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96篇
测绘学   41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247篇
海洋学   5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激光拉曼光谱法分析多种显微组分荧光变化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激发488 nm激光的氩离子激光器作为RENISHAW inVia型激光拉曼光谱仪的光源,建立了多种显微组分荧光变化(FAMM)分析方法,并对镜质体反射率明显抑制的东营凹陷有效烃源岩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东营凹陷有效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越好,镜质体反射率抑制程度越高,有效烃源岩的真实成熟度应主要处于0.64%~1.30%,而不是实测镜质体反射率所反映的0.37%~1.10%。  相似文献   
2.
初步研究了一定粒径的转炉钢渣对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幼虾和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幼虾的急性毒性效应。实验结果显示,当钢渣质量浓度为1.8g/L时,日本对虾幼虾96h的最高死亡率为33.33%;随着钢渣质量浓度的增加,死亡率增高;当钢渣质量浓度为18g/L时,其96h的最大死亡率达到了75%。相对于日本对虾幼虾,钢渣质量浓度为18g/L时中国明对虾幼虾96h的最高死亡率只有36.67%。运用直线内插法求出钢渣对日本对虾幼虾96h半致死浓度为1.62g/L,钢渣对日本对虾的安全浓度为0.162g/L,而在实验条件下中国明对虾幼虾的半致死浓度要明显高于日本对虾幼虾。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高放废物处置库天然类比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阐述了类比研究中涉及的地球化学问题,包括核素溶解度和化学形态研究、核素迁移速率研究、核素迁移影响因素研究,并总结相关问题研究取得的成果和认识.  相似文献   
4.
光合有效辐射分量(Fraction of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FPAR)是进行生态系统功能和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参数,准确估算FPAR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野外实测玉米高光谱数据和光合有效辐射数据的分析,探讨了主成分分析方法在高光谱信息提取及估算玉米冠层FPAR参数方面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植被指数验证FPAR估算效果,分析近红外及短波红外高光谱数据在FPAR估算方面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5.
GIS是LBS的位置定位、导航及地图表达的基础技术支撑。针对LBS的固定服务端与移动终端的信息交互需求,提出了平台GIS与移动GIS的概念;针对移动GIS,提出了嵌入式、软件插件组合技术,确定了无线下载的事件表结构;将此用于北京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设计,实现了LBS的数据与业务分离、实时信息的自动交互、移动终端的位置确定与表达。  相似文献   
6.
HD 4002型综合测井仪是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于1998年开始研制的, 其目标是为铀矿地质系统提供适合砂岩型铀矿勘查的轻便型数字测井仪, 满足测井生产的需要。该仪器于2001 年3月通过部级鉴定, 2002至2003年投入海拉尔盆地铀矿勘查测井试生产。本文介绍了仪器的用途、功能及特点、性能指标, 简要说明了各部分的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7.
滇西水成铀矿勘探综合测井成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志明  张世涛 《云南地质》2005,24(4):386-394
滇西龙川江盆地发现水成铀矿。本文借助地球物理综合测井技术,对龙川江盆地水成铀矿的成矿规律作有益分析和探讨。重点论述滇西水成铀成矿的成矿(沉积)环境及其成矿物征。  相似文献   
8.
晚新生代温泉沉积盆地,是青藏高原腹地在南北向挤压、东西向伸展的构造背景下,沿南北向边界走滑断层,经边界正断层和内部张剪断层的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近南北向单断单剪楔形半地堑活动沉积盆地。它可能代表了晚新生代青藏高原第三期强烈挤压隆升事件,是侧向向东剪切挤出的结果。笔者以盆地充填序列和TL、ESR测年资料为主要依据,推测唐古拉山在300~250ka前后全面进入冰冻圈;而以温泉活动沉积盆地为代表的中更新世晚期(224.0~150.2ka)的冰碛一冰水堆积则对应于青藏高原第三期隆升的断陷盆地发育阶段;中更新世晚期一晚更新世中期(144.0~56ka)为湖相沉积;晚更新世中期至今(35~0ka)对应于高原缓慢隆升与夷平发育阶段。长江溯源在35ka切割通天河盆地,形成通天河;而在16kat浸蚀切穿雁石坪一温泉兵站峡谷,形成布曲河。  相似文献   
9.
在对唐古拉山口现代冰川和古冰川考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定位观测资料和TL、^10B-^26Al-^21Ne及^14C测年数据,对区内第四纪冰川遗迹进行了深入讨论,划分出二次冰期(即中更新世晚期的倒数第二次冰期、晚更新世中一晚期的末次冰期)和二次全新世冰进(即新冰期和小冰期)。提出在早更新世时,由于山体未达到当时冰川发育的雪线高度,所以未发育冰川。但在唐古拉山口地区,截止目前还未找到中更新世早期的倒数第三次冰期的冰川遗迹,由于高原隆升的滞后性和冰川发育的延滞效应及“亚洲干极”的耦合,推测仍只发育局部冰川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古今雪线由高原边缘向腹地升高,唐古拉山地区高出边缘1500m左右,生动表现了“亚洲干极”的作用;广泛分布的湖群说明羌塘地区是一个大江大河尚未伸入的内流地区,意味着青藏高原是个年青的高原。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对高原腹地引起的干旱化过程和水分严重不足,使唐古拉山地区的冰川自倒数第二次冰期以来,冰川规模一次比一次明显地减小。  相似文献   
10.
介绍安庆铜矿矿山的生产及水文地质概况,指出矿山生产中存在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等问题,提出总体治理方案和实施措施,对治水工程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