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自然地理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空间集聚与区域转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纺织服装产业是最早实现全球产业转移,也是产业转移特征最为明显的行业之一,对其研究可更真实、清晰地审视中国的产业转移路径和产业空间布局变化。本研究借助区位基尼系数和局部Moran 分析对全国地市层面2001-2009 年的纺织服装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可视化的定量测度,以产业中心的变化来追踪和分析该行业的产业转移路径。研究结果显示,基尼系数大于0.95 的主要是原料依赖性强的细分行业,对原料依赖性相对较低的细分行业在空间分布上则较分散;纺织服装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非常高,但近些年来有微弱的下降趋势;产业分布的空间正相关性也在逐渐下降。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区域转移,主要发生在山东和江浙一带的省内地市间,也呈现出向河南、安徽、江西等中部地区的部分地市转移的态势;互动性强的细分行业具有空间布局临近性,但总体上仍存在一定的空间分异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小城镇产业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国平  席强敏  吴爱芝  孙瑀 《地理科学》2018,38(11):1769-1776
分析揭示了2015年中国小城镇产业结构特征与空间差异,并利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实证估计了中国小城镇非农产业占比的影响因素。研究得出中国小城镇非农产业占比呈正态分布,非农产业占比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长江经济带和边境口岸地区。东部地区小城镇非农产业占比呈负偏态分布,中部地区呈正态分布,而西部和东北地区则呈现正偏态分布特征,产业结构相对落后。小城镇规模、所在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小城镇非农产业占比显著正相关。县域第二产业占比提高带来的拉动效应略高于第三产业,小城镇产业更多的是为县域第二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支撑。地级城市(地区、自治州、盟)规模的扩大对辖区内小城镇产业结构升级产生的扩散效应强于虹吸效应。  相似文献   
3.
纺织服装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研究回顾及其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纺织服装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的机理、全球纺织服装产业的空间布局演化、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研究进行了回顾、梳理和归纳。现有研究关注了全球层面、国家层面以及区域层面上纺织服装产业的空间布局演化及其影响因素,但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研究,以及关于其布局演化的作用机制研究还比较欠缺。面对全球化发展,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研究不仅需要更多地关注国内大区域板块之间的布局演化,也需要关注省区内部或大都市区内部的布局调整;需要关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更需要从全球视角下解读新时期纺织服装企业空间布局的调整和优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区位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纺织服装业因其自身产业特点和发展特征, 一直是国内研究的热点, 被认为是最早实现全球产业转移和最具有产业转移特征的重要产业之一。通过构建产业结构变动系数来描绘纺织服装业区位迁移的基本格局, 结果表明:① 纺织服装产业的结构变动相对稳定且集中于东部地区;② 结构变化地域分异明显, 沿海大于内陆, 东部大于中部, 中部又高于西部和东北, 东部沿海的浙江、广东、江苏、山东、上海和福建, 中部的湖北和河南, 以及东北的辽宁, 纺织服装业的结构变化系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西部地区的多数省份则较低;③ 结构变动系数的大小取决于当地经济发展、区位性和结构性因素。采用偏离-份额模型将中国纺织服装业发展分解为结构效应和空间效应, 以此阐述中国纺织服装业区位迁移的内在规律。结果表明:① 河南、安徽和江西已经成为东部纺织服装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区;② 纺织服装业的区位迁移在竞争效应和纯空间竞争效应上具有一致性, 说明产业的地理分布主要受到区位优势的影响;③ 明显的结构负效应说明纺织服装业的产业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