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开展地震资料解释,分析上超、下超、顶超等地震反射终止关系、不整合面以及沉积趋势,识别出北康-曾母盆地中中新世以来14个三级层序界面。在层序界面内部,通过层序地层内幕结构刻画和原形剖面恢复,并结合地层堆砌方式,在北康-曾母盆地中中新世以来的层序地层内,划分了海进、高位正常海退、强制海退和低位正常海退4种成因单元。通过进一步研究该4种成因单元内地层结构和相分布关系,提出北康-曾母盆地中中新世以来的3种层序地层样式,即陆架边缘富砂型三角洲进积楔、退积型生物礁和陆架边缘富砂-富泥型退积楔,其中,沉积物源供应量充足且可容空间减小时,发育富砂的三角洲进积楔,陆架边缘-斜坡-盆地区域发育含砂深水扇;而可容空间增量远大于沉积物供应量时,发育退积型生物礁和富砂-富泥退积楔,斜坡-盆地区域含砂深水扇欠发育。  相似文献   
2.
石炭系是塔里木盆地台盆区主要的油气产层之一,该层系中的油气藏普遍显现出位置迁移、规模改造、组分变异和相态转换等特征,对该类油气藏的分布预测十分困难.根据"中国典型叠合盆地油气形成富集与分布预测"中提出的叠合盆地要素匹配成藏模式(T-CDMS)预测了塔里木盆地石炭系的有利成藏区域.通过分别研究四大主控因素(区域盖层C、优...  相似文献   
3.
摘要: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中浅层珠海组、珠江组、韩江组的油气主要来自深部烃源岩层系,断裂既是必备的油源通道又对油气藏形成和分布起到关键作用。为明确断裂对珠一坳陷珠海组-韩江组油气成藏的控制机制,对断裂分布及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依据断裂活动时期和断开层位的不同将其分为5类:早期活动-深层切割型断层、中晚期活动-中浅层切割型断层、晚期活化-深浅切割型断层、继承性活动-深浅切割型断层、通天型断层。在对恩平南断裂带解剖的基础上,发现影响断裂控藏的因素主要有断裂类型、断裂活动速率、断裂规模和圈闭离断裂的平面距离。针对全区所发现油藏,对以上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深浅切割类断层控藏作用显著,且其断层活动速率中等时最有利于油气成藏,在15 m/Ma左右达到最大;断裂规模越大,越有利于油气成藏;圈闭距控藏断裂越近,含油气性越好。根据活动速率、断裂规模、断裂与圈闭的相对距离所拟合的定量控藏表征公式,发现现今探明的978%的油气藏均分布在深浅切割型断裂控藏概率大于05的区域。依此指出惠东低凸起及惠北半地堑东南部、恩平中半地堑东北部为下一步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4.
南安盆地是南海南部重要的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深入分析其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对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开展盆地二维地震资料解释,识别出南安盆地新生代以来5个主要的二级层序界面和4套地震层序。在层序地层格架下,根据地震反射特征识别出南安盆地楔形、S型(丘状)等5类地震相类型;砂包泥岩、砂泥岩互层等7类地震岩相类型以及扇三角洲、河流三角洲等8类主要沉积相。综合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南安盆地新生代以来主要分为4个阶段:初始裂陷阶段、主裂陷阶段、断拗转换阶段和拗陷热沉降阶段。其中,中中新世以前为盆地裂陷阶段,发育陆源碎屑沉积,早期为湖相沉积,晚期为滨浅海相沉积;中中新世以后为拗陷阶段,发育陆源碎屑沉积和碳酸盐岩沉积。通过油气成藏模式研究,南安盆地烃源岩发育且品质较好,有利储集相带纵向厚度大且横向范围广,区域盖层覆盖整个盆地,并形成了早期的自生自储和晚期的下生上储两类油气成藏系统。  相似文献   
5.
烃源岩是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利用最新采集的高品质二维地震资料和综合研究成果,在中建南盆地内划分出4套地震层序,识别了5个不整合地震反射界面。通过分析盆地沉积演化特征,推测中建南盆地发育3套烃源岩,分别为中始新统湖相烃源岩、上始新统—渐新统湖相和海陆交互相烃源岩以及下—中中新统海相烃源岩。通过对其周边盆地进行类比分析,厘定了3套烃源岩的地震相特征;对不同沉积相带泥岩百分含量进行赋值,最终判识推测了中建南盆地新生代3套烃源岩泥岩厚度及分布特征。本研究可为盆地下一步油气资源评价、有利二级构造带分析和勘探部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