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120篇
地质学   1篇
天文学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的地壳S波速度与泊松比结构及其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远震三分量宽频数字记录获取了云南地区23个台站下方的体波接收函数, 以此反演得到云南地区的地壳S波速度结构与地壳泊松比的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 云南地区地壳厚度从北到南逐渐减小, 西北端的中甸地壳厚度可达62.0 km, 而最南端的景洪仅为30.2 km.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楚雄地区存在一个近乎南北向走势的Moho面隆起区域, 在东川地区存在一个大概与之平行的Moho面凹陷. 另外, 云南地区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 有的地区不但在上地壳10.0 ~ 15.0 km范围内存在低速层, 而且在下地壳30.0 ~ 40.0 km之间还存在低速层. 地壳泊松比整体偏高, 但与地壳的速度结构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在这样一个高泊松比的背景上仍呈现出了明显的块体分布特征. 综合分析速度结构和泊松比分布, 发现在以小江断裂为东边界, 玉龙雪山断裂为西边界的"川滇菱形块体"上, 除了地震活动十分频繁外, 还具有高泊松比和复杂的壳幔速度结构特征. 这一特征与周边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别, 这将为深入研究青藏高原岩石圈物质东向流动提供了地球物理学证据.  相似文献   
2.
云南2001年施甸地震的剪切波分裂参数变化特征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南地区2001年4月10日至6月8日相继发生了4月10日MS5.2、4月12日MS5.9和6月8日MS5.3的施甸地震. 本文利用云南遥测数字地震台网的保山地震台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使用SAM分析方法(即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采用地震应力预测的分析手段,对这个强震系列进行剪切波分裂参数变化特征的研究. 初步结果表明,随着地震活动的增强,剪切波分裂时间延迟值t基本呈现增加的特征,但在强震即将发生之前的短时间内,发生t减小的现象,符合我们早先研究发现的震前应力释放现象. 研究认为,在地震活动强烈的构造地区和有强震发生危险的经济发达地区或重要城市,开展强烈地震的应力预测应用实践,可以减轻地震的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3.
运用叠加谱比法,对分布于新疆地区的5个台站所记录的51个地震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与各射线路径相对应的Lg尾波Q0(Lg尾波在1Hz处的Q)值。结果表明:Q0值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变化特点,与构造活动关系紧密。在较为稳定的塔里木地台,Q0呈现出高值,在350~450之间。在南部构造活动较为激烈的昆仑褶皱系,Q0呈现出较低的值,约为200~250。在构造活动最为激烈的帕米尔地区,Q0值在170~200之间。在北部的天山褶皱系,Q0值约为220~270。准葛尔褶皱系比天山褶皱系的Q0值略高,约为260~290。  相似文献   
4.
四川及邻区强震前地震活动性参数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四川及邻区最近30多年来发生的18组6级以上强震前多种地震活动性参数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震例总结显示,衡量区域地震活动异常增强或平静的中等地震月频次异常可作为判断中期是否发生强震的指标;在区域中等地震活动出现异常的前提下,区域小震平静异常可作为判断短期是否发生强震的依据。而根据A值和GL值的空间异常分布范围,结合地震构造背景及其它方法,可缩小预报区域。  相似文献   
5.
云南地区强震活跃期前调制比的中长期近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逐年追踪云南地区 3~ 4 5级地震调制比图象 ,在以 0 67≤Rm <1为异常指标基础上研究了调制地震的中长期近场特征 ,发现 :强震活跃期前调制比的异常区预示了活跃期强震的危险区 ;调制比最大值出现在活跃期前 3~ 5年 ,活跃期前 1~ 2年整个云南地区无调制比异常 ;强震连发背景下的后续强震仅在震前 1年异常 ;7级地震间发生的 6 7~ 6 8级地震调制比异常幅度小。  相似文献   
6.
云南地区震源破裂长度与震级的经验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云南地区1965 年有台网记录以来主震震级 M S≥4 .9 的地震序列中选取51 个序列,根据直接余震的平面分布统计得到震源的破裂长度,用最小二乘线性回归模型得到了3 种震级范围的破裂长度与主震震级的经验关系式  相似文献   
7.
正汶川特大震发生前滇东北水富井水位测值出现了长时间、大幅度的趋势下降变化,长趋势的显著下降是前兆异常表现。该井水位长期异常变化在汶川地震前尤为突出,在强震、大震孕震阶段存在水位长期异常。具体分析方法是,在进行观测信号处理后,用异常形态、持续时间、观测点所处构造分析了该异常与汶川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强震和大震孕震阶段存在水位长期异常。2017年8月8日发生的九寨沟M_S7.0地震,是继汶川8.0级地震发生以来,在南北地震  相似文献   
8.
9.
赵小艳  孙楠  苏有锦 《中国地震》2015,31(2):209-217
分析了1965~2014年发生在云南地区的共计223次M≥5.0地震,发现其中有前震的地震74次,占33.2%;云南不同构造区前震的比例差异较大,前震较多的地区是澜沧-耿马地块和腾冲-保山地块;前震与主震的震级差、时间间隔、空间距离优势分布分别为0.5~2.9、10天内和20km内,可以利用这些特点在识别出前震后进而对后续主震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10.
利用CAP 方法快速计算云南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是反应区域应力场的重要参数,充分利用数量众多的中小地震将有助于获得更高精度的区域应力场分布。本文以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下关虚拟测震台网为例,介绍了利用虚拟台网产出数据,采用CAP 方法计算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的流程,并将该方法应用于计算云南地区2013 年2 月~ 2014 年2 月间MS≥3. 0 的64 次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①本文给出的方法为一种半自动处理方法,该方法可以在地震速报结果之后45 分钟之内给出震源机制解,分析认为影响震源机制解快速产出的主要因素是格林函数库的建立和编程实现标注P 波到时的全自动化;②云南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以走滑为主,但在香格里拉和洱源地区有少量正断层地震存在,位于研究区域内中小地震P 轴主应力方向在川滇菱形块体南部以北北西-南南东为主,而在印支板块则主要以北北东-南南西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