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4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利用1981~2016年气象常规观测和自动站资料对南充大风的基本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重点探讨不同类型区域雷暴大风的天气系统配置和环境物理量基本特征。结果表明:(1)南充雷暴大风按照形成原因主要分为高空冷平流强迫类和斜压锋生类,按落区出现情况分为全市型、东部型和西部型,东部型雷暴大风主要由高空冷平流强迫所致,全市型和西部型雷暴大风过程则多为斜压锋生所造成。(2)斜压锋生类雷暴大风主要发生在显著冷暖平流导致的斜压锋生与锋面动力强迫共同作用的形势下,高空冷平流强迫类则主要是高空强干冷平流的作用。(3)雷暴大风过程发生前大气环境呈上干下湿、湿层浅薄或为“喇叭口”形态,对于不同类型雷暴大风过程发生前的环境物理结构不同,斜压锋生类雷暴大风产生时大气环境多为明显斜压特征,高空常伴有强锋区,低层不稳定能量大,因此热力因子比较重要。高空冷平流强迫类主要发生在川陕槽后强烈冷平流形势下,水平风垂直切变大、要求低层增温快,故热力和动力因子都重要。   相似文献   
2.
2013年1月在贡嘎山海螺沟3个不同采样点共收集了多个雪样,利用GC-MS分析了雪样中16种优控多环芳烃的含量,探讨了多环芳烃的短周期分布特征与来源,估算了采样点与排放源的直线距离。结果显示,海螺沟各采样点雪样中多环芳烃的总含量在163.7 ng/L~281.4 ng/L之间,其中菲的含量最高。雪样中2~4环多环芳烃占多环芳烃总量的百分比为92.0%~93.7%,表明污染来自较远距离传输,但主要排放源离海螺沟的直线距离不超过357 km。将雪层与气象资料的降雪期对应,结果表明从2012年11月到2013年1月这个短周期内,海螺沟雪样受多环芳烃污染的程度没有太大变化。对海螺沟雪样中的多环芳烃进行了来源分析,结果表明海螺沟雪样中的多环芳烃主要来自煤燃烧,不排除少部分木材燃烧,这一源解析结果与海螺沟及其周边地区主要以煤炭作为燃料的能源特征相吻合。  相似文献   
3.
为优化碱性蛋白酶酶解藻蓝蛋白制备抗氧化肽的工艺条件,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以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为响应值,研究了[E]/[S]、酶解温度和时间对制备抗氧化肽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藻蓝蛋白肽的最佳酶解条件为:温度为44.9℃、时间为6.4 h和[E]/[S]为3.6%,此时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达到75.39%.在该条件下制备的藻蓝蛋白酶解产物(0.5 g/L)还原能力的吸光度为1.03,并达到稳定.  相似文献   
4.
5.
近50a海口市降水量与蒸发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07年海南省琼山站的降水量和20cm口径小型蒸发皿资料,采用累积距平曲线和线性倾向估计方法,对海口市降水量、蒸发量的变化及其对干燥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海口市年、季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明显,年、季蒸发量的年代际变化明显;近50a海口市年、季降水量没有显著的线性变化趋势,但年、春、秋、冬季的蒸发量均有显著的线性减少趋势;受此影响,近50a海口市气候总体趋于更加湿润,但2003~2007年由于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气候处于相对干燥时期.  相似文献   
6.
周虹  黄帅 《地理教学》2015,(6):41-43
地理课堂导入要求教师要在短短的3-5分钟内,将学生的注意带进课堂,使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在大脑皮层和神经中枢形成"兴奋中心"。一节好课必须要有一个精彩的开始。一个精彩的导入,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而且引导学生理解知识,自觉地运用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因而,教师在进行新课讲授时,应注意导入的设计。一、新课改理念下的导入要求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作为地理教师开展教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7.
山西票号的激励机制是其经营管理制度中极具特色和创造力的管理机制。其有效运行造就了当时令世界惊叹的“汇通天下”。从对经营者的选拔入手,探讨了票号对经营者激励制度的形式和保障条件。通过对山西票号激励机制的分析。提出其对我国现代企业中激励问题的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自动站等高时空分辨率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7月28日南充市区由脉冲风暴引起的局地强对流天气的背景、环境条件、雷达特征、大风成因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1)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以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为背景,有异常强的对流不稳定能量和十分充足的水汽;边界层切变线与弱冷空气回流进入盆地东北部及下垫面加热不均匀导致的强温度梯度是风暴新生的触发机制;在弱垂直风切变的环境条件下,使得过程中雷暴具有脉冲风暴特征。(2)此次过程有多个脉冲风暴的活动,造成南充城区大风的脉冲风暴主要有两个,1号风暴单体在强的温度梯度触发后,快速向上向下发展,成熟崩塌时以下击暴流的形式形成强的地面辐散气流,造成高坪站大风;强的下沉气流到达地面形成冷中心,冷中心与前方的暖中心形成强的温度梯度即冷池密度流,冷池密度流产生强的气压梯度力风,再叠加单体下层辐散气流造成了华凤镇的极端大风。   相似文献   
9.
山西票号的激励机制是其经营管理制度中极具特色和创造力的管理机制,其有效运行造就了当时令世界惊叹的“汇通天下”。从对经营者的选拔入手,探讨了票号对经营者激励制度的形式和保障条件。通过对山西票号激励机制的分析,提出其对我国现代企业中激励问题的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0.
利用地面自动站、高探空资料和NCEP再分析数据以及WRF模式,对发生在四川盆地的一次春季暴雨过程进行了基本特征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在伴随高空急流波动的中低层短波槽和中小尺度系统十分活跃、低纬度环流系统稳定的形势背景下,暴雨存在多个落区,其影响系统和触发机制各不相同。暖区暴雨的触发系统初始扰动主要是与江南切变线活动有关的东风倒槽,对流不稳定区地形对加强的偏东气流强迫是盆地西部沿山暴雨形成的主要原因,南支高空急流与东南风低空急流的垂直耦合为暴雨系统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暖平流引起的低层高能高湿和对流不稳定与弱垂直风切变是暴雨系统发生发展的主要环境条件。数值模拟表明,尽管WRF模式系统对暴雨发生的低层热力和水汽输送以及沿短波槽分布的短时强降水落区、强度模拟基本正确,但过度估计了锋面降水的强度,对无或弱斜压强迫的暖区暴雨造成漏报。主要原因是较大尺度锋面降水影响系统能够被模式所分辨,而对暖区暴雨不稳定能量触发系统初始扰动发展的模拟能力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