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2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蒙古国植被对干旱响应的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蒙古国不同区域、不同土地覆被类型区的植被生长状况对干旱响应的敏感性特征,并探讨了成因。研究表明:① 2001—2019年,蒙古国虽然发生了3次较为严重的干旱事件,但整体上干旱程度呈轻微降低趋势,SPEI出现轻微上升,总体增速为0.001%/a;植被生长状况出现了好转,植被指数也呈上升趋势,总体增速为0.15%/a。② 蒙古国大部分区域植被生长受干旱影响较强,各植被指数与干旱指数呈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NDVI与SPEI-12的相关性分析中,正相关面积占比达76.36%;而在杭爱山脉和肯特山脉以北降水量丰沛的区域和阿尔泰山脉以南荒漠化严重和植被极为稀少区域,植被生长受干旱影响较弱,植被指数与SPEI相关性较小。③ 不同类型植被对干旱响应的敏感性也有差异,其中草地敏感性最强(0.22),而森林敏感性最弱(-0.04)。④ 干旱持续时间长短,对植被生长影响有较大差异,蒙古国大部分区域的植被对延续3个月至半年的干旱最为敏感,而年内以7月份干旱对植被影响最强。⑤ 植被对干旱响应的敏感性实质是区域水分平衡的植被影响,对同种植被而言多年平均气温越高或降水量越少,植被对干旱响应的敏感性越强,反之则越弱。本文的研究结果对蒙古国因地制宜开展荒漠化防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蒙俄经济走廊穿越蒙古国主要生态类型区,本文对沿线的达尔汗、乔伊尔、赛因山达、扎门乌德4个观测区的风沙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 风沙流水平输沙量均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两者最优拟合函数随下垫面变化而不同,达尔汗和乔伊尔为指数函数,而赛因山达和扎门乌德为幂函数。② 各观测区年输沙通量空间分异明显,其中乔伊尔最大,达尔汗其次,扎门乌德再次,赛因山达最小,这与传统认知有较大不同。③ 风沙流输沙通量空间差异与多种因素有关。乔伊尔处于海洋气流影响尾闾区,春季干旱发生频率高,正值风季,风速较大,风蚀强烈;其他地区春季干旱发生频率相对较低,其中达尔汗地处自然条件较好的北部河谷区,但由于农田开垦和过度放牧,风蚀较为强烈,而扎门乌德和赛因山达风季风速相对较小,且放牧强度较低,风蚀较轻。本文的研究结论对蒙古国因地制宜开展风沙灾害防治和荒漠化治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植被自然恢复能力评估是生态恢复实践的重要内容。基于蒙古国的MODIS EVI植被指数产品、气象数据及土壤数据,依据相似生境原则,构建了植被恢复潜力计算模式,计算得到蒙古国植被恢复潜力值(VRP,可代表在自然条件下区域植被能够恢复到的最佳状况)及植被恢复潜力指数(VRPI,代表植被生长现状与最大潜力之间的差距),并用蒙古国纵贯铁路沿线长期围封区的采样分析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蒙古国整体上具有较高的植被恢复潜力,植被自然恢复潜力值0.6—0.9;(2)受降水、气温、土壤等自然要素组配的空间分异影响,蒙古国植被自然恢复潜力具有较大的空间差异性,其中北部及东部地区为VRP高值区和VRPI低值区,植被轻度退化,且较容易恢复;南部及西部地区为VRP中低值区和VRPI高值区,植被退化程度较重,恢复难度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4.
蒙古国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区段,但面临严重的荒漠化问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威胁,而蒙古国中部草原地区是主要的荒漠化新扩展区,正经历强烈的草原风蚀沙漠化过程。以戈壁苏木贝尔省首府乔伊尔市为研究区,利用自建自动气象观测站(2019年5月—2020年7月)、集沙仪观测站(2019年8月—2020年8月)及当地气象站(1990—2018年)数据,对当地风蚀沙漠化的风动力条件、风沙流输沙及其他影响因素等基本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乔伊尔市具有强劲的风动力条件,年输沙势可达735.96 VU,合成输沙势为428.76 VU,合成输沙方向为SSW(195.06°),风向变率指数为0.58,属高风能环境、中等变率双峰风况。(2) 临界起沙风速因受土壤水分和植被盖度的共同影响而随季节变化,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春季与秋季居中,且相差较小。(3) 地表具有强烈的风沙活动,年风沙流输沙通量可达2.135 t·m-1·a-1,Owen最大输沙量模型适于该区风沙流模拟。研究结果对于蒙古国中部草原区防沙治沙和生态恢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偏振光皮肤镜(DP)图像分析技术在皮肤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在临床肉眼诊断的基础上,采用DP法对皮肤肿瘤进行辅助诊断,后经组织病理确诊,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与回顾性分析。结果:总结了948例皮肤肿瘤和与其相鉴别的色素性皮损的DP法诊断指征并显示出平均灵敏度88.77%,特异度94.92%,诊断符合率达92.72%,比临床肉眼诊断符合率提高了23.94%。结论:DP法是一种无创性观察体表和表皮下部肉眼无法识别的形态学特征与数字图像技术。它对多种皮肤肿瘤尤其对色素性皮肤肿瘤的判断和良恶性皮损的鉴别诊断具有较好的辅助诊断价值。对减少盲目活检、有效指导手术切除范围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及术后复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皮肤镜图像分析技术在育发类产品的功效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皮肤镜图像分析技术在育发类产品的功效评价。方法:随机收集雄激素性脱发患者58例,经知情同意后自愿参加产品试用者;取得0周、4周、8周和12周的宏观和皮肤镜微观图像,经观察测得靶目标终毛根数和终毛数密度参数的变化;设实验组与对照组,经自身对照评价其功效。结果:实验组32例,有效率84.37%;对照组22例,有效率86.36%;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各周次与0周次及两组间比较,产品功效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各组参数变化均具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本文采用皮肤镜图像分析技术,客观评价了毛发的生长情况及应用于育发类产品的功效评价,并探讨了皮肤镜的功效判定标准,在临床获得满意的结果;本研究具有无创性、客观性和操作简便的特点,可作为毛发的基础研究和育发类产品功效评价的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7.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任务。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并分析其时空特征,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协调性并探索其空间相关性,通过判断相对滞后类型发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短板。结果显示:(1)2010—2020年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均为波动上升趋势;农业农村现代化中高和高水平等级小范围集聚在沿海地区,其余地区则均为中低和低水平等级;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差异较大。(2)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但高值与低值集聚区对立趋势增强。(3)耦合协调等级优劣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等级高低呈同向相关。初级协调及以上类型中上海、天津、北京表现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山东、浙江、福建表现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江苏、广东则较均衡发展;其他地区属于勉强协调及以下类型,表现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或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双低”且失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