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6篇
  免费   139篇
  国内免费   260篇
测绘学   44篇
大气科学   211篇
地球物理   156篇
地质学   355篇
海洋学   144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69篇
自然地理   5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INTRODUCTIONGlobal change research involves much geo-objectsand geo-process, such as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change, substance and energy cycling, land-use/land-cover change (LUCC), interactivit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etc.. So it need cooperation frommany research communities including international research programs groups such as IGBP (InternationalGeosphere-Biosphere Programme IPCC (Intergovem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HDP (InternationalHuman Dimension Program o…  相似文献   
2.
Aimed at promoting regional coalitions and expanding the approach to economic link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new concepts such as link intensity and receiving coefficient, expounds the indexes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economic links and establishes the quantitative-analysis model of economic links. With help of the model, 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values of the link intensities between Su-Xi-Chang (Suzhou-Wuxi-Changzhou) region and Shanghai, and analyzes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he economic links.  相似文献   
3.
不同季节底梄生物数量的动态由其组成种的种群特点所决定。在一些生命周期短(一年左右)、生长速度快(新生个体当年可以长成)的种处于优势的情况下,生物数量的季节变化就比较显著;而生命周期长、其种群由多个年龄组的个体构成的种占优势的情况下,一年之中种群数量就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底栖生物数量的急剧改变又决定于经济种的捕食活动和优势种的生物学过程。台湾海峡系经济鱼、虾类的集中分布区,尤以上升流区范围内的集群最密集。为了便于深入研究上升流与经济鱼、虾类资源的关系,本文着重探讨上升流范围内底栖生物数量的动态特点。  相似文献   
4.
海藻中类胡萝卜素抗超氧自由基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植物组织内,类胡萝卜素除具有集光功能外,还具有其他的重要生物学功能,类胡萝卜素作为光保护剂可抵抗光、氧和光敏色素的有害作用,也可作为化学反应物抵抗细胞所产生的化学物质引起的氧化损伤,保护光合系统免受光动力敏化作用的破坏。类胡萝卜素光保护作用的主要机制如下:(1)类胡萝卜素对三重线态敏化剂的淬灭;(2)类胡萝卜素对1O2的淬灭;(3)类胡萝卜素对自由基反应的抑制,它的这种生物学活性在医学领域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胡萝卜素在生物系统中的保护作用包括失活由电激活的单线态氧(1O2),失活反应性的化学物质如过氧化物自由基和烷氧基,这些自由基产生于细胞内,并可能会引起有害的氧化作用。类胡萝卜素的保护功能与直接的抗氧化活性或与对细胞内抗氧化水平的调节有关(Krinsky,1990)。对于类胡萝卜素清除脂类过氧化物自由基的能力和作用机理已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Burton et al.,1984; Burton, 1989; Terao,1989; Palozza et al.,1992b; Tsuchihashi et al.,1995),但对于类胡萝卜素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尚未见有详细研究报道。本文以邻苯三酚自氧化体系作为超氧自由基的发生体系,对海藻中分离纯化制备的类胡萝卜素清除该种自由基的能力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展东海海洋地质调査以来,在海底经常能发现河流、河口沉积物以及与水道相似的负地形、称为古河道、古三角洲或古河口等(李全兴,1990;金翔龙,1992;石斯器等,1989;秦蕴珊等、1987)第四纪气候频繁波动,造成陆架上尤其是外陆架上陆相地层与海相地层频繁交替,因此有不同时期的古三角洲和古河道保留,沉溺的古河道在我国陆架海底的不少地区均有发现。由于海底沉积作用的不均衡性,埋藏较浅的沉溺河谷从地形特征上依稀可辨,埋藏较深的在海底表面则渺无踪迹,只有借助于高分辦率的地球物理测量,才能发现其踪迹。 晚更新世末期,长江、黄河是否流经东海陆架区进入冲绳海槽,虽有不少作者论述,但终因缺少系统的实测资料而未取得共识。长江、黄河在历史上每年向大海输入巨量泥沙,加快了海淤积和推进速度,但古长江三角洲也应该是体积大、构造特征明显的大型堆积体,然而至今尚未有这方面的报道。 