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7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13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汾河口傍河水源地激发补给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阐述傍河水源地地下水资源构成和补给特性。利用野外试验与室内数值模拟相结合方法,分析汾河口傍河水源地可采水资源量,数值模型刻画黄河实际摆动边界,考虑潜水延迟给水和极端干旱气候条件等多种方案;利用环境同位素技术追踪傍河水源地开采条件下的河水激发补给过程和补给强度。研究表明,在渗透性较好的常年性河流旁建立的水源地,具有抵御极端气象、水文环境以丰补歉的能力,枯水年动用的含水层储存量。丰水年恢复性强。  相似文献   
2.
污水渗滤土地处理系统中的复氧方式及效果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复氧是困扰人工快渗、构造湿地等污水渗滤土地处理系统已久的问题。国际上目前采用的方法主要有3种:一是采用干湿交替的工作方式进行系统复氧,一是设置通气管对系统内部进行复氧,再一是利用植物的根系对系统内部进行复氧。研究结果表明,干湿交替的工作方式对系统的复氧条件有明显改善,而小水力负荷周期的工作方式对系统的复氧更为有效。通气管的设置通常与间歇性布水工作方式相结合,其效果通常要明显好于单纯采用干湿交替的工作方式。植物根系对系统的复氧,常因植物不同类型面具有不同的氧传输能力,植物根茎所能到达的范围往往决定了系统有效处理部位的大小。  相似文献   
3.
对阿尔金北缘地区变形蚀变花岗岩、花岗质糜棱岩、变形酸性火山岩和变形英安质凝灰岩中石英和绢云母2种矿物进行X光岩石组构分析,认为本区岩石变形比较明显,宏观面理近于东西向展布,绢云母变形较强,平行于面理定向排列;而石英以底面或近底面滑移为主,部分样品兼有柱面Ⅰ型滑移和柱面Ⅱ型滑移,反映本区岩石变形机制为中浅层次的脆-韧性变形(10~15km、250~350℃、0.25~0.40GPa)。通过岩石组构特征与宏观面理产状,推断本区韧性变形以右行运动为主,与板块碰撞在阿尔金北缘大平沟地区产生的韧性变形带特征一致。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氮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问题,通过对河北平原典型试验场贯穿包气带18.5m钻孔剖面土样的物理性质,地球化学指标,有机质含量的测试和微生物的培养鉴定,发现土体的氮素,可溶盐含量(TDS),Cl^-含量以及微生物细菌的变化随深度不呈简单的线性分布。经分析认为,剖面中的粘性土层是生物的活性层,在氮素转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剖面中多种指标的变化与地质结构呈良好 对应关系,反映环境演化的过程,同时表明,包气带存在着更多尚待提取的全球变化对比研究信息。  相似文献   
5.
解决污水快速渗滤土地处理系统占地突出的新方法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根据污水快速渗滤土地处理系统的主要特点和局限 ,针对该系统占地突出这一问题 ,提出了通过采用人工填料 ,提高水力负荷 ,加快污水在系统中的渗透速度 ,从而减小系统占地面积的新方法。对随水力负荷的提高使系统可能产生的出水水质变差、介质堵塞以及投资费用增高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且对在涿州进行的现场小型工程的试验进行了验证。得出结论认为改进的人工构建快速渗滤系统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6.
采用生物氧化技术和化学方法,利用堆浸工艺分步提取,对含Au 140~150 g/t、Ag 900~1 000 g/t、B i 9.0%~10.0%、Cu14%~17%的多金属浮选金精矿的综合回收工艺进行了研究。经小型搅拌试验,确定了生物氧化浸铜—氰化浸金、NaC l-FeC l3-HC l体系(氯盐法)浸出铋和银的技术方法。通过柱浸试验,研究了利用该方法分步浸取Au、Ag、Cu和B i在堆浸工艺中的可行性。在10 t精矿的扩大试验验中,验证了柱浸试验所取得的工艺指标和参数。试验中掺入骨架材料,解决了精矿在堆浸中的渗透问题;生物氧化过程中,菌种在含高浓度铜离子浸出液中反复驯化,对铜的耐受力提高到30 g/L;在NaC l-FeC l3-HC l体系浸出B i和Ag时,用H2O2将浸出液中的Fe2+氧化成Fe3+,使浸出液能循环使用,且B i和Ag同时浸出。Au、Ag、Cu和B i的最终浸出率分别为92.98%、65.09%、45.33%和53.49%。  相似文献   
7.
