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4篇
综合类   7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鄂西北南化塘地区中元古界武当山岩群由三个岩段组成,其原岩分别以火山角砾岩、岩屑凝灰岩及晶屑凝灰岩为主。它们的空间展布与上覆上元古界耀岭河岩群高角度相交,三岩段所显示出早期褶皱也只限于武当山岩群内部,与上覆岩群的构造轮廓极不谐调,耀岭河岩群没有经历过这一期变形。因此,武当山岩群与耀岭河岩群之间最初存在着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接触。该区域不整合面的厘定和早晋宁运动的确认将改变以往关于扬子地块北缘构造层的划分及构造演化历史的认识,对研究秦岭造山带的造山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鲁中南上前寒武系土门群的时代归属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鄂西北南化塘地区灯影组发育的暴露标志:渗滤豆石、虫蚀状构造、洞穴充填沉积、干裂及帐篷构造的研究,认为灯影中晚期为本区主要的暴露时期。  相似文献   
4.
大陆地壳结构具不均一性,由此表现出分层性。深成构造作用是应变局部化的过程,表现为韧性剪切变形作用。地壳中近水平或网络状反射体韧性剪切带的产生,为深成构造作用的结果。地壳结构的特点和深成构造作用都与大陆岩石圈流变性有密切的关系。另外,熔融作用对深成构造作用及岩石流变性也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鲁中南上前寒武系土门群地质特征的研究,确定了土门群各组的时代归属,并应用数学地质方法划分了化学地层,进而通过苏皖北部和辽南上前寒武系的对比,阐明了晚前寒武纪华北地块东南缘的古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6.
湖北武当地块北缘伸展滑脱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西北南化塘地区所进行的1∶5万区域地质填图表明,武当地块北缘滑脱构造经历了顺层伸展滑脱和收缩褶皱变形两个重要阶段。前者形成以3~4个主滑脱面为骨架的顶部由南向北的伸展滑脱系统,后者使这个结构系统褶皱复杂化,但仍继承早阶段由南向北的运动学规律。滑脱构造形成时代为晚海西—印支期,是与秦岭造山带主造山期时代一致的同碰撞伸展构造  相似文献   
7.
作者认为鄂西南化塘区晚震旦世发育的一套碳酸盐砾岩层序,是碳酸盐台地上台隆边缘形成的一种特殊沉积岩相,是古海洋面强烈波动的一种标志。文章从构造学和沉积学方面初步探讨了其建造过程和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8.
南化塘地区蓝闪片岩带,位于耀岭河群强变形层的顶底部位置,是扬子地块北缘高压变质带的组成部分。形成温度为500℃左右,压力为1.5MPa左右,特征矿物为青铝闪石。蓝闪片岩是板内碰撞的产物,与扬子地块向北东仰冲推覆所形成的构造超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扬子地块北缘的滑脱构造近年来逐渐被确认(许志琴,1988),但关于滑脱构造的结构、组成却没有详细的研究论述。从1991年开始,我们在鄂西北南化塘一带进行1:5万区调填图,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工作,基本上建立起了扬子地块北缘滑脱构造的垂向结构模式,从而在该区提出了一套新的地层划分方案,确定了适于本区1:5万区调填图的工作方法,并对该区构造格局与演化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扬子地块北缘滑脱系统由一些发生于不同深度层次的滑脱面(带)及其之间的变形或未变形的岩石地层单位组成。鄂西北南化塘一带已确定出滑脱构造由三个主滑脱面(带)与下部强变形带、中部褶皱层及上部层滑岩片构成。这些结构单位各自都具有一定的岩石地层组成和变形构造形迹组合,并且自下而上虽然变形机制均以顺层剪切为主,但变形的性质与变形强度都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