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湖北省旅游经济的空间非均衡性演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1—2016年湖北省17个市州的面板数据,运用标准差、首位度、基尼系数、赫芬达尔系数和区位熵等方法分析湖北省区域旅游经济的绝对非均衡性、相对非均衡性和比较优势,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模拟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湖北省各市州之间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不断增大,相对差异较为稳定,鄂西的比较优势突出;(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和对外开放程度是造成湖北省各市州旅游经济非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3)由于旅游需求的变化,旅游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状况对湖北省旅游经济空间非均衡性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居民感知是旅游扶贫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的一个重要视角,扶贫村的生命周期是影响扶贫绩效感知的因素之一,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对于贫困山区实现脱贫目标具有一定意义。本研究以位于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恩施州的22个旅游扶贫村为案例地,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探索居民对旅游扶贫绩效感知的维度,以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指导判定各村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较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扶贫村居民对旅游扶贫绩效感知的差异。结果表明:(1)居民对旅游扶贫政策执行的感知包括政策执行力度、微观政策覆盖面、宏观政策覆盖面三个维度,对旅游扶贫效果的感知包括经济、社会、环境正负效果六个维度;(2)旅游扶贫村分别处于探索、参与、发展和稳固阶段,且大多数处于探索、参与阶段;(3)扶贫村居民对政策执行力度和广度的感知水平均随着旅游业发展阶段的提升而不断增强,表明旅游扶贫政策的实施既得到了居民的认可,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4)发展、稳固阶段扶贫村居民对经济和环境成本的感知水平都显著高于探索或参与阶段,同时,对经济和环境效益以及素质提升的感知水平也显著较高,表明在旅游发展较成熟的扶贫村,旅游发展带来的积极效应和负面影响并存。本研究针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扶贫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可以为扶贫村居民脱贫和旅游发展目标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饮食文化原真性的理论框架,以武汉的恩施土家族餐厅为研究对象,结合网络文本信息和问卷调查,验证了跨地方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原真性感知模型,运用潜在冲突指数分析顾客对跨地方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原真性感知的总体水平及内部差异,并采用单因素非参数检验和最优尺度回归分析探究影响顾客感知差异的具体因素。结果发现:顾客对少数民族餐厅的食物原真性和环境原真性的感知水平较高,内部差异较小,而对服务原真性的感知水平较低,内部差异较大;期望和信息获取渠道是致使顾客感知差异显著的重要因素,但籍贯等文化背景因素的影响并不显著;民族主题餐厅的跨地方生产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相较于标准化的饮食文化生产方式,基于顾客需求的饮食文化原真性的渐进式改造相对温和,更利于保留食物的真实性,以及满足人们的多元需求。  相似文献   
4.
城市旅游满意度可能受到城市形象感知的影响,并非只受到旅游要素的影响。借鉴行为心理学和旅游需求相关理论,通过演绎推理提出有待检验的理论假说和模型,利用武汉市旅游者的问卷调查数据,借助结构方程模型检验这些理论假说和模型。结果表明:经过细微调整后,城市认知形象感知、情感形象感知、旅游满意度的模型构建合理;与替代模型相比较,构建的理论模型最佳;城市认知形象感知、情感形象感知既直接影响又通过感知价值的调节间接影响旅游满意度,且作用大于旅游动机。因此,提升城市形象感知是提高城市旅游满意度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空间结构演变理论认为,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要经历以农业为主的阶段、工业化初期、工业化阶段,以及后工业化阶段。通过回顾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石榴红村村镇空间结构在21世纪初期的演变,发现在乡村旅游的推动下,石榴红村在居住空间、产业空间和公共服务空间等方面实现了村镇空间结构的优化。在这种模式下,村镇经济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乡村旅游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根据农村居民就业与居住空间行为的主要特征,可将其空间行为模式归纳为3种基本类型:村域就业-居住模式、城镇就业-居住模式和迁移模式。在此基础上,分别对2007和2012年武汉市新洲区3个样本村进行实证调研,研究结果显示:1该区域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区域外转出明显;2该区域半城市化特征明显,样本村2007年处于城镇就业-居住模式和迁移模式的就业人口占总样本数的比重为39%,2012年则上升为65.3%;3该区域的小城镇对于当地农村居民的吸引力较弱,在农村居民从村域就业-居住模式向迁移模式转换的过程中会出现土地撂荒现象。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