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3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Landsat时序变化检测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序变化检测已成为当前Landsat数据主流的变化检测方法。本文从检测算法对比、时序数据构建和精度评价等方面对Landsat时序变化检测进行回顾和评述,进而提出Landsat时序变化检测当前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所面临的挑战。Landsat时序变化检测算法可大致归纳为轨迹拟合法、光谱-时间轨迹法、基于模型的方法3大类,这些算法大多基于森林扰动提出;变化检测常用指标有波段型、植被指数型、线性变换型、组合型4大类,每类指标的优势不同,可综合多类指标以更全面地检测不同扰动类型。尽管Landsat时序变化检测已取得长足发展,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最大挑战是缺少一致性的参考数据集进行变化检测精度评价。  相似文献   
2.
利用RADARSAT-1数据提取海水养殖区面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樊建勇  黄海军  樊辉  郜昂 《海洋科学》2005,29(10):44-47
利用2001年胶州湾RADARSAT-1数据,探讨了SAR影像在海水养殖面积监测方面的可行性。选择适当成像参数、天气与海况等环境条件下成像的遥感数据,进行SAR影像的几何校正、图像增强等图像处理,提取养殖区面积信息。选取胶州湾西北部大沽河口至红岛间的海域作为实验区,对处理后的影像进行养殖区面积的提取,结合常规调查数据对该海域养殖类型变迁分析,结果表明1999到2001年间有4.634×106m2海域由底播养殖区转变成水面养殖区。  相似文献   
3.
现代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全面和具体地了解整个黄河三角洲的地面沉降状况,收集了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1956、1967、1980年1∶5万比例尺的地形图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数字化、建立高程数据库,生成数字高程模型。通过对不同时期数字高程进行空间运算发现,1956—1980年间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现象普遍,沉降区年平均沉降数厘米。基于数字高程空间分析结果,探讨了诱发三角洲地面沉降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4.
樊辉 《江西测绘》2012,(3):20-22
本文结合长沙地铁2号线工程实例,对GPS控制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在城市地铁工程控制测量中相结合的应用实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模拟及其尺度效应一直是土地变化科学的研究内容与难点。本文选择西南沿边山区县域——云南省勐腊县为试验区,利用LCM、FLUS、CA-Markov和CLUE-S探究该县域LUCC模拟的最适模型和栅格尺度。结合1994年、2004年两期Landsat TM影像分类生成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以及自然与社会经济数据,在60、90、120、150、180、210和240 m七个栅格尺度下模拟该县域2014年土地利用/覆被空间格局,并以同期土地利用/覆被遥感分类数据为参考来评价模型模拟精度,筛选出最适模型和栅格尺度,进而模拟该县域2024年土地利用/覆被格局。研究表明:四种模型均能较好地模拟该县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K_(standard)=0.67~0.84),其中以LCM模型模拟精度最高(K_(standard)=0.77~0.84);各模型对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适用性不同,LCM模型模拟林地、园地和耕地效果最好,而FLUS模型模拟建设用地更佳;四种模型模拟LUCC的最适栅格尺度均为120 m,其K_(standard)0.70。整合不同地类的最适模型和栅格尺度模拟结果有利于提高山区县域LUCC模拟精度。  相似文献   
6.
