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质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基于MIROC/WRF嵌套模式的中国气候降尺度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开展了基于嵌套的全球模式MIROC和区域气候模式WRF的动力降尺度模拟试验,检验该模式对中国气候的模拟性能,得到以下结论:全球气候模式MIROC和WRF都能较好地模拟出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下文简称气温)分布。WRF模式对气温场的描述更为细致,模拟出了四川盆地高温和中国最北方区域的低温。两个模式总体上对南方降水模拟好于北方地区,东部地区好于西部地区。MIROC模式模拟的年平均和各季节降水与观测的 空间相关系数在0.79~0.83之间,表明它对降水的模拟较好。WRF模式模拟的降水空间分布好于MIROC模式。MIROC模式在青藏高原东南侧存在虚假降水中心,WRF能有效改进该地区降水的模拟。两个模式对年平均气温和降水年际变率的模拟能力均较差,WRF模式相对MIROC模式有一定改进。  相似文献   
2.
利用中国区域高分辨率数据集作为大气强迫场,驱动修改了热力学粗糙度参数化方案后的NoahMP陆面模式进行了2000-2018年青藏高原地区陆面过程模拟。用野外观测资料校验模拟结果后,分析了地表感热通量(SH)、潜热通量(LH)的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模式能较合理模拟高原地表感热和潜热通量。高原的中、西部为地表感热和潜热通量的年际变率较大区域。模拟的高原中、西部地区感热通量强于东部地区,且绝大部分区域的感热通量是有增强趋势的。对于整个高原,感热通量从2002年前后呈较明显的增强趋势。总体上,四个季节的平均感热都有较明显的增强,特别是在2010年以后。潜热通量在高原东部地区强于中、西部地区。潜热通量的年际变率相对于感热通量的变率要小。中部地区潜热呈减弱趋势,西部和东部都有弱的增强。对于整个高原,潜热通量在2000-2018年呈弱的增强趋势。其中,2000-2003年潜热通量是增强的,2003-2015年呈减弱趋势,主要因素为在夏季潜热通量的减弱。  相似文献   
3.
珠峰地区夏季大气边界层结构初步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利用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峰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2007年7、 8月的部分无线电探空资料和风温廓线仪资料, 分析了珠峰地区夏季大气边界层结构. 结果表明: 珠峰地区夏季边界层高度日变化较大, 气温日变化明显. 下午和傍晚可能因为冰川风的存在, 多为偏南风, 风力相对较大. 珠峰地区风速时空变化较大, 特别是下午, 在上空大约1 800 m到2 300 m处风速多为随高度增大, 再往上又减小, 而且此处多为偏西风和偏东风. 这可能与大尺度的大气环流有关, 受地形和冰川影响相对小得多.  相似文献   
4.
珠峰地区雨季对流层大气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2007年7月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峰综合观测站的边界层塔、无线电探空和风温廓线仪观测资料,分析了珠穆朗玛峰地区雨季低层大气风温湿等特征.珠峰地区雨季近地层风速、风向、温度等有明显的日变化.近地层风的日变化有两个很明显的阶段,00:00~14:30受谷风的影响而刮偏北风,14:30~24:00受冰川风的影响以偏南风为主.白天的冰川风比夜间的谷风要强些.中午13:30在600m以下存在强水平风速垂直切变,这可能是珠峰地区发生降雨的重要原因之一.低空急流在夏季比较常见.对流层平均降温率为0.685K/100m.低层大气的相对湿度一般有两个峰值高度,最大值在4000m以下,第二峰值高度不固定,到16000m以后相对湿度超不过10%.各层大气的风速风向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5.
利用NCEP/NCAR、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及观测资料,研究了3月巴伦支海海冰异常与中国东部8月"南暖北冷"的模态的联系及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当3月巴伦支海海冰偏多(少)时,中国东部地表气温呈现"南暖北冷"("南冷北暖")的模态,东北上空对应气旋(反气旋)异常和上升(下沉)运动异常,华南上空对应反气旋(气...  相似文献   
6.
基于MIROC/WRF嵌套模式的中国气候变化预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开展了基于全球模式MIROC嵌套区域气候模式WRF的动力降尺度模拟试验,预估了IPCC SRES A1B排放情景下中国21世纪中期(2041~2060年)和末期(2081~2100年)的气候变化。21世纪中期:全国大部分区域年平均地表气温(下文简称气温)上升2~4°C,升温幅度较大的是在北方地区和青藏高原。年平均降水在华南和东北大部基本没有增加,甚至有所减少,在西北及长江和黄河的中下游地区有所增加。气温的标准差总体上是北方大于南方,全国的大值区位于青藏高原,表明北方地区和青藏高原的气温年际变率较大。降水年际变率较大的是华北和西北地区。21世纪末期:全国大部分区域升温在4°C以上,升温幅度较大的依然是北方地区和青藏高原。其中,青藏高原大部升温超过7°C。从季节来看,春季和冬季升温要多于夏季和秋季。降水整体上是增加的,在南方部分地区有所减少,特别是在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的南部。气温年际变率依然是北方大于南方,全国的大值区同样位于青藏高原。华北和西北还是降水年际变率较大的地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