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7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福建沙县地区早白垩世火山岩成因及构造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阐述了沙县地区早白垩世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论证了中性与酸性火山岩的成因及物质来源,认为二者为不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其岩浆物质来源于壳幔混源区,为省内双峰式火两端员岩石间成因关系的分析研究提供了新的例征。  相似文献   
2.
闽西南“丁屋岭砾岩”孢子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闽西南丁屋岭一带浅变质岩系中夹持着一套紫红色粗碎屑岩系 ,1970年《长汀幅》区域地质调查时将其划为震旦系南沱组下段 ,之后改称丁屋岭组下段 (习称“丁屋岭砾岩”) ,认为是澄江运动或晋宁运动的产物。长期以来因缺少化石 ,对其地层划分和时代归属一直存在争议。本次《瑞金市幅》区调工作首次在“丁屋岭砾岩”中获得孢子 ,为将“丁屋岭砾岩”置于上泥盆统提供了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270多个样品的化学分析数据中随机选择47个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在Bayer准则下建立判别函数组。将永泰—德化地区的火山岩分为G_1和G_2两群,其G_1的分类水平=0.24、G_2的分类水平=0.35的距离系数。在G_1群中可分出G_(1-1)和G_(1-2)两亚群。代表该区的火山岩岩石分类。即:G_(1-1)—流纹岩类(λ);G_(1-2)—英安岩类(ζ);G_2—安山岩类(α)。该法是一种应用数学地质法对火山岩分类的探索,也可做为今后区域岩石学对比。  相似文献   
4.
福建沙县大佑山火山喷发盆地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文兴  许美辉 《福建地质》1998,17(3):147-152
沙县大佑山火山构造是一较典型的火山喷发盆地,面积约150km2。盆地内的火山地层属石帽山群,岩石组合具双峰式火山岩特点。上部流纹岩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99±3Ma,其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火山岩相发育较齐全,以爆发相占绝对优势,其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火山构造以西部的大佑山破火山机构较为特征,重点阐述该破火山的地貌特征、火山断裂特点、火山岩相展布及其与火山口的关系,恢复火山喷发盆地形成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何文兴 《福建地质》2010,29(4):296-301
建瓯周地美铌钽矿和南平西坑大型铌钽矿同处于政和—南平硫、多金属、铌钽成矿带上。区内伟晶岩可分为强交代型伟晶岩和弱交代型伟晶岩二大类,前者一般为铌钽矿体,后者一般为铌钽矿化体,花岗伟晶岩具有全岩矿化的特点。花岗伟晶岩脉成群成带平行分布,多数沿北北东向、北东向断裂、褶皱轴部贯入,与围岩呈微斜交。铌钽矿具有地层、构造、侵入岩多重控矿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中生代双峰式火山岩的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福建省中生代双峰式火山岩分别发育于早侏罗世藩坑组,早白垩世石帽山群,二者在剖面上均表现为流纹质火山岩直接覆盖在玄武岩之上。两个时期的双峰式火山岩均发育于断陷带上的火山构造洼地(盆地)内,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板内拉张环境,玄武岩是上地幔经10% ̄20%部分熔融形成;流纹质岩浆来源于下地壳经15% ̄23%部分熔融,并有较多地幔物质参与。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中生代双峰式火山岩分别发育于早侏罗世藩坑组、早白垩世石帽山群,二者在剖面上均表现为流纹质火山岩直接覆盖在玄武岩之上。两个时期的双峰式火山岩均发育于断陷带上的火山构造洼地(盆地)内,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板内拉张环境。玄武岩是上地幔经10%~20%部分熔融形成;流纹质岩浆来源于下地壳经15%~23%部分熔融,并有较多地幔物质参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