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84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184篇
海洋学   85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4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64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闽南粤东近海金色小沙丁鱼的生物学及其渔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金色小沙丁鱼为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广泛分布子三大洋的温暖海区及我国南海和东海南部。随着灯光围网渔业的发展,六十年代后期金色小沙丁鱼已成为闽南粤东海区的主要渔获对象,在福建海洋渔业中占有重要地位。1971—1974年福建中上层鱼类调查组曾对它和蓝圆鲹等中上层鱼类进行多年调查研究。下面谨将关于金色小沙丁鱼的调查结果结合个人的一些研究综合成文,供水产学界同志参考。一、闽南粤东近海金色小沙丁鱼的生物学(一) 体长组成闽南粤东渔场金色小沙丁鱼春汛生殖群体的又长范围大致在160—260毫米之间,几年来的变动不大。1971年春为159—255毫米(测定1211尾),1972年为164—257毫米(905  相似文献   
2.
渤海的环流、潮余流及其对沉积物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阐明渤海环流和潮余流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沉积物输运之间的关系。本文根据80年代以来的实测海流资料得到:辽东湾的环流是顺时针向的;黄河三角洲外海存在着一支流向东北偏北向流,与辽东湾西部的东北向海流相接;渤海湾内的环流北部为反时针向,南部为顺时针向回转的双环结构。上述环流趋势与渤海沉积物分布相一致。渤海沿岸主要入海河流的特征矿物分布正在上述环流存在的最好佐证。文中进一步讨论了潮余流分布特征及其对渤海环流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第一作者早在1985年就提出,潮混合效应控制着夏季黄海冷水团的边界及海面冷水分布(赵保仁,1985)。1987年又进一步通过水文调査资料和卫星图片给出了黄海周围的浅水陆架锋(或称潮汐锋)的分布及强锋区的跨锋断面中的温度、盐度和坏流结构特征,并指出夏季的黄海沿岸流在性质上属沿锋面运动的强流(赵保仁,1987a,b),而后又对黄海西部的陆架锋进行了一次专门调査(赵保仁等,1991)。此外,他还指出黄海的强温跃层的形成和转移现象也与潮混合现象密切相关(赵保仁,1989)。因此,研究潮混合现象对阐明发生在黄海的多水文物理现象都是至关重要的。 为深入了解黄海的潮混合特征,作者把渤海、黄海和东海作为一个整体完成了一次精度较高的潮汐、溯流数值计算,在潮汐、潮流的分布方面,揭示了前人尚未阐明的一些特征。本文根据这些数值结果,计算了近最大潮流流速和层化参数,阐明了渤海、黄海和东海的潮混合特征及其对降温期黄海冷水团分布变化的影响。此外,还用 Sim pson等人(1981)的能量模式计算了南黄海西部的风、潮混合效率。  相似文献   
4.
王瑁  丘书院 《海洋学报》2002,24(3):142-147
鱼类没有消化的食物通过粪便而排出体外.没有消化的食物、黏液、消化道脱落细胞、代谢酶以及细菌等就组成了鱼类的粪便.排粪后所保留的食物能可以通过吸收率来估算,其计算式为:A=C-FC/C×100%,式中A(吸收率)以百分数表示;C(摄食量)等于摄入的食物质量乘以食物比能值;F(粪便排出量)等于排出的粪便质量乘以粪便比能值.吸收率在营养学上又称为消化率.粪便比能值的测定在计算吸收率时是非常必要的,但在以往对鱼类吸收率的研究[1~6]中,由于粪便收集的困难及粪便的样品量通常很少,均没有对不同条件下鱼类所排出粪便的比能值进行单独的测定.  相似文献   
5.
南海潮汐潮流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本文用二维球坐标数值模式计算了南海m1[=(K1+O1)/2]和M2分潮的分布.计算范围从2°N到25°N,99°E到121°30'E,坐标的经向纬向、格距均为1°/4.计算结果与92个实测站进行比较符合良好,m1分潮振幅的平均误差为4cm,迟角为7°.M2分潮振幅的平均误差为9cm,迟角为12°.根据计算结果给出南海m1和M2分潮的潮汐、潮流、潮余流和潮能通量分布图.  相似文献   
6.
