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9篇
测绘学   13篇
地球物理   11篇
综合类   2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伟超  谭理  申学林  应国伟  王蕾 《测绘》2012,(6):265-268
监测地理国情,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地貌形态数据是重要的基础地理信息,地理国情监测中地貌形态识别是一项必要的基础工作。本文根据25m分辨率的DEM数据,以绝对高程和地形起伏度为地貌形态识别指标,建立适合汶川地震核心灾区的分类分级指标体系,采用数据分割的方法获得研究区6种地貌形态的分布图,识别结果真实可靠,对后续工作具有一定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收集了湖北省数字测震台网2007—2015年记录到的数字地震波形,利用震相清晰的台站测定了地方震震级,并计算了其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公布震级的偏差.在此基础上,以每个数字测震台站为中心,按照每30°为一个区间,将每个台站记录到的地震事件分为12个区间,对每个区间的平均震级偏差和标准离差予以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除去24个无地震事件区间,300个区间的平均震级偏差中,81.7%的偏差小于0.3;再除去14个样本数为1的区间,其余286个区间的方位标准离差中,98.3%的离差小于0.5.经校正后各区间的平均震级偏差和方位标准离差均有所下降,表明地震传播方位对地方震震级测定的影响有所降低.因此,针对数字测震台站对不同方位地震所测定的震级偏差存在的差异进行相应校正是必要且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湖北地区地震震源参数特征,本文基于湖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S波观测振幅谱,通过遗传算法获得湖北地区的介质品质因子和台站场地响应,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湖北地区地震震源参数。结果显示,湖北地区介质品质因子Q值随频率f变化的关系式为Q(f)=501.8·f~(0.309);对于大部分台站获得了与其岩石基底相符的场地响应,没有出现明显放大效应;地震震级与地震矩对数间呈线性关系,即lg M_0=10.06+1.093M_L;震源半径与应力降间呈双对数线性关系,即lgΔσ=10.52-2.01lgr;地震矩与拐角频率间整体上呈反相关;地震矩与应力降间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2014-03-27、30湖北秭归4.5、4.7级地震前,震中区附近发生过多次微小地震活动。双差精定位显示,这些小震集中分布在仙女山断裂北段西边次级小断裂附近(区域一)和北端端部(区域二)。结合近场地震波谱分析和区域地质构造特征认为,区域一的微小震主要为浅表塌陷事件,区域二的多数为构造地震事件。将区域二15次ML1.2以上事件震源机制解参数统计结果与该地区3次4级以上主震震源机制比较显示,两者的节面走向均为NNW和NE,力轴(P轴和T轴)的方位与倾角也基本一致,总体上均与区域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反映了两者受力方式具有一致性,但两者的破裂滑动方式有差异,可能与仙女山断裂受库水作用活化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1~2015年三峡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记录到的数字地震观测资料,结合三峡工程水库蓄水情况,采用Atkinson方法分析该地区的地震波衰减特征,得到不同蓄水阶段、不同库段的非弹性衰减结果。结果显示,Q值与频率变化的线性关系较好,各频点在拟合线附近波动;3个库段在不同蓄水阶段均具有较小的Q0值和中等的η值,表明三峡工程水库重点监视区构造复杂,且介质的均匀程度较低;仙女山-九畹溪断裂附近地区Q值较大,表明该地区构造运动比较稳定;巴东高桥断裂附近地区Q值较小,表明该地区构造运动比较强烈;泄滩地区随着水位的升高,Q0值增大,表明该地区介质均匀程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6.
地理国情监测是当前我国测绘地理信息服务的重要工作,本文以汶川地震核心灾区社会人文地理国情监测为例,通过分析总结,初步提出了社会人文地理国情监测体系,并从概念体系、标准体系、方法体系和成果体系四个方面阐述了体系的架构和主要内容,为地理国情监测工作走向业务化、规范化和常态化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在掌握数据源及相关数据格式的基础上,实现了读取SSS实时流数据、数据库连续波形、事件波形数据以及SEED文件的通用获取测震数据软件包.该软件包可使应用程序通过统一数据接口获得测震数据.经测试该软件包功能完整、高效易用,提高了地震科技人员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8.
根据近震深度震相sPL的基本特征,对2017-06-16巴东M4.3地震序列震源深度进行分析,运用频率-波数(F-K)方法模拟不同深度下的理论地震图,并与实际波形拟合对比,得出震源深度分布。结果显示,该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集中在3~4 km范围内,误差约为1 km,表明在三峡地区利用sPL震相可以获得较为可靠的震源深度。  相似文献   
9.
三峡库区上地壳S波衰减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三峡数字地震台网2009年1月—2015年2月记录的1300多次ML>1.5小震事件6000多条射线的S波数据, 利用S波衰减层析成像技术获得了三峡库区秭归—巴东段上地壳QS成像分布图. 结果显示, 三峡库区上地壳QS值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 沿水库近岸区主要为QS高值区, 外围NE, NW, SW和SE 等4个方向上均存在QS低值异常区, 这是由于这些异常区位于不同地层转换带, 岩层较易破碎, 易于库水渗流所致. 在巫山—秭归段剖面上, 本文QS成像结果与人工地震测深剖面上基底至上地壳底部之间岩层的Q值变化形态基本一致, 前者均值比后者低, 反映了上地壳深部介质对地震波衰减特性的影响. 2013年巴东MS5.1震群活动和2014年秭归MS4.5, MS4.7震群活动均分布在QS高值与低值过渡区, 这种区域的地下介质位于“软”、 “硬”转换带上, 岩层易破碎, 应力和能量易集聚, Q值易受水的渗透引起变化, 从而降低发震断层抗剪切强度而诱发地震.   相似文献   
10.
利用湖北与重庆区域台网共9个台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法(Cut and Paste Method)反演了湖北巴东2013年12月16日MS5.1地震震源机制解,其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I:走向166°,倾角82°,滑动角41 °;节面Ⅱ:走向69°,倾角49°,滑动角169°;最佳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分布在5.5 km附近。分析认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为带有逆冲成分的走滑性质断层,主压应力P轴近EW向,主张应力轴近NS向。余震序列主要呈EW分布,少部分呈NS方向分布,较大余震的发震破裂滑动类型以正走滑型的居多,其次为逆倾滑型及逆走滑型。结合7次较大余震的机制解判断,近EW向节面为发震断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