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5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旅游规划是现在处理将来旅游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而规划的目标在于实现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的动态平衡。该文引入旅游功能系统这一概念,并试图从市场学的角度说明旅游规划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满足旅游市场需求来实现旅游功能系统的完善与运行,同时也初步总结了市场导向下旅游规划的基本要素和内容。  相似文献   
2.
以生态学的观点,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问题持续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I.INTRODUCTIONCitiesarethesymbolsofhuman’scivilization,thespatialcariersofeconomyandthesourcesofregionaleconomicactivities(Gu...  相似文献   
4.
加拿大的城市旅游开发评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旅游业是加拿大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加拿大也是国际上开展城市旅游比较成熟的国家,其城市和地方政府都把旅游业看作创造就业机会和增加税收的源泉。加拿大的城市旅游开发包括文化旅游、体育旅游、会议旅游三个主要方面。文章指出加拿大城市在城市吸引旅游者方面采取和其他商业活动类似的竞争手段,如参与市场促销、创建城市形象和建设基础设施等。30多年来城市增加了博物馆、体育运动场、会议中心和大型节事活动等项目吸引旅游者。这些投资重新塑造了城市结构,城市旅游景观也已经有了雏形。本文对此作出了评述。  相似文献   
5.
地段地理学是以微观尺度的地段研究为对象的现代应用地理学的工程化方向为其基本内涵,通过运用案例对其进一步分析说明,充分表明了地段地理学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黄土高原乡村转型明显,农户生计演化日趋剧烈。以黄土高原长武县为例,运用熵权法、贡献度模型和Logistic交互分析等方法,厘清长武县1990年以来乡村转型与农户生计演化历程及其主控因素,揭示乡村转型与农户生计的互动演化关系。研究发现:(1) 1990年以来长武县人地关系发生剧烈变化,其乡镇形成县域服务型、煤业生产型、苹果产业型与政策依赖型四种类型,各类别间乡村转型水平差异显著;农户生计类型逐步多样,分化为固守型路径、渐升型路径、回落型路径、俱进型路径,各路径影响因素差别较大。(2)乡村转型历程中乡镇的经济水平与劳动力是乡村转型的基础,乡镇产业发展决定乡村转型方向,电商因素助力乡镇农业产业链完善。(3)农户生计演化过程中人力资本与乡镇产业基础是农户生计类型改善的前提,“耕地依赖”限制农户生计非农化发展,金融资本与产业发展促进农户生计多元化,社会资本与电商因素促进农户生计演化升级。(4)在乡村转型与农户生计的互动演化过程中,乡镇处于发展的快车道,占据主导地位,大部分农户为被动适应的角色,仅少部分“乡村精英”能与乡村转型进行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国家风景名胜区景观遗产的三维培育研究--以青海湖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家风景名胜区以其自然与人文美成为旅游与研究的热点。将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景观遗产划分为自然景观遗产、物质性历史文化遗产、非物质及口头文化遗产三维,并且探讨了景观遗产的培育理念。以青海湖国家风景名胜区为例,实证研究了其自然景观遗产的培育、物质性历史文化遗产的培育、非物质及口头文化遗产的培育。最后讨论了三个问题:对资源的重新认识、实证对其他案例的借鉴、三维培育模式的提取。  相似文献   
8.
应用系统学自组织理论,对区域旅游合作演化与动因进行探讨。笔者认为,区域旅游合作是地方旅游子系统自组织过程中的必然选择,而目的性和创新性是促使各子系统之间进行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因。并以这一演化规律对“西安咸阳旅游合作”进行论证,以期为“区域旅游合作”利益主体——地方旅游部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人地系统适应性研究进展:概念、理论框架与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适应性研究旨在通过主体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调整,以削减其负面影响并改善适应能力,是实现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鉴于目前对适应性理论体系缺乏统一认识和系统梳理,论文通过对国内外人地系统适应性研究文献总结,从概念内涵、理论框架和方法对适应性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适应性研究的科学范式。研究发现:① 学术界对适应性概念的理解并未达成科学共识,阻碍了通用的适应性研究理论体系的构建。② 现有适应性分析框架多是基于全球变化领域理论框架基础的延伸和修订。③ 适应性研究缺乏具有代表性的方法,以借用脆弱性、恢复力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为主。因此,统一的适应性概念和理论体系的构建亟需加强,而国外既有积累的理论经验并不通用,中国化的适应性分析框架、方法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同时,应强化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综合”的人地系统适应性研究,注重多尺度结合的适应性动态分析。  相似文献   
10.
农户尺度的黄土高原乡村干旱脆弱性及适应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旱脆弱性及人类对干旱的适应机理分析是干旱及半干旱地区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西北地区乡村人地系统可持续性研究的新视角。本文运用Turner脆弱性分析框架,将其改进应用到黄土高原乡村农户的干旱脆弱性及其适应领域,选取榆中县和长武县气象数据和农户调查数据,应用主成分分析、综合指数法、差异性分析和鲁棒性分析等方法分别对指标权重、农户干旱脆弱性指数及其差异性与脆弱性指数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与检验,并从适应能力、适应策略和适应模式三个层面揭示适应机理。主要结论为:①中连川乡农户干旱脆弱性指数大于洪家镇,且不同村落间农户干旱脆弱性指数差异显著;②农户干旱适应机理为暴露—敏感性影响农户收入,农户生计系统是适应干旱暴露扰动的决定因子,农户类型、生计方式、土地利用、灌溉设施和政策扶持的差异性产生不同的适应模式和适应效果;③农户干旱脆弱性指数排名出现频率较高且排名变化范围较小,具有较强的鲁棒性,表明农户干旱脆弱性计算结果具有稳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