作者对冲绳海槽北部进行大面积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分析中,发现在陆架外缘坡折线附近,近海底表面处存在大面积斜层理三角洲沉积结构,这为晚更新世末期以来自我国的大河(黄河/长江)从冲绳海槽入海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在小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强度计算中,取消弯曲抗压强度fcm(Rw),采用轴心抗压强度fc,这与构件的实际破坏形态相符。对小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强度计算提出了设计建议。特别是对工程上大量应用的矩形截面对称配筋小偏压构件提示了简捷的设计方法,与以往的近似计算方法相比具有物理概念明确,精度高,方法简捷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砗磲科(Tridacnidae)的种类全部生活在热带浅水珊瑚礁。它们只分布在印度太平洋动物区系区。1956-1958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西沙群岛获得许多砗磲科的标本;1975年作者参加西沙群岛的考察,又特别注意观察、采集这类动物,得到较多的标本和资料。 砗磲科是双売类中一群高度特化的种类,它的外套膜大、很发达,有大量的单细胞藻虫黄藻(Zooxanthellae)与之共生;外套膜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结构叫玻璃体(hyaline organ),它们能聚合光线使虫黄藻大量繁殖作为自身养料的一部分,这一过程 Yonge(1936)取名叫“耕殖”(farm),这种蛤一藻的特殊关系叫互惠共生(Symbiotic mutualism)。 砗磲科贝壳方位的辨识与正常双壳类相反,这是由于它与虫黄藻共生的特殊关系导致外套膜面积增加,以致使这类动物生活时原来在背面的壳顶、铰合部和韧带朝下成为腹面;原来的腹面由于植物耕殖组织(plant farming tissue)的发达而移到背面,也即贝壳的自由端朝上。动物体的软体部也有少量“逆转”,前闭売肌消失,前收足肌移到后面;后闭壳肌和后收足肌相邻移到贝壳中央;足和足丝从贝壳铰合部的对应端——腹斜面的足丝孔伸出,直接在底面固着。 为了叙述方便,确定砗磲科贝壳方位时按以下方法:把壳顶朝下,铰合部与手持者相对,这样铰合部的末端是前端、相反的一方是后端;贝売的游离端朝上为背部,壳顶和足丝孔朝下为腹部,在手持者左面为左売,右面为右売。 根据 Rosewater(1965)的意见砗磲科全世界只有6种,这6种在我国西沙群岛都有分布。  相似文献   
8.
Some studies have been made on the variation of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the Central South ChinaSea. This paper studies comprehensive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lorophyll a distributions in time andspace and the primary productivity, as well their relations to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Materals and methods During the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in the Central South China Sea from September 1983 toDecember 1984, the distributions of chlorophyll a and primary productivity were studied. Figure 1shows the sampling stations and their range of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上海石化总厂化工物料码头周围水下地形工程前后的变化。指出在淤泥质岸段,由于沿岸工程的影响,造成工程附近水域动力环境的改变,水下地形随之作出相应的调整。特别在淤泥质岸段附近流急、含沙量高的水域中构筑沿岸工程,工程的水流下方一侧,水流减缓,水流挟沙能力大大减弱,出现明显的局部淤浅地形,为提高工程效益,对各工程之间的相互影响,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胶州湾沧口潮间带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从30年代开始就对潮间带生态学进行过研究,动物学界前辈张玺教授领导考察团,对胶州湾进行多次考察。50年代又对我国沿海有代表性的潮间带进行调查。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在1963年8月到1964年12月连续17个月,对胶州湾沧口泥沙滩进行了逐月的潮间带生态调查。主要目的是详细地了解我国北方海区潮间带泥沙底质生态类型的生物种类组成、垂直分布和数量变动,并对某些经济种类的生物学概况进行探讨。 将我们的调查材料与张玺早期的资料作一比较就可发现,虽然经过三十多年的时间,但胶州湾沧口泥沙滩潮间带的生物种类组成和分布基本上没有多大变化,它反映了污染前自然生态的面貌。本文详细阐明沧口泥沙滩潮间带的生态结构,表现沧口滩涂自然生态平衡的本底情况。 近十多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近岸工厂的污水及其他污染物排放入海,沧口泥沙滩潮间带的生态结构发生了变化,某些种类的分布下移,数量减少,某些种类已绝迹。近几年来,全国开展的海岸带和海涂综合调查需要有过去的本底资料进行对比,以便对现有资源量和将来可能发生的资源变动进行估计。为此,我们把以前的调查结果整理发表,为水产养殖、环境保护和海洋生态学研究提供必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