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质学   3篇
天文学   1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为准确描述我国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区域的大气边界层结构,本文利用该沙漠腹地2017年的梯度铁塔和通量观测数据,基于中尺度气象模式WRF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 v3.7.1),分析了5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采用WRF模拟沙漠腹地近地层内的边界层特征时,2m气温的模拟存在冷偏差,5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均能较好地模拟出四个季节2m气温的日变化特征,其中非局地方案ACM2(Asymmetric Convective Model version 2)对2m气温效果最好,局地方案BL方案的模拟偏差最大;2)5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均能够模拟出10m风速的日变化特征,其中局地方案BL(Bougeault-Lacarrere)对10m风速效果最佳;3)采用WRF模拟沙漠近地层内的地表通量特征时,感热通量存在高估现象,潜热通量存在低估现象,5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均能较好地模拟出四个季节模拟时间段内地表净辐射通量的日变化特征,其中局地方案MYJ(Mellor-Yamada-Janjie)的模拟精度最高。  相似文献   
2.
巴基斯坦红其拉甫国家公园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其拉甫国家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巴基斯坦北部地区,喀喇昆仑山南坡,介于36°04′~37°05′N和74°38′~75°45′E之间,海拔3 200~6 000 m之间,平均海拔4 000 m,总面积约2 270 km2,建于1975年.通过实地考察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分布于该地区的植物从区系组成、区系性质的角...  相似文献   
3.
目的 前期研究中发现一合并脑血管狭窄的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家系,为探索血管狭窄的病因,本研究构建该家系患者NF1基因共同突变产物NF1~180mut的过表达质粒,观察该质粒在脑血管细胞中的表达。方法 设计NF1~180mut全长序列的相应引物,采用pEGFP-N1作为载体框架,构建pEGFP-N1/NF1~180mut表达载体,通过Western blot法及共聚焦检测其蛋白表达;之后采用脂质体转染重组质粒于脑血管平滑肌细胞或内皮细胞中观察NF1~180mut在两种脑血管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①成功构建了NF1~180mut表达载体;②该表达载体可在脑血管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内表达;③初步通过细胞计数研究及增殖实验显示NF1~180mut对脑血管平滑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及增殖有一定的作用。结论 本研究中构建了NF1-Q181X突变后的产物NF1~180mut表达载体,为进一步深入研究NF1~180mut导致脑血管狭窄发生的通路提供了良好的体外研究工具。  相似文献   
4.
混源油的定量判识是当前石油地质地球化学研究的热点与难点.本次研究以准噶尔盆地玛东斜坡区百口泉组–下乌尔禾组的混源油为典型研究实例,通过有机地球化学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混源油进行了定量研究,取得良好效果.原油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原油混源现象普遍存在.综合分析后认为,现今混源油中可划分出3个端元,其中端元A和B可能主要代表了二叠系风城组早期和晚期烃源岩的贡献,并以晚期充注原油为主,而端元C差异较大,可能为二叠系下乌尔禾组烃源岩生烃或风城组不同岩相、不同沉积环境的烃源岩生烃.研究区以风城组生烃聚集为主,虽然晚期生烃占比不高,但对油气运聚成藏却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这一综合对比研究表明,化学计量学方法在混源油的比例计算、端元分析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对传统地球化学方法研究的有效补充,值得推广应用.此外,研究认识还为区域油气勘探提供了新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5.
焉耆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动态度、土地利用/覆被程度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模型,分析了新疆焉耆盆地1990-2011年LUCC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1)在1990-2011年,焉耆盆地水域、湿地、沙地、耕地和建设用地均呈增加趋势,而盐碱地、草地和林地面积呈减少趋势,总体上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程度为中下水平。(2)在1999-2011年,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总体上呈增加的趋势,其中水域和耕地对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贡献率较大,草地和林地对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有明显的负贡献。(3)在1990-2011年,研究区的各类生态系统的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和废物处理功能的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价值远远大于粮食生产和原材料供应功能的总价值。因而对区域的水土资源实行合理与有效的利用是实现焉耆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持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塔克拉玛干沙漠近地层湍流热通量计算方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利用2007年8月3日至10月31日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大气环境观测试验站取得的大气边界层观测资料,比较了涡动相关法、波文比法和空气动力学法计算得到的湍流热通量,分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能量平衡各分量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波文比法、空气动力学和涡动相关法计算得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湍流热通量日变化特征是一致的,整个观测期间,空气动力学方法和波文比法计算得出的湍流通量大于涡动相关法。它们的顺序分别为,波文比法计算得出的湍流热通量最大,空气动力学方法次之,涡动相关法最小;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能量平衡各分量基本上以12:00时为中心,呈对称分布。净辐射、土壤热通量、感热通量具有非常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净辐射日最高值324 W·m-2出现在当地时间11:30,最小值-85 W·m-2出现在当地时间18:30;土壤热通量在12:00左右达到日最高值143 W·m-2,而20:00时出现最小值-69 W·m-2;感热通量在13:30时左右达到最高值178 W·m-2,19:00时左右出现最小值-7 W·m-2;相对于上述3个能量平衡分量,潜热通量的日变化特征不太明显。每日12:30左右出现潜热通量的最大值43 W·m-2,06:00时出现日最低值-1 W·m-2。  相似文献   
7.
