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9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基于遗传算法的叠前地震波形反演构建虚拟井曲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叠前地震波形反演能够提供详细的地下地层特征,但由于其计算量大、数据和模型之间的非线性、目标函数的多极值和反演结果的多解性使叠前地震反演的实施成为一大难点。本文通过叠前和叠后混合反演技术采用遗传算法实现了深海无井地震反演。遗传算法思想简单、易于实现和使用、具有隐含并行性和全局搜索能力等优点,基于遗传算法的叠前地震波形反演得到了与井中实际数据基本吻合的速度和密度数据。  相似文献   
2.
船栽物探电子设备,是一个电气结合复杂的数据采集记录系统.各系统电子线路因船舶配电方式、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其接地很重要,但容易被忽视.而接地处理不当,在使用时会受到噪声干扰、振荡;或造成仪器的输出榆入电路损坏,不能正常工作.更严重地甚至机壳漏电,危及人身安全.船栽物探电子设备接地问题.可分为"接地保护"和"接地故障"."接地保护"是将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支架和电缆的护套与大地等单位的金属船体(船壳)作永久性良好的电气连接,它分为保护接地和功能接地."接地故障"是指因设备不正确接地或由于绝缘层的破损、老化及环境恶劣引起绝缘电阻低下或者接地干扰等问题.文中从船载物探电子设备的使用特性出发.讨论在实际接地处理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了各种接地干扰的原理.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对于船栽物探电子设备的实际安装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电缆羽角在2D地震资料采集、处理中的影响往往容易被忽视,公开发表的对羽角研究的文章很少,本文在实例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当的处理方法,以期更多有关羽角的研究方法问世。在没有资料比较时,对羽角的影响没有任何估计,但在野外做试验测线时,由于同一测线作多次,羽角也不尽相同,羽角问题明显,本文是一个实际例子。  相似文献   
4.
1994-1996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承担了南海西部石油公司在北部湾的部分高分辨率二维地震调查工程,调查船使用设备为1993年从美国引进的OYO地震仪(型号为DAS-1),施工过程前期进行了参数选择试验。本文介绍了高分辨地震调查参数选择依据、高分辨率二维采集中的一些注意事项、高分辨率二维采集中的一些注意事项、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采集方法以及一些参数设定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南海东北部陆坡深水区地质构造、地球物理特性复杂,进行地震资料采集时,如何获得中生界的高品质地震资料至关重要,而选择合适的地震采集参数是关键。7、10和12 m电缆沉放深度试验表明不论从频率分析,还是从子波特征、子波能量各方面均可发现7 m的沉放深度较优。  相似文献   
6.
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的计算通常采用阿尔奇公式、双水模型、Wood 方程等方法,这些方法均基于孔隙度的求取,并需要配合岩心分析来获得公式中的有关参数,存在误差传递导致结果不正确的问题.由于天然气水合物是以固态形式赋存于地层当中,因此研究适用于含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评价模型也是解决准确评价天然气水合物储层需考虑的因素.针对沿用油气测井评价方法计算天然气水合物的孔隙度和饱和度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径向基函数作为人工神经网络,计算了我国首次采获水合物样品的神狐海域某井天然气水合物的饱和度,以其中一口井的分析数据为样本训练并建立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有效地求出了另一口井的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其结果与现场孔隙水分析的饱和度基本吻合.避开了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的模型建立及参数求取难题.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地震资料进行走时反演得到南施特兰边缘(南极半岛)三个不同地质带中800m以上地层的声波速度图像:(i)大陆架;(ii)增生透镜体;(iii)海沟。由于沉积压实作用及陆地冰壳的补充和溶解导致的侵入,大陆架沉积层中的速度明显高于其它两个地质带,海底以下600—700m处达1000m/s。采用叠前深度偏移来改善地震图像及检验速度场的质量。在有似海底反射的地方,发现了相对于参考经验速度剖面的正负速度异常。通过理论方法将二维速度剖面转换成了天然气水合物和游离气的分布。分析表明8SR主要与其下面游离气的存在有关。游离气以不同的浓度和厚度分布于该地区,而天然气水合物在整个陆缘的分布则相当恒定。  相似文献   
8.
南海北部潮汕坳陷海区海底地震仪调查实验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潮汕坳陷被认为是一个具有良好油气前景的中生代残留沉积坳陷,其中生代地层也被新近的钻井证实。为研究其盆地深部构造,“十五”863课题跨越该区进行了深地质调查。调查采用5台国产海底地震仪记录深部地震资料。处理结果显示本次调查清楚地记录到了来自地壳内部和Moho面的震相,这是国产海底地震仪在南海地区的首次成功实践。海底地震仪记录揭示沿测线的地壳在南海形成过程中减薄程度较低,中生代地层速度较高,代表致密的岩石,这些因素可能不利于油气的储集,需要在勘探中避开。  相似文献   
9.
采集参数选取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野外地震资料质量的高低。作者经过多年海上地震调查实践,总结了一套实用的采集参数选取原则与验证流程。首先结合南海北部某调查区以往的地震和地质资料分析,建立了典型的地震地质结构模型;根据现有调查设备的性能,利用专业软件Nucleus6.2模拟对采集参数选取的理论计算,比较不同采集参数组合的模拟结果,选择有利于调查任务的参数组合。对海上生产前模拟选用的采集参数组合做试验和验证,确定了最适合的参数作业。运用该套原则和流程精心设计,实验获得了高质量野外资料。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一套BOLT枪震源阵列组合和地震震源阵列子波合成的原理,通过使用Nucleus震源合成模拟软件对震源的组合进行远场子渡模拟,分析震源子阵间距发生改变时,对子波产生的影响.结合野外实际采集资料做了很好的验证,从而对野外资料采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提高作业效率,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