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1篇
天文学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中蒙东、中及西区强、弱沙尘暴年春季(3—5月)平均环流的特征和差异,讨论了过去50年3分区沙尘暴活动的变化。主要结论是:(1)根据诱发沙尘暴的诱生系统、沙尘源地、冷空气入侵路径及主要影响,中蒙沙尘暴活动区可以划分为中蒙东区、中区及西区3个区系,并分区整体讨论与预测中蒙3分区的沙尘活动。(2)中蒙东区沙尘暴强年春季盛行日本海或中国东北低压活动,常随偏东的北路及东北路冷空气入侵,带来蒙古国东部的沙尘,造成蒙古东部及中国华北的沙尘天气;而弱年春季日本海及东北低压活动则少。(3)中蒙中区沙尘暴强年春季盛行蒙古低压,多西北路及偏西的北路冷空气入侵,常造成中蒙南边界西段附近的沙尘暴天气;而沙尘暴弱年春季则相反。(4)中蒙西区沙尘暴强年春季盛行南疆热低压,多西路冷空气入侵,诱发沙尘暴,常影响南疆及柴达木盆地等;弱年春季则相反。(5)近50年中蒙地区的沙尘暴活动呈波动变化,荒漠化环境、特别是大气环流的变化是导致上述3个分区沙尘活动波动变化的主要原因。主要从大气环流角度考虑,在目前全球增暖持续的背景下,近1—2年应注意中、东区(特别是东区)沙尘活动加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为深入分析西北内陆干旱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水汽源地及其输送通道,首先,梳理和评述了过去50年西北干旱区水汽输送的研究进展和问题;接着,利用国家气象局信息中心近50年的实测降水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挑选更多有代表性的强干、湿日(月)事件,再进行环流和水汽输送的对比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过去西北干旱区各地的干、湿环流研究共识多,进展快;而水汽输送分析依旧众说纷纭。(2)过去的水汽输送分析联系降水环流不够;针对西北干旱区降水特点不够;还应加进数值模拟等分析手段。(3)在本文诊断分析和先前数值模拟基础上,指出西北内陆旱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水汽源地在东南沿海一带,它借助西行台风、西伸了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柴达木低压等多个天气系统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南侧东南风急流、西侧南风低空急流及河西偏东风等三支气流的次第密切配合,首先,水汽被输送到四川盆地;接着,被北输到西北区东部;继而,再被接力西输到河西走廊及南疆盆地东部。谓之"三支气流+两个中转站的三棒接力"式水汽输送模型。它是夏季输向西北内陆旱区的主要水汽输送通道。  相似文献   
3.
宿州市地下水含铁量高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磊  秦福刚  陈敏虹 《地下水》2004,26(4):260-261
宿州市地下水中铁的含量在1.12~8.50 mg/l之间,超过<生活饮用水标准>(GB5749-85)(<0.3mg/L)的4~28倍,本文根据含水层的沉积特征、铁的水文地球化学特性,通过采样分析了地下水含铁量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 ,于 8月 2 0- 2 3日在楚科奇海浮冰区联合冰站实施了为期 4天的短期颗粒有机物通量研究。结果显示真光层的颗粒有机碳通量为 1 .582mgCm- 2 day- 1 ,2 2 0m深层为 1 .339mgCm- 2 day- 1 ,而相应的沉降颗粒物总通量分别高达 8.788和 1 0 .30 3mgm- 2 day- 1 。显示北极浮冰区的夏季融冰季节后期 ,颗粒有机碳通量的水平较低。与颗粒有机碳通量水平相似 ,生源硅和活性磷的通量水平也较低。对硅藻通量组份的分析表明 ,真光层沉降硅藻的优势种为Nitzschiacf.seriata、Naviculaglacialis和Melosirasp .,而 2 2 0m层则Lepto cylindrussp .占绝对优势 ,其丰度数量百分比均超过 70 %。硅藻碳通量的绝对值较低 ,为0 .1 0 7- 0 .1 1 3mgCm- 2 day- 1 。然而 ,真光层大型桡足类的碳估算值高达 1 0 8.67mgCm- 2day- 1 ,占浮游动物总碳量的 95 .3 % ,大型浮游动物的表观碳通量高于浮游植物碳通量 2- 3个数量级 ,显示楚科奇海夏季融冰期高浮游动物碳量、低浮游植物碳量的特点。但浮游动物表观碳量高的主要原因与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运动有关 ,却并非是实际向深层海洋传输的碳量  相似文献   
5.
