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3篇
自然地理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通过对采自鸭绿江口主汊道的5个柱状样的210Pb和137Cs测年以及粒度参数的分析,并与前期合作研究的西汊道及西岸潮滩的4个柱状样沉积物的测年和粒度研究成果进行比对,探讨了流域来水来沙、河口沉积与海岸发育之间的耦合效应及鸭绿江河口地貌演化的新证据。结果表明:鸭绿江口主汊道存在河流和潮流两种沉积作用,不同时期动力作用不同;以潮流作用为主的沉积时段,其沉积特征与西汊道及西岸潮滩的一致;主汊道沉积物的物质来源与西汊道和西岸潮滩的物质来源存在差异。鸭绿江口的主汊道、西汊道及邻近海岸的沉积记录对环境变化、人类活动、流域大洪水等事件均存在响应,响应的时间基本同步,具有耦合效应。沉积记录中存在5个明显的“事件信号”,其中1960年最为重要,是鸭绿江河口地貌发生巨变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基于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的鸭绿江口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鸭绿江河口地区沉积物的来源和沉积环境,对不同断面43个点位表层沉积物进行了采样分析,通过对沉积物的分类和粒度参数的计算,探讨了沉积物类型和粒度参数的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鸭绿江河口地区的表层沉积物类型主要为砂、粉砂质砂、砂质粉砂和极少量黏土质粉砂,其中砂的分布范围最广;鸭绿江河口地区表层沉积物来源具有多元性和空间差异性,以河流径流输砂为主体,同时也有浅海表层沉积物的向陆运动,其中鸭绿江下游地区沉积物来源主要为河流输送,中水道、西水道、辽东浅滩的沉积物来源既有河流输送又有浅海表层沉积物的向陆运动;河口不同区域的沉积环境不同,既有河流径流影响又有海洋潮汐和波浪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以为鸭绿江河口系统演变提供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3.
鸭绿江口及邻近浅海碎屑矿物特征与物源辨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程岩  刘月  李富祥  刘敬伟  张亮  高建华 《地理研究》2010,29(11):1950-1960
通过分析鸭绿江口及邻近浅海表层沉积物的碎屑矿物特征,讨论了表层沉积物中主要碎屑矿物的沿程变化、指示性矿物、特征指数方面的差异及其示踪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鸭绿江口与邻近浅海的沉积物可能来自于不同的物源区;西水道的沉积保留了较多的鸭绿江历史沉积的特点;中水道沉积与现代河流相近;辽东浅滩的沉积物质来源以河流为主,兼有来自浅海的物质。  相似文献   
4.
近百年来人类活动对鸭绿江口河床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鸭绿江口西汊道连续性较好、时间分辨率较高、以海湾性质为主的2 处现代沉积物为样本,对其沉积速率、粒度特征、碎屑矿物、重金属进行了测定和分析。柱状样记录了1920 年以来西汊道上游的沉积过程,平均沉积速率约为0.98 cm/a,粒度参数、指示性碎屑矿物、重金属的垂向分布显示出这里的沉积是以海相河口湾沉积为主,但交替存在河流沉积。通过与前期研究成果的比较,揭示了近百年来人类活动对鸭绿江口河床演变的影响。其中,兴修水利对河床演变的影响集中在早期,并带来了河床地貌的重大改变,西汊道失去了河流主汊道的地位;围垦带来的河床演变出现在中期,对河床地貌的影响也很深刻,表现为陆域面积不断扩大,水域面积不断缩小;航道治理等人类活动对河床演变的影响出现在中后期,河床地貌没有明显的改变;最近的人类活动影响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5.
刘敬伟  李南  张世华 《地下水》2010,32(3):49-50
常州市和镇江市地处苏南,由于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下水已成为可供利用的主要水资源之一。随着对地下水需求量的不断增加,部分地区发生了地质环境问题。通过分析常州镇江地区水资源系统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对优质的地下水资源提出合理的开发利用措施,对产生的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并提出加强地下水管理,加强地下水回灌,加强管理及监督力度等治理措施及促进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利用历史资料和Landsat TM卫星遥感图像,采用目视判读与实地验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鸭绿江河口湿地1983年、1995年和2007年的格局变化,揭示了其结构演变。研究结果表明:1983年至2007年间,鸭绿江口湿地总面积有所增加,其中湿地结构发生较大变化,自然湿地面积以4.16km2/年速度显著减少,而人工湿地面积以23.43km2/年速度大幅增加;湿地主要的增加来源是水稻田和养殖场,主要下降湿地类型为滩涂和芦苇;人类工农业生产活动是鸭绿江河口自然湿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总体上导致湿地生物生存空间减少,湿地自身生态功能不断退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