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35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5年   2篇
  1943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九五”期间实施的《辽宁省地震前兆台网技术改造项目》使辽宁省地震前兆观测技术系统由模拟到数字实现了质的飞跃,本文对项目的技术思路,实施情况,取得的成果及建设特色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VS型垂直摆倾斜仪的安装调试与标定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铁岭地震台安装,调试与标定VS型垂直倾仪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依据尾波衰减特征,采用测量尾波包络体最大双振幅方法,分别用单次散射和多次散射模式处理了苏、皖、鲁、冀四省42个DD-1台站,51个地震的尾波资料,求出与散射有关的地球介质Q因子,并对Q值随尾波推移时间窗,震中距的变化进行归一法处理,公式如文中式(11)(12),用归一法求得的多次散射模式Q02值分布图象表明,高Q值与中强地震活动背景有关,这种简易测定地球介质Q值的方法在地震前兆分析中有着良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均一化资料的中国大陆极端温度的长期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冰霜  马玉霞  赵天保  颜书豪 《气象》2016,42(3):339-346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这与暖日和暖夜增加,冷日和冷夜减少相关联。文章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发现。本文基于1960-2012年中国大陆542个台站均一化气温资料,通过将中国大陆划分为8个次区域,利用百分位定义法计算了极端温度指数序列,同时,运用时间趋势分析法,对中国大陆各区域极端温度和极端温度指数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从地理分布而言,中国大陆在过去53年除西南地区外,大部分地区最低和最高温度有显著的升高趋势,其中,东北温度升高最为明显;从季节而言,冬季极端温度升高最为明显,夏季升高最少;最低温度明显升高,最高温度也有所升高,但是最低温度的升高幅度更大。冷夜和冷日出现频率呈减少趋势,暖夜和暖日出现频率呈增加趋势,其中以冷夜指数变化最为突出,均呈现一种区域差异的现象。本文利用更新的资料验证了前人的工作,也进一步分区分析,结果可为更多地区评估以及进一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浙江治岭头金-银矿床成矿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浙江治岭头金-银矿床产于前奥陶纪陈蔡群变质岩中,是一个品位高开采条件简单、选矿性能良好、经济效益较高的规模较大的金-银矿床,在江南地区具有典型意义。对于本矿床的成因问题,存在各种不同看法。为了探索该矿床的成矿条件和矿床成因,以期为寻找同类矿床提供  相似文献   
6.
欧阳楚豪 《气象学报》1936,12(3):141-152
绪言湖南位北纬二十五度至三十度之间,为副热带区域;居荆楚邱陵之地,北有洞庭湖,广八百里,纳湘、资、沅、澧诸江以汇之;东西南三面,有罗霄、雪峯、五岭诸山环抱,其高均在二千公尺以下,南北寒暖气流,得以奔腾而入。每於春夏之交,南北季风交替之际,南来暖湿空气,与北下寒燥气流相遇於此,因以成云致雨辄数十日而不止,湿度甚大,物质多遭霉烂,盖即俗称霉雨时也(此时江南梅子黄熟,故又有黄梅雨之称)。因是雨量甚丰,农作物之生长赖焉。故俗  相似文献   
7.
华南亚热带武夷山地区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保存最为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植被和土壤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文章基于武夷山地区不同海拔人为干扰较少的76个表土孢粉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和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探讨武夷山不同海拔表土孢粉组合特征及其与现代植被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主要孢粉种类的空间散布规律及气候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武夷山脉表土孢粉组合整体上能较好地反映研究区对应的现代植被群系及其垂直分布特点,优势的孢粉种类包括松属、柯属-栲属、常绿栎属、杉科、木荷属、芸香科、冬青属、蔷薇科、禾本科和蒿属等,具有明显的亚热带孢粉组合特征,并且自低海拔至高海拔的孢粉组合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低海拔地区(0~450 m)孢粉组合以栲属-柯属、常绿栎属、山茶科、木荷属、冬青属、禾本科和芒萁为主;中海拔地区(450~1 850 m)常见栲属-柯属、松属、杉科、铁杉属和常绿栎属;高海拔(1 850~2 200 m)山顶的优势孢粉种类为松属、禾本科和芒萁等。2) RDA和聚类分析能较好地将表土孢粉样品划分至各自群落,年均温(MAT)、年均相对湿度(MAH)、年均...  相似文献   
8.
