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1.
文章以去中心化和(逆)全球化为背景评估中国的人文地理学研究现状与未来去向。笔者认为近年贸易保护主义和中美争端的不断升级会减缓但不会扭转知识全球化的长期趋势。中国人文地理学者不应该对进入世界舞台失去信心,而应该勇敢正视当前理论和研究创新的重要机遇和挑战。文章通过对比中国人文地理学科与西方同行的研究,发现两者有不少共同的历史和传统,包括研究命题、研究框架和解释方式。比较而言,中国人文地理学更加规范统一、富有组织和系统性,并积极支持国家发展议程;而西方人文地理学强调个人自由、多样性、天马行空(“Blue-sky enquiry”)以及独立于政府的批判性视角。文章指出三种不同的价值观作为供中国人文地理学者进行理论批判的重要视角。其他可能的理论探索方式包括将问题置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使用不同的数据和方法进行多重验证,从基本假设出发来进行理论解构,批判性地辨析因果关系,以及在不同的尺度下重新检视研究问题等。中国人文地理应通过更好地理解三种不同的地理知识,建立有利于激励研究创新的评估体系,探索国际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前沿领域,促进比较研究,以及融合利用不同风格的研究方法等策略来促进研究创新。文章结尾提出三种可能的(逆)全球化情景供中国人文地理学者思考如何迈向充满新挑战和新机遇的未来。  相似文献   
2.
批判的且富有创新的区域研究历来是UBC地理系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论文突出了半个世纪以来区域研究对UBC地理系的繁荣所作出的贡献。文章从全球和地理的角度来判定和解释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转型,从中得到两个结论:第一,中国和亚太地区区域经济的崛起加速了世界经济景观的“去中心化”趋势,全球经济的多极格局日趋明显;第二,UBC地理系一直具有挑战正统西方理论的优良学术传统,尤其在区域和文化领域独树一帜,因而对世界地理学知识生产的“去中心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就地理知识探索而言,中国经济增长和转型在四个领域极具理论研究的潜在价值:①私有化和经济发展;②国家、社会和空间;③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的城市化:④环境和中国政治生态学。本文最后的结论是:美国新自由主义的衰落和亚太地区新动态的浮现为地理学打开了一个迷人的空间,在这里UBC地理系理所当然可以继续领导并塑造区域研究的未来。  相似文献   
3.
面向新的国内外形势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问题,从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等多个维度探讨了大湾区创新发展的内容、挑战和路径。文章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需要加强科技和产业创新能力,提高应对外部冲击的区域韧性,增强区域内部要素的流动性,促进民生福祉水平提升,提高空间治理的能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优化区域生态安全格局。需要从系统和联系的视角思考大湾区的创新发展,不仅寻求各个发展领域的革新,并且要促进各领域之间的耦合协调,使区域获得能不断突破瓶颈、消解外部冲击、解锁新发展路径的能动性。呼吁加强跨领域跨学科的交叉合作研究,为推动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目标贡献地理学力量。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王琛  林初昇  戴世续 《地理研究》2012,31(8):1375-1386
国内外理论界对产业集群和技术创新的关系存在重要争议。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采用统计年鉴、企业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的数据,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探索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研究表明,在中国目前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单纯的产业集聚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尚不明显。案例研究显示,地理邻近性和企业之间频繁的联系并没有促进相互信任和技术创新。由于知识盗取的现象严重,很多企业并不愿意与本地其他企业建立基于知识和技术方面的联系。大多数被调查的企业都只涉及并不需要复杂知识的"边缘"创新,缺乏寻求外部合作的动力。因此,需要超越目前的集群理论,把更多的研究重点放在特定区域和制度环境下的"企业"个体上,而非企业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进一步的对外开放以及在世界经济所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外在学术对话和交流方面的需求与日俱增.国际上,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和政治大国的崛起,引起了全球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在国内,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社会、空间等方面日益剧增的影响也引发了学者们的巨大兴趣和空前的探索热情.  相似文献   
6.
中国国有企业生产效率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智勇  林初昇 《地理学报》2008,63(10):1073-1084
借鉴西方经济地理学中的新区域主义和企业与区域联系的关系型理论框架, 对中国国 有企业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 发现中国的国有部门存在显著的内部差异。分省看, 存在显著的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华北和东北的国有企业在规模上要远远大于华东和华南的国有企业, 但是前者的生产效率却要落后于后者。分地市看, 高生产效率的国有企业呈现逐渐 向沿海都市经济区集聚的空间态势。统计检验表明地方化的贸易和非贸易性联系是影响国有 企业生产效率的区域因素。具体而言: ① 与地方经济有着较多的生产和市场联系的国有企业, 受区域外部经济效应的影响, 其生产效率越高; ② 地方劳动力市场的多元化程度有利于国有企业采取灵活的薪酬制度和劳动力管理措施来提高生产效率; ③ 与外资企业的非贸易联系可以方便国有企业学习和采纳行之有效的组织行为和管治结构, 并促进其生产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