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14篇
综合类   10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南邵阳-郴州北西向构造带花岗岩成岩与成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阳-郴州北西向构造带内花岗岩发育,且呈北西向有规律地继续分布,与成矿关系密切。由于构造环境、围岩条件、剥蚀程度等方面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可分为北西段和南东段,它们在花岗岩成岩成矿方面也各具特色。北西段花岗岩主要为“S”型,侵位较深,以主动侵位机制为主,成矿距岩体接触带较远,以Au,Sb为主;南东段以“S”型花岗岩为主,有少量“I”型花岗岩,侵位较浅,成矿一般在岩体接触带附近,以W,Sn,Pb,Zn,Cu和Ag为主。  相似文献   
2.
数字地质填图是指在计算机辅助下,通过野外观测路线的调查,对地质、地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等多源地学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地质制图,从而实现区域地质调查数据的野外获取及其成果的数字化统一性再现。1∶25万大庸市幅—吉首市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湖南部署的首个数字地质填图图幅。  相似文献   
3.
雪花顶岩体形成于志留纪,为由5个侵入次组成的复式岩体,侵入于寒武纪地层,与泥盆纪地层呈沉积接触,主要岩性由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组成,主要矿物成分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少量角闪石。早侵入次单元岩体内暗色微粒包体发育。综合研究表明:雪花顶花岗岩主要为壳幔岩浆混合成因,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壳部分熔融,其中亦有地幔物质的混染.  相似文献   
4.
大坪铷矿位于湖南省双峰县紫云山岩体中,铷矿体呈近东西向条带状产于紫云山复式花岗岩体顶部,是一处富铷花岗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白云母花岗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主量元素具高SiO2(73.27%~74.72%)、高分异指数DI(86.83~93.28),和高铝饱和指数(A/CNK=1.55~1.76),为高分异花岗岩及过铝质岩石,具较低的MgO(0.01%~0.36%)和TiO2(0.01%~0.16%);微量元素富集Rb、Ta和Nb而强烈亏损Sr、Ba和Ti;稀土元素总量较低\[w(∑REE)= 8.24×10-6~124.44×10-6\],具显著铕负异常(δEu=0.09~0.33),稀土元素配分图出现“M”型四分组效应。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出紫云山复式花岗岩经历了高程度的分异演化过程,并在岩浆演化到晚期阶段F、H2O等挥发分逐渐富集,由于F与稀有金属元素有较强的亲和力,形成络合物一起迁移和富集,当岩浆演化到晚期发生了熔体-流体不混溶作用稀有金属配合物被破坏,铷以类质同像形式在白云母花岗岩中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5.
九峰山金矿点是开展湖南紫云山地区矿产远景调查时新发现的矿点,通过对该矿点金矿化体分布范围、规模、形态、产状、含量及变化、矿石质量、结构构造及金矿化的控制因素等进行分析研究,初步总结了本区找矿标志,并提出今后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九嶷山-铜山岭-都庞岭花岗岩带低钕模式年龄的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嶷山、都庞岭复式岩体分别由志留纪、中三叠世、中一晚侏罗世和志留纪、晚三叠世、中侏罗世花岗岩组成,源岩主要为壳源物质,钕模式年龄值由早至晚顺序降低,并与花岗岩的酸碱度呈负相关。最晚期的晚侏罗世金鸡岭岩体t2DM值仅1480~1410Ma,年龄偏低的原因可能是花岗岩浆源岩有部分来自相对较浅、时代较新的地壳和复式岩体区已固结成岩的早时代花岗岩。中三叠世的铜山岭岩体基性程度高,属壳幔同熔型成因,钕模式年龄1480~1380Ma,低钕模式年龄值的成因和幔源物质的加入有关。  相似文献   
7.
都庞岭-九嶷山地区出露的南华纪至第四纪地层最大厚度累加为18.5km,物探推测的地壳厚度为32~40km,两者相减尚应有13.5~18.5km厚的硅铝质地壳物质;地表基性-超基性火山岩中已发现有年龄值为1141~2707M a的片麻岩、麻粒岩、辉长岩、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片岩等沉积岩和岩浆岩变质结晶岩类;源岩主要属地壳成分的花岗岩,钕同位素t2DM值为1790~1380M a;花岗岩内磨圆状残留锆石SHRIMP法年龄值912~2669M a。推测南华系-奥陶系仅属上地壳基底,南华系之下还存在元古代甚至太古代的变质结晶基底。  相似文献   
8.
扬子陆块东南缘南华纪地层对比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扬子陆块东南缘的南华纪地层剖面众多 ,依据我国南华系与国际上“成冰系”相对应的原则 ,选择了其中 5条具代表性的剖面进行对比研究后认为 :扬子东南陆缘的冰川事件序列为长安冰期、富禄 (莲沱 )间冰期、古城冰期、大塘坡间冰期、南沱冰期 ;鄂西一带缺失长安冰期沉积 ;长安组的底界可定为南华系的底界 ,南沱组 (或洪江组 )的顶界可定为南华系的顶界 ;上下统的分界在莲沱组 (或富禄组 )与古城组之间 ;以冰川事件为主线 ,结合同位素年龄值 ,探讨了组与组跨相区对比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南华系的年限。  相似文献   
9.
湘东太湖逆冲推覆构造基本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地表地质调查和钻探资料,厘定了湘东太湖逆冲推覆构造.推覆构造总体呈北东走向,自北西往南东依次由前缘逆断裂(螺丝桥断裂)、推覆体前带和上部滑脱构造、下断坡(铁铺坳-龙凤桥隐伏断裂)及推覆体后带、反冲断裂(中湾断裂)、后缘向斜等组成.在前缘断裂北西面发育青洞倒转向斜.后缘向斜呈向NW凸出的弧形,其中段发育丫江桥穹状隆起和印支期丫江桥花岗岩体.青洞向斜走向中分点、后缘向斜弧形前凸部位及丫江桥岩体(穹状隆起)中心组成NW向直线,并与丫江桥岩体长轴重合.基于以上特征,分析提出太湖逆冲推覆构造及丫江桥穹状隆起和丫江桥岩体形成的动力机制:印支运动中在区域NW(W)向挤压下,发生深部和浅部滑脱以及沿下断坡的逆冲,形成太湖逆冲推覆构造.太湖推覆体向北西运动过程中存在自青洞向斜至丫江桥岩体的具有更强的挤压和更大距离滑移的中轴带,使丫江桥地区形成穹状隆起,并使后缘向斜轴迹因后拽牵引而组成-向北西凸出的弧形构造.丫江桥穹状隆起区由于更强的挤压剪切作用及更大幅度的地壳增厚,深部地壳发生更大幅度的升温,在强挤压过后应力松弛环境下减压熔融、岩浆上侵而形成丫江桥花岗岩体.太湖逆冲推覆构造为华南中生代构造演化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制约.  相似文献   
10.
湖南宁远太阳山中生代玄武质火山岩内,产较丰富的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包体。包体经人工碎样,镜下挑选了含铬尖晶石、镁橄榄石、含铬透辉石、斜方辉石、全岩5个样品,由国土资源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同位素室测试,得出 Sm-Nd全岩-单矿物等时线同位素年龄2702±19 Ma。进而根据测试结果和以往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华南陆块岩石圈是沿垂向演化增生的,由下往上依次为:上地幔岩垫托、结晶基底、褶皱基底、褶皱盖层、沉积盖层5个构造层。其中,上地幔岩起着底板垫托作用,形成于新太古代,为该地区最古老岩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