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1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饶阳凹陷下第三系层序类型及发育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陆相地层层序在地震剖面、电测曲线上的识别标志、岩石类型组合特点以及古生物等方面的特征,将饶阳凹陷在下第三系划分出了三个二级层序、十个三级层序。其中层序Ⅰ、Ⅱ为裂谷初始期湖泊层序,层序Ⅲ、Ⅳ、Ⅴ为裂谷强活动期湖泊层序,层序Ⅵ为气候层序,层序Ⅷ、Ⅸ、Ⅹ为河流层序。其中裂谷期湖泊层序可以划分为三个体系域,即低位域、湖侵域和高位域,而河流层序可划分为基准面上升体系域和基准面下降体系域,针对研究区目的层段所划分层序发育的特点,在层序地层单元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对不同层序类型层序的发育模式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饶阳凹陷古近系层序发育的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饶阳凹陷古近系层序类型和发育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层序的结构特点,对每种层序发育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沉积物供应速率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盆地基底的的沉降速率和沉降高峰期的时间决定着裂谷期层序的结构、各体系域开始发育和结束的时期。沉积物供应速率和可容空间变化的速率的比值决定着准层序组的类型,局部高速率的沉积物供应回在湖侵期发育进积式准层序组。气候的变化也是层序发育的控制因素,在干旱期,湖平面变化和层序的结构主要受气候控制。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计算机局域网为例,详细介绍了计算机局域网的建立,以及日常网络维护中常见故障和应采取的措施,可供网络工程设计、维护人员在安装和维护中参考。  相似文献   
4.
针对无人机影像光谱信息量不足导致的影像分割精度较低和同类地块过度分割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面向无人机影像的改进FNEA分割方法。首先,利用特征提取方法,构建原始RGB影像的不同纹理和植被指数特征影像;然后,基于改进分离阈值法选择最佳植被指数和纹理特征;最后,将最佳特征与原始RGB数据融合,采用FNEA算法进行影像分割。将改进FNEA方法与多种分割方法对比,结果表明改进FNEA方法的分割精度更高,同一地块内过度分割可得到较好控制,适合无人机影像的分割。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局域网络系统的建立、发展、改造过程,并对新网络系统的 设计方案、网络拓扑结构以及方案的实施做了较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2012年6月份桑沟湾藻华期间的浮游植物和纤毛虫群落结构,并对环境因子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发现,藻华原因种为一种直径为2μm左右的小球型藻类,细胞形态和粒径均与近年来在中国秦皇岛近岸海域频繁引发水华的超微型浮游植物相似。藻华发生期间,调查区海水中藻华原因物种细胞丰度高达109个/L,高于2011年同期调查区该物种藻华期间的细胞丰度(108个/L)。除藻华原因种外,其他浮游植物共鉴定38种,隶属3门23属,以硅藻和甲藻为主,优势种为: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裸甲藻(Gymnodinium sp.)、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长菱形藻(Nitzschia longissima)和太平洋海链藻(Thalassiosira pacifica)等。纤毛虫共鉴定3属5种,以砂壳纤毛虫为主,优势种为百乐拟铃虫(Tintinnopsis beroidea)。细胞丰度分布方面,藻华原因种从湾内向湾外逐渐降低;硅藻细胞丰度在位于湾口处的6号站位最高,并向湾内和湾外递减;甲藻和纤毛虫细胞丰度均从湾内向湾外降低,这分别由优势种裸甲藻和百乐拟铃虫的分布决定。分析发现,调查区藻华原因物种细胞丰度与海水温度和层化系数呈良好的正相关性,与盐度呈负相关性;与裸甲藻和百乐拟铃虫细胞丰度呈良好的正相关性,这两种异养微型浮游生物对藻华原因种的摄食能力值得探索。与历史资料的对比发现,调查区藻华期间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下降,群落稳定性降低。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陆架边缘海锰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利用隐色孔雀绿-高碘酸钠催化动力学方法,对2012-03和2012-07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调查航次采样的溶解态锰浓度进行测定。2012-03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底层水体中溶解态锰浓度没有显著性差异。2012-07底层溶解态锰浓度显著高于表层。溶解态锰浓度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2012-07平均浓度显著高于2012-03的。春、夏季溶解态锰浓度在表、底层分布整体上均呈现出由近岸到外海逐渐降低的特征,表明近岸受到河流输入的影响。2012-03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溶解态锰基本表现为保守混合,2012-07盐度2~8海域表层发生明显的清除。两端元混合模型及相关性分析表明,该海域悬浮颗粒物(SPM)是溶解态锰的一个主要汇。此外,水团的物理混合是影响该海域溶解态锰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黄河内蒙古头道拐断面形态变化及其对水沙的响应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根据黄河上游位于弯曲一顺直过渡段的头道拐断面的多年实测水文、泥沙数据和断面资料,分析了断面对上游一系列水利工程在时间尺度上的调整响应过程.结果发现,头道拐断面的形态变化强烈受到上游水库运行的影响,在一系列水库投入运行后,河床粗化现象一直持续到三湖河口断面以下.头道拐断面悬移质泥沙中值粒径在水库运行后表现为先增大,然后减小,最后再增大的三阶段性特征,并且自1986年龙羊峡与青铜峡、刘家峡等水库联合运用以后,该三阶段性特征的变化幅度明显较只有青铜峡、刘家峡水库单独运行时段(1969-1986年)小.另外,自1987年以来,头道拐断面河道的横向摆动速率大幅减小,断面形态及位置趋于稳定,有利于当地百姓正常的生活和生产.  相似文献   
9.
针对郑州市地铁网络缺少长时间序列的地面沉降研究,本文基于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S-InSAR(Persistent Scatterers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技术生成的长周期地面沉降数据分析了郑州市地铁沿线地面沉降的时空特征,并通过反距离内插等距化处理,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Long Short-Term Memory)模型对典型地铁站点地面沉降进行了预测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空间上,沉降路段主要集中在1号线和5号线的东段,最大沉降速率超过20 mm/a,且1号线沿线不均匀形变较为突出;时间上,不同区域PS点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有较大不同,沉降槽中心处沉降呈逐年扩大趋势。实验表明LSTM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预测发现1号线市体育中心站南边河南省档案馆新馆北侧未来两年里仍将以大约0.5 mm/月的速率继续沉降,有必要对该站及其附近继续监测。  相似文献   
10.
分别于2012年3月和7月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水体中溶解态铝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在2012年3月至2013年11月期间对长江徐六泾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徐六泾溶解态铝在夏季出现最高值,在冬季呈现最低值,平均值分别为(313±130)nmol/L和(140±43)nmol/L,表现出与径流量相似的季节变化规律。受陆源输入变化的影响,长江口溶解态铝的浓度由近岸向外海逐渐降低,且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即7月明显高于3月。3月表、底层海水中溶解态铝的浓度范围分别为21~129 nmol/L和27~146 nmol/L,平均值分别为(49±21)nmol/L和(59±27)nmol/L;7月表、底层溶解态铝的浓度范围分别为6~332 nmol/L和9~252 nmol/L,平均值分别为(66±69)nmol/L和(83±74)nmol/L。在7月,表、底层溶解态铝呈现显著性差异,底层沉积物的再悬浮可能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调查结果表明,溶解态铝在长江口呈现出清除型行为,清除主要发生在咸淡水混合初期,初步计算出7月份溶解态铝的清除率约为5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