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海洋学   4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2008年9月~2009年2月在胶州湾中部海域进行的逐月定点底拖网调查,对该海域秋、冬季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胶州湾秋、冬季共捕获大型无脊椎动物60种,其中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是主要的无脊椎动物类群;优势种组成具有较明显的月间变化,主要为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短蛸Octopus ocellatus、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等湾内定居性种类及洄游性较小的种类.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范围为1.998~4.669,自9月起逐月递减,11月达到最低值,随后又逐月升高,2月达到最高值;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范围分别为1.325~2.500和0.422~0.693,逐月变化趋势与物种丰富度指数基本一致.多样性指数与海域温度、盐度和深度等环境因子均无显著性相关.多元统计分析表明,胶州湾中部海域秋、冬季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可划分为2个时间组群;组群间群落种类组成结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基于拓扑网络研究海州湾食物网结构与复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食物网结构与复杂性的研究有助于深入解析食物网的功能、营养动力和能量转化过程。本文根据2011年3?12月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5个航次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以及胃含物分析数据,基于11个拓扑网络指数,构建了海州湾拓扑网络,研究海州湾食物网的结构与复杂性。结果表明,本文分析的海州湾食物网物种数S为93,连接数L为1 021,每个物种的相互作用数量L/S为10.98,连接性L/S2为0.12;顶级物种、中间物种、基础物种的比例分别为29%、69%和2%;食物网的杂食性指数为87%,连接复杂性指数SC为22.20,特征路径长度ChPath为2.11,聚类系数CC为0.23。通过每个物种的相互作用数量和连接性的研究显示,L/S和L/S2的值都处在正常范围内,所以海州湾食物网的复杂性仍保持较高水平。通过物种比例、杂食性指数、连接复杂性指数、特征路径长度、聚类系数对食物网结构分析,发现海州湾食物网结构处于稳定状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外界环境的扰动,保证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运行。通过对海州湾食物网结构与复杂性的研究,将为今后海州湾食物网功能的深入研究以及海州湾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长蛇鲻(Saurida elongate)的生态习性和分布规律,并为长蛇鲻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养护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根据2016年秋季在山东南部近海进行的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长蛇鲻的分布特征,研究长蛇鲻成体、幼体的分布差异,并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研究其分布与生物因子和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长蛇鲻成体与幼体的分布存在差异,成体分布范围广,幼体主要分布在30 m等深线及以浅水域。GAM模型的结果表明,饵料生物、底层水温、水深和底层盐度是影响长蛇鲻相对资源量分布的主要因子。成体、幼体的分布与影响因子的关系差异极显著(P<0.01)。长蛇鲻成体的相对资源量随饵料生物和底层水温的增加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幼体呈现一致上升趋势;成体和幼体的相对资源量随水深增加均呈下降趋势;幼体相对资源量随底层盐度增加有明显上升趋势,而盐度对成体的影响不显著。本研究认为山东南部近海是长蛇鲻的重要栖息地,水温和盐度是成体和幼体分布差异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4.
为查明黄、渤海生态交错带长山列岛邻近海域鱼类功能多样性的时空变化,根据2016-2017年在长山列岛邻近海域开展的鱼类生物资源和环境因子的调查数据,结合食性、营养级、洄游类型、适温性、恢复力和鱼卵类型等13种功能性状,应用群落特征加权平均数指数、功能多样性指数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海域鱼类功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空间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冬季的优势类群为端位或上位口、生长系数较低、脆弱性较高、恢复力较低、定居或短距离洄游的平扁形、暖温性底层鱼类,夏、秋季表现出更多的功能性状,例如长距离洄游、栖息位置处于中上层、体型为侧扁形和纺锤形等;夏、秋季的功能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春、冬季,功能均匀度指数在春季最高,功能离散度指数在秋季最低且显著低于其他季节;春季功能均匀度指数和春、秋季功能离散度指数均表现出西高东低的分布趋势,夏、冬季的功能丰富度指数和秋季的功能均匀度指数均表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趋势;功能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长山列岛邻近海域作为黄、渤海生态交错带,鱼类洄游引起优势功能性状和功能多样性呈现出一定的季节变化,环境因子的变化使得功能多样...  相似文献   
5.
黄海中南部近岸海域春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2015年春季在黄海中南部近岸海域进行的鱼类浮游生物大型浮游生物网水平拖网数据,采用生态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海域鱼类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空间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集到鱼类浮游生物35种,其中鱼卵21种,仔稚鱼23种。鱼类浮游生物隶属于8目18科34属,优势种为鳀(Engraulis japonicus)、鲬(Platycephalus indicus)、鱼衔属(Callionymus spp.)和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其中,鳀和鱼衔属主要分布于海州湾渔场海域,鲬主要分布于吕泗渔场海域,小黄鱼多分布于吕泗渔场北部海域。生态类型包括半咸水型、沿岸型和近海型种类。聚类分析表明,鱼类浮游生物群落可划分为以鱼衔属、鳀为优势种的站位组A(主要分布于海州湾海域)、以小黄鱼、黄鲫(Setipinna taty)等为优势种的站位组B(主要位于江苏沿岸海域)和以鲬为优势种的站位组C(主要位于江苏沿岸-近海海域),以站位组B的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高。各站位组的鱼类浮游生物的生态类型和适温类型组成不同,这与其所处的海域生境有关。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影响春季黄海中南部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深和表层温度。同时也受洋流、底质类型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黄海中南部近岸海域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的空间格局,可为今后科学制定该海域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资源量化管理等资源养护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等因子的关系,本文依据2013—2014年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6个航次的调查数据,采用丛生指标(I)、聚块性指标(A)和负二项分布参数的倒数(CA)等聚集指标,分析了强壮箭虫的空间分布特征;应用广义可加模型(GAM)研究了强壮箭虫密度的时空分布和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强壮箭虫平均密度为21.85 ind/m3,春、秋季高,冬、夏季低;其密度的空间分布以黄河入海口附近水域为密集中心,向远岸水域逐渐降低;强壮箭虫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的聚集特征随密度的变化存在两次聚集和两次扩散;水深、表层水温和浮游桡足类密度是影响其密度时空分布的主要因子,总偏差解释率为55.11%,强壮箭虫密度随水深的增加而减小,随表层水温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小,随桡足类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强壮箭虫密度受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环境因子变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7.