包气带土壤组成对三氯乙烯的吸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机质和矿物质是包气带土壤中的主要吸附介质,其吸附特性直接影响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等过程。分别采用分析纯石英砂和典型粘土矿物高岭石模拟土壤的原生矿物和粘土矿物,利用批实验的方法研究土壤中各组成部分对三氯乙烯(TCE)的吸附行为。土壤有机质的吸附行为通过全土样和矿物质的对比得出。结果表明,粘土矿物是吸附氯代烃的主要矿物质,原生矿物对氯代烃的吸附量很小;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吸附量之间有很好的正相关性;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粘土矿物含量的比值是影响吸附行为的另一重要因素,比值越小,Koc值越大,土壤对TCE的亲和力就越强。由于自然界中的土壤有机质大都与矿物质形成有机质-粘土矿物结合体,据此推测有机质-矿物质结合体会影响有机质的组成和形态,从而对其吸附行为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兰州"三滩"傍河水源地的咸水污染威胁,在对研究区地下水污染调查的基础上,以研究区地下水系列监测资料为依据,利用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GMS建立了研究区地下水流和溶质运移耦合模型,设计三个水源地地下水资源开采和管理方案,模拟预测其水量恢复效果以及对南侧咸水的阻隔效应。结果表明,若维持现状开采,傍河区地下水位会上升,水质在变好,但南河道以南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逐渐升高,南部咸水会慢慢向水源地迁移。若马滩水源地部分井群恢复开采,南河道以北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有降低趋势,但微咸水和淡水的混合界面将向北迁移。若打通南河道,且马滩水源地部分井群恢复开采,受黄河水和南河道入渗双重补给,傍河区以及南河道北侧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会持续降低,南河道南侧的微咸水体也会有所淡化。恢复南河道是改善和恢复水源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区域地下水污染综合评价研究是一项总结区域地下水水质特征、评估地下水水质和污染状况、分析其驱动机制、研判其演化趋势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地下水污染防控以及水质改善的重要依据。受水文地质领域一些传统概念、观念以及技术方法的限制,在水质综合评价、污染评价、天然劣质水与污染的区分、人类活动影响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认知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不断受到质疑,给政府管理部门的应用和决策带来困惑。本研究通过梳理分析近年来区域地下水污染综合评价的研究现状,回顾总结了在水质综合评价、背景值、污染评价、劣质水和劣变水评估以及人类活动识别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认识和建议:(1)“指标分类评价-组合表达”的水质及污染综合评价思路,可为解决现阶段水质及污染综合评估容易造成歧义和误导的问题提供新的方向;(2)视背景值的建立不仅能够解决传统概念背景值无法获取的问题,还能有效进行污染判定、劣质水和劣变水评估以及人类活动识别,是一项亟待全面开展的基础性工作;(3)劣质水和劣变水概念及评价思路的提出,对区分天然劣质水和污染水具有借鉴意义,在科学回答这两类水对我国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帮助决策者理解水质不安全成因等方面有重要意义,但是方法学方面需要进一步探讨;(4)对人类活动影响的识别和量化,进一步推动了对输入型污染、诱导型水质恶化以及水化学场变化所引起的各种水质问题的认识,进而对判断水质演化趋势、污染防控、分类解决水质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下水水源饮水健康基准值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地下水中污染物检出的增多,进行水质评估时大量指标没有参考依据,导致很多监测数据无法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严重浪费。旨在综合国外基于健康评价基准值(HBSL,Health-Based Screening Levels)研究进展,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构建适用于我国的地下水水源饮水健康基准值体系。HBSLs的建立分为汇总指标清单、建立参数数据库、计算基准值三个步骤。参考美国环保局及国际癌症中心制定的指标致癌分级,将污染物分为致癌物质、潜在致癌物质和非致癌物质三类;调研各数据库,获取参考剂量、致癌斜率因子和终身健康咨询值三项参数,并筛选构建HBSLs的参数数据库。运用参考剂量和致癌斜率因子分别计算非致癌物质与致癌物质的HBSLs,对于潜在致癌物质则采用量化风险法或低剂量线性外推模型确定HBSLs。根据计算结果的差异性,提出了四条原则,完成指标基准值的筛选。HBSLs的建立对地下水质量标准是重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