Ji  Huirong  Fu  Qijun  Liu  Yuying  Cheng  Congling  Chen  Zhijun  Yan  Yihua  Zheng  Leping  Ning  Zongjun  Tan  Chengmin  Lao  Debang  Li  Shuke  Gao  Jiyong  Wang  Zhiqiang  Yu  Minhong 《Solar physics》2003,213(2):359-366
The properties,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a Solar Radio Spectrometer working at 5.2–7.6 GHz developed by National Astronomical Observatories/Beijing and Hebei Semiconductor Research Institute are described. The spectrometer has a spectral resolution of 20 MHz and a temporal resolution of 5 ms, with an instantaneous detectable range from 2% to 10 times flux of the quiet Sun. It can measure both left and right circular polarizations with an accuracy of 10% of polarization degree. Some results of preliminary observations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1980~2005年间雅鲁藏布江流域7个气象台站平均的气温变化趋势和气候系数变化,并进一步分析了1960~2005年间该流域中游日喀则站和下游林芝站气温的变化趋势,研究了该流域气温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1980~2005年间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气温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尤其是夜间气温和冬、春季气温的升高更显著,而且该流域变暖幅度高于整个高原的平均增幅,因此该流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程度也较整个高原更为显著;而该流域中游地区的增温幅度要明显高于下游地区的,即该流域中游地区的增暖较下游地区的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根系吸水过程对地表能量平衡和水循环起着重要作用,目前不同的根系吸水过程参数化方案对青藏高原陆面过程模拟的影响尚不明确,探讨相关参数化方案的影响,可以为今后建立陆面过程模式根系参数化方案提供参考。本文利用2010年6月1日至9月30日青藏高原玛曲站的观测资料作为大气强迫资料,驱动BCC_AVIM模式(北京气候中心陆面模式)引入不同的根系吸水过程参数化方案,对玛曲站2010年6月1日至9月30日时段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等要素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根系吸水过程参数化方案对青藏高原地区陆面过程的影响。模式中有关根系吸水过程的参数化方案主要分为根分布模型和土壤水分对根系有效性函数两类,根分布模型用Jackson方案、Schenk方案替换,土壤水分对根系有效性函数用Li方案、LSM1.0方案、CLM4.5方案替换。对比结果表明:不同的根系吸水过程参数化方案对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的模拟影响较小,对感热通量、潜热通量模拟影响较大,尤其对冠层蒸腾量模拟差异显著,相关参数化方案的变动直接影响冠层蒸腾量。两类方案模拟的差异受降水的影响,在多雨期,根分布对比方案与原模式方案模拟的感热、潜热通量间存在较大差异;在少雨期,土壤水分对根系有效性函数对比方案与原模式方案模拟的感热、潜热通量间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8.
Through analyzing the changes of averaged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along the Brahmaputra Valley from 1980 to 2005, and investigat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dices and these changes, the respondence of the Brahmaputra Valley to the global warming had been analyzed in this paper. It is found that the Brahmaputra Valley climate became warmer and wetter from 1980 to 2005, and the change magnitude is higher than that over the whole Tibetan Plateau. Therefore, the respondence of the Brahmaputra valley to the global warming is more evident than that of the whole plateau during the perio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dices and the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is significant. When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index is higher in summer, the climate of the Brahmaputra Valley becomes warmer and dryer; vice versa. When South Oscillation index is higher, it becomes warmer and wetter; vice versa.Worthy of note, the results in this study only emphasize some evidence of change i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ver the Brahmaputra Valley during 1980–2005.  相似文献   
9.
北部湾盆地北部坳陷古近纪受多期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后期改造强烈.从现今构造格局出发,通过剥蚀量恢复并结合断裂活动特征,进行了北部湾盆地北部坳陷古近纪原型结构重建及成凹机制探讨.认为北部湾盆地北部坳陷古近系沉积沉降中心在时空上呈现由西向东和由北向南的迁移特征;始新世流沙港组沉积时期涠西南凹陷D次凹与海中凹陷的西洼为同一沉积单元;断裂和隆起联合控制了洼陷的基本形态,特别是涠西南低凸起的活动对北部坳陷古近纪统一湖盆的分割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研究夏季南亚高压(South Asia High,SAH)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WPSH)活动特征指数变化及其互动作用对我国东部降水的影响,利用2001-2020年高分辨率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亚高压和西太副高的夏季逐候强度指数、面积指数、脊线位置和东西伸脊点的演变特征,并针对两者同强同弱和经纬向位置远近情形下对比分析了两者互动作用对我国东部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南亚高压和西太副高的强度指数与面积指数变化均呈较明显的正相关,特别是南亚高压的脊线位置、强度指数和面积指数的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即:南亚高压脊线越偏北(南),其强度和面积指数均越大(小)。(2)夏季南亚高压东伸脊点和西太副高西伸脊点的逐候平均位置变化具有“相向而行、相背而去”的互动趋势,南亚高压纬向位置的突变晚于经向位置的突变,间隔时间约4候。(3)两者同强同弱年与我国东部降水有较好的相关性,即当两者同时偏强(弱)时,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多(少),华南地区降水偏少(多)。两者经纬向相对位置的异常对我国东部降水有一定的影响,即:当两者经纬向异常靠近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