根据2009年春季在胶州湾西北部潮滩湿地进行的7个断面35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数据,应用单变量指数法、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了2009年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采集到的51种大型底栖动物中,多毛类18种、软体类17种、甲壳类11种、其它种类5种,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111.5ind·m-2,平均生物量124.7g·m-2,优势种为凸壳肌蛤(Musculus senhousei)、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和日本大眼蟹(Macrophthalmus japonicus)。用等级聚类分析(CLUSTER)和多维尺度排序分析(NMDS)划分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4个,包括潮滩湿地西南群落Ⅰ、潮滩湿地东北群落Ⅱ、潮滩湿地中部群落Ⅲ和潮滩湿地低潮群落Ⅳ。相似性百分比(SIMPER)分析表明,群落Ⅰ和群落Ⅱ的特征种为日本大眼蟹,群落Ⅲ的特征种为缢蛏,群落Ⅳ的特征种为菲律宾蛤仔,且菲律宾蛤仔也是群落Ⅳ与群落Ⅰ、Ⅱ和Ⅲ的分歧种。群落Ⅲ的生物多样性最高,而群落Ⅳ的最低。生物-环境(BIOENV)分析表明,影响胶州湾西北部潮滩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相关环境因子主要为海水盐度、沉积物粒径、滩涂养殖种菲律宾蛤仔丰度以及污染因子重金属汞、镉等。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8年海州湾及邻近海域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运用Ecopath with Ecosim 6.5 (EwE)软件构建由26个功能群组成的海州湾及邻近海域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对现阶段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营养相互关系和系统总特征等进行分析,旨在为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海州湾及邻近海域生态系统各功能群的营养级范围为1.00~4.19,其中鱼类营养级范围较广,为3.22~4.19;浮游动物和其他软体动物受初级生产者和捕食者的双重作用,处于重要的营养位置;生态系统总体特征分析显示,该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与总呼吸量的比值为7.096,总初级生产量与总生物量的比值为56.866,系统的连接指数和系统杂食指数分别为0.429和0.204,说明该生态系统目前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的状态,容易受外界扰动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海州湾及邻近海域生态系统模型进行研究,解析了该海域营养结构和系统发育状况,将为海州湾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小型鳀鲱鱼类多为浮游生物食性种类;又是多种高营养层次鱼类的饵料生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类群;其数量分布对多种生物均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根据2013年6月、8月、10月和2014年2月、4月、5月在黄河口及邻近水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小型鳀鲱鱼类资源数量分布特征;并用广义可加模型研究了其数量分布与时空和环境因子等之间的关系。黄河口及邻近水域小型鳀鲱鱼类相对资源量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夏、秋季相对资源量明显高于冬、春季。小型鳀鲱鱼类相对资源量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化;且在不同月份呈现不同的空间分布格局;在4月、5月、6月小型鳀鲱鱼类主要分布于近岸水域;在8月、10月小型鳀鲱鱼类分布外移且范围扩大。GAM分析表明;影响黄河口及邻近水域小型鳀鲱鱼类相对资源量时空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表层盐度、表层水温、水深和浮游植物丰度等。小型鳀鲱鱼类相对资源量随表层盐度的升高呈现升高的趋势;在盐度达到30时;小型鳀鲱鱼类相对资源量处于最高水平。随表层水温的升高相对资源量有升高趋势;当表层水温达到15℃后;小型鳀鲱鱼类相对资源量增加趋势减缓且丰度较大。小型鳀鲱鱼类相对资源量随浮游植物丰度的增大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而随水深的变化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黄河口及邻近水域小型鳀鲱鱼类相对资源量的时空变化与鳀鲱鱼类产卵、索饵和越冬洄游有关;受到季节变化、黄河径流变化以及黄河调水调沙等引起的海洋环境因子变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黄海夏季不同取样网具渔获物组成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 2 0 0 0年夏季双拖渔船和“北斗”号专业调查船对应站位拖网调查资料 ,进行了两种不同取样网具情况下渔获物组成的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 :渔船的单位扫海面积渔获量、几种重要种类的长度范围、平均个体长度、5 0 %选择长度、重量计优势度均高于“北斗”号 ,而渔获种类数则少于“北斗”号 ,且两者种类组成相似性较低 ,仅为 0 .4 5 8;而且“北斗”号的底层、近底层鱼类和无脊椎类占总渔获量的比例高于渔船 ,这主要是由于渔具的选择作用造成的。结果说明应用渔船针对渔业生产进行的渔业资源监测 ,对带鱼、小黄鱼、鱼等重要生产种类是适合的 ,能够反映其资源量状况 ,但对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系统水平上的研究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