孢粉学分析是古生态与古气候定量重建的重要指标之一,建立现代表土孢粉与植被之间的定量关系是利用地层孢粉准确解释古生态与古气候变化的前提条件。基于华南亚热带中部山地垂直植被带采集的113个现代表土和苔藓孢粉样品,采用典型对应分析方法(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探讨研究区不同海拔表土孢粉种类散布规律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华南亚热带中部地区现代表土孢粉组合中乔木类以壳斗科栲属、常绿栎属、松属、杉木属和大戟科等种类占绝对优势,草本植物花粉以禾本科、蒿属、菊科和莎草科为主,蕨类孢子以三缝孢子、芒萁属、水龙骨科和单缝孢子为主。2)研究区低海拔至高海拔的孢粉组合呈现以下变化规律:低海拔地区(0~702 m)孢粉组合以栲属、常绿栎属、松属、野桐属、枫香属、茜草科以及禾本科花粉为主;中海拔(703~1 299 m)山坡的优势孢粉为栲属、杉木属、松属和常绿栎属;高海拔地区(1 300~1 600 m)以栲属、常绿栎属、水青冈属、杜鹃花科以及松属花粉最为丰富,表土孢粉组合变化过程与现代植被群落优势种类有较好的一致性。3)CCA分析结果显示,控制研究区域主要表土孢粉分布的气候因子为年均降雨量(MAP)、最热月降水(Mpwa)和最热月温度(Mtwa);松属、杉木属、栲属、常绿栎属、山茶科、水青冈属和落叶栎属等高百分比含量的花粉所对应的气候特征较为明显。4)低海拔地区的优势种属栲属、常绿栎属等以及相对高海拔的松属、杉木属和水青冈属等能较好地反映气候因子对植被空间分布的影响。因此,文章揭示了华南亚热带中部地区表土孢粉在垂直植被带上具有明显差异,孢粉散布规律可能与研究区植被组成、生境、花粉形态与传播媒介等因素有关,能为利用化石孢粉数据进行古生态与古气候定量重建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一种基于彩色信息的尺度不变特征匹配算法以实现彩色图像间的特征匹配。引入对光照变化具有一定鲁棒性的对角-偏移模型,通过模型变换求出图像各位置的彩色不变量,并以此作为输入图像,再采用改进的Harris算法提取图像的几何信息,建立一种具有几何和颜色不变性的特征向量,最后利用特征向量间的相关系数完成匹配。本文将该算法用于街景影像匹配中,并对比与传统SIFT算法的差异,结果表明此算法不但能够得到分布均匀密集度高的匹配点,且耗时少,匹配精度高,证明了对于街景影像匹配研究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众多地下工程建设始终处于高地应力环境中,岩体初始应力是地下工程围岩变形破坏的先天条件和主导因素。“高地应力”术语及概念出现和地下工程围岩特殊破坏现象紧密联系,属于工程概念范畴。随着地下工程数量越来越多并逐渐向深部发展,高地应力诱发的围岩破坏现象日益显著,严重影响工程稳定性。现有的高地应力定量分级判据多采用强度应力比值形式,没有充分考虑岩石强度、应力两个指标的绝对值大小和耦合关系。本文在讨论现有分级判据、收集实际工程案例数据以及分析高地应力破坏现象显现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高地应力“强度& 应力”耦合判据及其定量分级标准。高地应力“强度& 应力”耦合判据的表现形式为3条考虑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Rc以及和初始最大主应力σ1耦合的边界线,边界线以内的区域为高地应力区、边界线以外的区域为低地应力区。该判据特点是既考虑初始最大主应力、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的绝对值边界条件,同时也考虑两者耦合区间。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二维尺度提出的“强度& 应力”耦合判据,针对86个典型地下工程的高地应力判别结果和工程现场高地应力显现形式完全相符,可以在实际地下工程中推广应用。基于“强度& 应力”耦合判据的高地应力区分级标准能较好地判别围岩破坏现象的剧烈程度,可为工程灾害的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