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北京断陷的新生代沉积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断陷形成于新生代,受北东向及北西向断裂活动的影响。本文根据地貌、钻孔、物探、探槽等方面资料的分析,研究了北京断陷新生代沉积地层和构造演化的关系。沉积中心的迁移与断裂的活动互相对应,有着良好的构造指示作用。石油储集层的储集体积、孔隙率和渗透率,决定其对石油的储集性能。本文用理论研究和测量,证明了构造应力场是影响石油储集层孔隙率和渗透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文中采用钻探技术对南口-孙河断裂带进行了试验探测研究,并通过层序地层学、岩性岩相分析、磁化率分析与年代测定等方法建立了钻孔联合剖面,进而研究了断层距今60ka以来的多期活动特征,得出断裂带的3个活跃期是60~47kaBP、36~28kaBP与16kaBP以来,其余时段为相对平静期。断裂带的平均垂直位错速率,距今60~37ka之间约为0.35mm/a,37~32ka之间为0mm/a,32~12ka之间为0.78mm/a,12ka以来为0.35mm/a。研究认为,与传统的岩性、沉积相分析方法相比,层序地层学方法在钻孔地层对比与隐伏断层活动分期研究中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南口-孙河断裂是北京市区隐伏的正倾滑活动断裂,其地震危险性备受关注.将槽探研究活动断层古地震的经验引入到钻探工作中,提出了通过土芯识别断层崖崩积层的模式,并采用三重管取芯技术在南口-孙河断裂带附近采集了连续的原状土芯.通过断坎前崩积层识别、地层累计位移限定与下降盘地层增厚现象分析等方法,初步建立了断裂带距今60ka以来由13次地表位错事件组成的古地震序列.根据复发间隔的差异,将地震活动历史分为3个时段.距今60~40ka之间发生了3次地震,复发间隔为10ka左右.40~25ka之间发生了6次地震,复发间隔多为2.5ka左右.25ka以来发生了4次地震,复发问隔变化较大,其中最近3次地震的复发间隔为5ka左右.复发间隔小的时期也是断层滑动速率大的时期.单次事件的同震位移为0.8—2.2m,均值为1.4m,矩震级相当于6.7~7.1级.研究认为通过钻探技术研究正断层的古地震事件是可行的,但要获得完整的古地震序列,需要足够密集的钻孔和连续的原状土芯.  相似文献   
4.
忻定盆地周缘山地的层状地貌与第四纪阶段性隆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忻定盆地位于汾渭地堑系北段,是一个典型的新生代张性断陷盆地,其周缘由持续隆升的断块山地围绕。断块山地的阶段性隆升在山麓地带形成了由山麓剥蚀面与河流阶地构成的6级联合地貌面,并在山区河段形成了由急流段与缓流段相间分布的河流纵剖面形态,急流河段的最高点对应阶地在上游方向上的消失点。急流段由多级跌水组成,是断层多期地表错动的结果,代表了山地快速隆升时期,而缓流河段代表了山地相对稳定期。根据河流阶地的断代以及急流河段与缓流河段的相对长度估算了山地阶段性隆升的时代,4个快速隆升期分别距今1200~1059ka,600~501ka,130~103ka,20~0ka,其间为3个相对稳定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