闽南近海尖头斜齿鲨的生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尖头斜齿鲨(Scoliodon laticaudus)是暖水性小型鲨鱼,为有胎盘胎生种类.在闽南近海,其雄鱼的性成熟长度为382~448mm,雌鱼的性成熟长度为405~467mm,1994年5月至1995年4月的周年随机采样中,雌鱼在群体中所占比例为53.0%.雌鱼的妊娠开始于1~4月,同年的6~8月分娩,妊娠期为5~6个月.尖头斜齿鲨雌鱼每个子宫一次妊娠怀胚胎1~12尾,其中3~6尾者占67.8%.雌鱼一次妊娠产仔鱼2~24尾,平均9.1尾,其中6~13尾占70%;57%的母体左右子宫内胚胎数相同.胚胎数量随母体全长的增大而呈线性增加.雌性尖头斜齿鲨生殖周期约为2年,一生生殖2~3次,生殖能力较低.尖头斜齿鲨胚胎在分娩时全长138~142mm,与雌鱼性成熟长度的比为0.30~0.35,胚胎的雌雄比为1.17:1.同一子宫内及左右两子宫中的胚胎发育情况均基本相同.另外还讨论了鲨鱼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7.
闽南近海常见鲨鳐类肝油的四种理化常数和角鲨烯含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晓春  丘书院 《台湾海峡》1997,16(4):468-472
本文分析测定了闽南近海常见鲨鳐类肝油的理化常数和角鲨烯含量。尖头斜齿鲨肝油的碘值特别高,说明其中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很高;非皂化物含量很低,约占肝油重的38×10-3(m/m);角鲨烯含量极微,在肝油中仅占84×10-5(m/m)。闽南近海常见鲨鳐类肝油的角鲨烯含量均很低,变化在(31~116)×10-5(m/m)之间。在相同的气相色谱条件下,小孔沙条鲨和狭纹虎鲨肝油中没有检测到角鲨烯。  相似文献   
8.
金色小沙丁鱼的食性研究国外曾有报道,国内未见到周年性的较系统的研究。为此,本文对闽南粤东近海金色小沙丁鱼的胃含物进行了周年的分析,力图探讨其食性问题。一、材料与方法本文所用标本系1979年12月至1980年11月逐月从厦门沙坡尾水产购销站灯光围网和底拖网的渔获物中采集。幼鱼标本分别于1980年5、7月和9月在广东南澳和福建东山搜集。生物学测定按中国农林科学院(1974年9月)颁发的《海洋渔业资源调查的几项技术标准》进行。此外,对部分标本的摄食消化器官也做了观测。胃含物的分析除采用个数法、出现频率等方法外,还采用了“平均体积指数”法。  相似文献   
9.
台湾海峡金色小沙丁鱼幼鱼索饵群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杨圣云  丘书院 《台湾海峡》1992,11(3):244-250
本文研究了台湾海峡南部和北部的金色小沙丁鱼当年生幼鱼计数性状和量度性状特征差异,并结合其生物学特性、产卵场、洄游及海区环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台湾海峡南部和北部的索饵幼鱼仍属于同一地方种群:闽南-台湾浅滩语地方种群。根据其索饵洄游特点,可分为台湾海峡南部和北部两个索饵群体.  相似文献   
10.
闽南近海尖头斜齿鲨Scoliodon sorrakowah肝油的脂肪酸组成中,主要的饱和脂肪酸包括C14:0,C16:0,C18:0;单不饱和脂肪酸包括C16:1,C18:1ω7,C20:1;多不饱和脂肪酸包括C20:4ω6,C20:5ω3,C22:5ω3和C22:6ω3。尖头斜齿鲨肝油总饱和脂肪酸和总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6月份降至最低值,8-9月升至最高值,总饱和脂肪酸的季节变化规律主要由C16:0决定,总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变化主要由C16:1和C18:1ω9决定,总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6月份达到最高值,8-9用降到最低值,11月份又上升至一定水平,这种变化主要由C22:6ω3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