博斯腾湖流域绿洲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新疆博斯腾湖流域绿洲采集195个农田土壤样品,测定其中As、Cd、Cr、Cu、Mn、Ni、Pb和Zn等8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基于地统计法分析农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规律,采用污染负荷指数(PLI)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评价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和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并对重金属的来源进行讨论。结果表明:① 博斯腾湖流域农田土壤Cd、Cr、Cu、Ni、Pb和Zn含量平均值分别超出新疆土壤背景值的1.67倍、1.13倍、1.15倍、1.29倍、2.11倍和1.65倍。② 农田土壤中8种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基本呈现岛状分布格局,各金属元素在部分区域出现高值区,表明研究区人类活动对农田土壤环境具有负面效应。③ 农田土壤Pb呈现中度污染,Cd、Cr、Cu、Ni和Zn轻度污染,Mn轻微污染,As无污染。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负荷指数的平均值为1.09,呈现轻度污染态势。④ 各重金属元素单项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Cd、Ni、As、Cu、Pb、Cr、Zn。综合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为18.63,处于轻微生态风险态势。从生态风险程度的区域差异来看,各县生态风险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和硕县、博湖县、焉耆县、和静县。⑤ 农田土壤Cr、Cu、Mn、Ni与Zn主要受到土壤地球化学成因的控制,As、Cd和Pb主要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Cd与Pb是研究区主要的污染因子,研究区农田土壤中Cd与Pb污染必须关注。  相似文献   
8.
乌兰敖包基性-超基性岩位于阿拉善北缘兴蒙造山带,由方辉橄榄岩、辉绿岩、辉长岩组成。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蛇纹石化橄榄岩为地幔橄榄岩,辉绿岩和辉长岩为拉斑玄武岩系列岩石,均具有与N-MORB相似的微量元素特征,但区别于N-MORB,3种岩石共同组成了蛇绿混杂岩。矿物学分析表明蛇纹石化橄榄岩中橄榄石为地幔橄榄岩中镁橄榄石(Fo=91.10~91.81),铬铁矿为铬尖晶石,具有高的Cr~#和Mg~#值分别为61.04~64.44、50.40~56.37)。单斜辉石出现在方辉橄榄岩、辉长岩及辉绿岩中,而斜方辉石只出现在方辉橄榄岩中,其中方辉橄榄岩中单斜辉石为顽透辉石,辉长岩中为普通辉石,而辉长岩中为次透辉石、贫钙普通辉石、普通辉石,斜方辉石均为斜顽辉石。辉长岩U-Pb年龄为344.5±1.5 Ma,表明该蛇绿混杂岩形成于早石炭世。地球化学及矿物学特征表明乌兰敖包蛇绿岩形成于俯冲早期的弧前环境中,属于SSZ型蛇绿岩。蛇绿混杂岩成因提供铬铁矿形成的有利条件,因此应围绕铬铁矿进行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9.
Based on a sample of RR Lyrae variable stars including more than 9000 objects with proper motions and distances, we have investigated the kinematics of the Galactic halo from the two-dimensional velocity field. We have used both the proper motions deduced independently by us from the positional data taken from all-sky catalogues in a time interval up to 65 years and the proper motions taken from the Gaia DR2 catalogue. In addition, we have also studied the halo kinematics from the three-dimensional velocity field of ~850 RR Lyrae variables with distances, proper motions, and line-of-sight velocities. The kinematic parameters describing the velocity field have been estimated by the maximum-likelihood method; their change with Galactocentric distance has been investigated. The radial velocity dispersion in spherical coordinates σr ≈ 160?170 km s?1 exceeds its values from previous papers approximately by 20 km s?1, while the anisotropy parameter β ≈ 0.68?0.72 agrees satisfactorily with previous studies. When estimating the rotation velocity of the population of RR Lyrae stars, we identified the inner and outer halos with weak prograde and retrograde rotations,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0.
基于昌吉地区7个气象站1961-2020年降水量资料,计算昌吉地区作物生长季标准化降水指数(SPI-7)。运用趋势分析法、M-K突变检验法和小波分析法探究了昌吉地区作物生长季SPI-7指数的年际和年代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作物生长季干旱的站次比和干旱强度的年际变化,并结合该区实际发生的旱灾对SPI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961—2020年昌吉地区作物生长季标准化降水指数以0.08/10 a的速率呈微弱的正趋势(变湿),在年代变化趋势中呈现出变干-变湿-变干的变化波动, 1981年标准化降水指数由低到高突变;干旱强度呈增加趋势,干旱发生的区域面积有轻微减少的趋势;干旱强度在全区范围内主要为轻旱和中旱等级,并表现为全域性干旱和区域性干旱;空间分布上看干旱率最高区域在东部地区,轻旱主要集中在东部,中旱、重旱和特旱集中在西部地区,干旱强度大的区域大致分布在西部地区;在周期性变化方面,SPI指数存在着6年、9年、16年周期震荡;历史旱灾与SPI指数干旱评价结果吻合率较高,SPI指数在昌吉地区作物生长季的干旱监测与分析中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