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海洋学   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海草床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以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同时还具有重要的碳储存功能,海草床“蓝碳”功能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据研究全球每年海草床的碳埋藏量高达(2.7~4.4)×107 MgC。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世界范围内海草床衰退严重,导致海草床沉积物有机碳储量降低。本文综述了全球海草床沉积物有机碳的来源、组分、储量以及指示作用;从物理、化学和生物三方面讨论了影响海草床碳储量的环境因素。最后提出了未来主要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加强海草床碳通量普查,分析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海草床沉积物有机碳的变化机制,明确海草床碳储量流失速率,研究海岸带工程对海草床沉积物有机碳的影响。评估海草床沉积物有机碳储量及变化机制可以为全球海洋蓝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水中苯胺浓度的6种重氮偶合分光光度测定法。[方法]向含有苯胺的水样中分别加入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α-萘胺、α-萘酚、邻甲氧基酚、8-羟基喹啉和变色酸,在亚硝酸钠作用下发生重氮偶合反应,采用分光光度法分别在545、540、495、450、480和510nm处进行测定。[结果]6种显色体系在线性范围分别为0~5.5、0~6.0、0~6.5、0~11.5、0~10.0和0~9.5mg/L,所得苯胺的回归方程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分别为0.009、0.011、0.014、0.032、0.025和0.022mg/L;平均回收率在95.1~105.3%范围内;RSD在1.96~4.80%范围内。采用该6种方法与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苯胺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6种方法均简单、快捷、准确度高,可用于水中苯胺浓度的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3.
海草床是近岸重要的“蓝碳”生态系统,有机负荷升高导致的硫化物胁迫是海草床衰退的重要诱因;外源铁(Fe)的添加可有效改善高有机负荷沉积物中海草的生存状态。本研究在日光温室内,通过向两种不同类型(钙质和硅质)沉积物中添加淀粉(5 g/kg)模拟海草床高有机负荷,同时添加不同量的Fe(II)(0.00、0.05、0.15、0.50 g/kg),探究了泰来草(Thalassia hemprichii)叶片光合色素(Chl a、Chl b、Cx)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FmFv/FmFv/F0ΦPSII、ETR)及抗氧化酶(POD、SOD、CAT)活性对Fe添加的响应特点。结果表明,培养过程(30 d)〖JP2〗中,两种类型的沉积物中外源Fe添加均能有效提升泰来草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水平和抗氧化酶活性,且当Fe(Ⅱ)添加量为0.50 g/kg时效果最优。Fe添加量对间隙水Fe2+浓度、S2-浓度、泰来草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及抗氧化酶活性均存在极显著(P<0.01)影响,底质类型对Fe2+浓度、抗氧化酶活性存在极显著(P<0.01)影响,底质类型与Fe添加量的交互作用对光合色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影响。总体而言,Fe添加对泰来草光合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高于底质类型。本研究表明外源Fe能够有效改善钙质、硅质沉积物中泰来草生理生态指标。  相似文献   
4.
营养盐和盐度对海草的生长和生理都具有重要影响,但二者对海草的协同作用还未见报道。本研究以日本鳗草(Zosterajaponica)为对象,在室内可控条件下进行营养盐和盐度对日本鳗草的协同影响研究。实验结果显示,营养盐和盐度对日本鳗草地上生物量、地上部分C含量、地下部分C含量均有显著的协同影响。日本鳗草组织中的营养盐含量(Nt)与盐度有显著相关性,但并未受到营养盐和盐度的协同影响。营养盐和盐度会协同影响海草的固碳能力,并同时影响其对硝酸盐的吸收。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三亚小洲岛峡道整治工程为例研究了其对附近海域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对海洋环境的调查结果表明,峡道整治工程施工期海水悬浮物(SS)含量显著升高,竣工后海水无机氮(DIN)、无机磷(DIP)、化学需氧量(CODMn)和石油类含量均显著高于施工前和施工期。沉积物中主要污染物含量以施工期为最高,随着施工的结束逐渐得到恢复。对海洋生物的研究表明,峡道整治工程前后海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种类发生了中等程度的更替,底栖动物和潮间带动物种类组成发生较大变化,群落演替明显。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