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98篇
海洋学   16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烟、威鲐鱼渔埸及邻近水域浮游动物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烟台-威海海区为黄海重要渔场之一。每年4—5月间,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Houttuyn)开始前来产卵。为了开发这个海区的水产资源,并深入了解鲐鱼的生态习性和数量变动,自1953年起,开展了烟、威鲐鱼渔场的生态调查,浮游生物生态郎列为调查项目之一。每年调查仅在鲐鱼渔汛期间(4—7月)进行。自1957年3月至1958年2  相似文献   
2.
黃海和东海浮游有孔虫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有孔虫是一类原生动物,除极少数种类生活于淡水环境、少数种类生活于与海有联系的半咸水环境外,大多数种类生活于海洋环境;其生活方式,大多数种类营底栖生活,少数种类营浮游生活。由于有孔虫具有个体小、种类多、数量大、对环境因子的反应较敏感、地理分布广泛、地质历程长久、其遗壳能在地层中长期保存等特点,因此,它不仅是研究现代海洋生态学的良好材料,同时也是研究古海洋生态学、恢复古海洋沉积环境及古气候、识别海相地层、进行地层对比等的重要微体化石之一。“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随着石油等沉积矿藏的勘探、开发,有孔虫研究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成为地层对比、岩相识别、恢复古地理和古气候等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国西沙群岛的有孔虫,过去尚无报道。本文是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西沙群岛生物考察队于1957年采自赵述岛、北岛和中岛的三份珊瑚砂样品进行研究的。对西沙群岛的现代有孔虫进行调查研究,不仅在我国有孔虫区系和动物地理学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为开展南海及南海诸岛地层中的有孔虫动物群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 西沙群岛的有孔虫区系极其丰富多采,种类当远远超过本文所记录的种数。本文研究所依据的样品数太少,只能是一个极其初步的记录。  相似文献   
4.
黄、东海及邻近水域浮游有孔虫地理区划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浮游生物地理分布的界限,通常是与大洋环流系统或较大水团的分布范围相符合。因此,在进行海洋浮游生物区系性质的分析时,除了考虑种类组成、地理分布以及区系的发展历史过程外,还应该结合环境条件和浮游生物的生态特点,进行综合分析。 浮游生物与底栖生物在生态性质上有很大的差别,它是随波逐流的,其地理分布界限  相似文献   
5.
统筹城乡用地、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既是节约和集约用地的重要途径,又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需要。通过分析禹城市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提出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的建议和对策,从而为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基本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制定斯摩棱斯克州城市建设发展的总体纲要,对城区进行了地质生态评估。为此,根据所采用的方法,编制了地貌图,以此作为评估的基本要素,并且对该州地区地貌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建议利用这些资料作为制定总体纲要工作的独立要素。  相似文献   
7.
引言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需要 随着地球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浓度的不断上升,自然温室效应不断增强,这将导致全球气候变化。这些气候变化的特征、程度和时限是不可确定的,但一种主要的气候变化是可预测的,即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图1中的观测结果表明,由于外在因素的影响,例如火山尘和太阳辐射输出,全球平均气温逐渐增加且很有可能已超出气候自然变化的范围。  相似文献   
8.
水文和地球化学监测是典型试验场地特征描述和二氧化碳利流监测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次试验把二氧化碳注入德克萨斯州北部海湾地区河成三角洲Frio地层的含咸水砂层。注入的二氧化碳在原地形成超临界相,与周围咸水相比超临界相二氧化碳具有气体特征(低密度和粘度),而一些二氧化碳溶解于咸水。典型试验通过1个注入井和1个监测井完成。在两个水井均开展了压力和流速监测;在监测井持续采集地表流体样品和定期采集井下液体样品。在二氧化碳注入之前开展的场地特征描述包括:在抽水试验的同时进行压力瞬变分析,来评估单相流动特征;确定注入井和监测井之间的水力连通性;确定对应的边界条件以及分析地层范围内的环境条件。此外,在注入二氧化碳前开展的示踪剂试验,有助于评估在单相条件下注入井和监测井之间的动态孔隙率和流径的几何形状。在注入二氧化碳前开展的地球化学采样,能为随后开展的地球化学监测提供基准,并有助于确定注入二氧化碳时使用的最佳示踪剂。在二氧化碳注入期间,开展水文监测来评估两相流动特征,并协助监测注入的二氧化碳羽流的运动;而通过地球化学采样能够提供二氧化碳和示踪剂到达监测井的直接证据。而且,含有二氧化碳的水能起到弱酸的作用,可与含水层内多种矿物发生反应,在监测井采集水样时可提供明显的化学信号。单相示踪剂试验和二氧化碳(以及与二氧化碳同时注入的示踪剂)的临界点曲线对比结果显示:超临界二氧化碳与固有咸水之间存在两相流动过程:为了有效地把二氧化碳封存于咸水含水层,必须充分了解二氧化碳封存场地当前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从地球内部开采石油、煤和天然气来供给我们能量。在这类化石燃料燃烧和释放能量时产生了不需要的二氧化碳气体,这会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可以捕集这种二氧化碳,输送到地下并且封存,这样可从根本上减少温室气体的放出量,有助于缓解气候变化,成为向持久供应能量过渡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地质条件在许多方面决定着特大城市继续发展的前景。近些年,莫斯科市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得益于在该地区地质历史背景基础上,分析了市区的现代地球力学、存在的古侵蚀切割和发育的危险地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