Integrating remote sen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and fractal theory,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tidal flats and tidal creeks in the Huanghe (Yellow) River Delta over the period of 1986-2001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evolutions of tidal fiats throughout the Huanghe River Delta are influenced by various factors, and that progressive succession and regression of tidal flats concur in different coastal segments of the delta. Human activities have played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succession process of tidal flats. Due to land reclamation in coastal zones of the delta in the last 15 years, lots of tidal flats were occupied, the artificial coastline migrated seaward (the maximum change rate was 0.8 kmyr^-1) and tidal creeks became sparser (the highest decreasing rate of length of tidal creeks was 14.9 kmyr^-1). Except for two coastal segments from the Tiaohe Estuary to the 106 Station and from the south of the Huanghe River mouth to the north of the Xiaodao River Estuary,fractal dimension values of tidal creeks in the remaining coastal segments of the delta decreased. In addition, the time dimension, sediment fluxes into the sea, waves and tidal-currents have profound influences on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idal flats. Four types of tidal flats-river-dominated tidal flats,tide-dominated tidal flats, wave-dominated tidal flats and man-dominated tidal flats can be identified.Owing to the intensification of human activities in coastal zones of the delta, man-dominated tidal flats have become the main kind of tidal flats.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生态系统“反服务”现象频现,如何协同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本文基于收集的733件典型人—野猪冲突(又称野猪“肇事”)事件资料,采用荟萃分析法研究了2000—2021年中国野猪“肇事”事件的时空分布、危害和驱动因素。在此期间,野猪“肇事”的数量、空间范围和危害程度均呈递增趋势,涉及省、市和区(县)数量分别由初期的18个、41个和67个增至近期的25个、147个和399个,相应增幅分别为39%、259%和496%。其中2005年以前野猪“肇事”集中在重庆市和湖北省中西部,之后向四周扩张,2015年以后集中在四川盆地、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以及长白山等丘陵山区,表现形式以破坏农作物、侵害家禽和致人伤亡为主,尤以对农作物的破坏并导致耕地撂荒最为普遍,并伴随致人伤亡事件的快速增加,约占“肇事”总数量的1/4(23.66%)。目前情况下,野猪“肇事”蔓延趋势和危害性是一种典型的生态系统“反服务”现象,这种现象的加剧是生态恢复、禁猎政策、农地与生态用地界线不清、野猪生存力强且缺少天敌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对撂荒地利用、农户生计改善以及区域生态安全维持已构成明显...  相似文献   
8.
网络舆情分析在突发事件科学管理及应急响应中作用显著。本文以2021年发生的我国首例野象大跨度北移事件为案例,采用事件抽取和扩展BosonNLP的情感分析方法,研究新闻及社交媒体关于野象北移的情感关切响应及事件级联效应,并用地理探测器等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揭示其影响机制,进而探讨此类突发事件与其他舆情的传播及演化差异。结果表明:(1)野象北移舆情起始期较长而爆发期较短,且其信息扩散受空间距离衰减规律的影响较小,而主要取决于地区互联网资源供给及传播媒介分布情况,有别于公共卫生、自然灾害等跨区域重大突发事件舆情演进规律;(2)北移象群逼近人口密集的城区时易引爆舆情;期间,新闻媒体全面关注野象迁移动态且积极意向明显,成为推动公众舆情趋向正面社会建构的重要话语力量;(3)微博舆情情感在全国及省域尺度均存在显著空间集聚性;事源地云南及其邻域为低-低集聚型情感冷区,国内媒体及微博用户主要分布地(北京、山东、江苏等)为高-高集聚型情感热区;突发事件主要影响区(昆明和玉溪)亦为高-高集聚型情感热区,而我国野象传统分布区(普洱和西双版纳)却为情感冷区;决策部门及新闻媒体应差异化响应舆情情感冷热区的民众关切并精...  相似文献   
9.
郜昂  黄海军  樊辉 《海洋科学》2007,31(1):43-48
基于1987年和2000年LandSat卫星影像的分类结果,结合常规调查资料,得到了滦河三角洲及其邻近海岸地带近13年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动态信息。通过对地类变化的细致分析,得出本区研究时段内自然与人类活动情况的地面指示。  相似文献   
10.
文本蕴含大量地理位置描述信息,有效融合地理关联信息以实现文本的精细定位是地理信息服务的难点。本文提出一种融合土地利用/覆被信息的描述地理位置的细粒度定位方法:在文本描述地理关联信息(地理位置实体、土地利用/覆被实体与空间关系)抽取、土地利用/覆被精细分类与地理位置粗粒度匹配定位的基础上,使用自然语言空间关系近似转换模型,确定地理位置的细粒度定位范围;基于土地利用/覆被实体及其周边精细分类信息,在该范围内检索匹配,确定地理位置的细粒度定位坐标。本文以野生亚洲象活动/肇事监测文本为例开展实验,并用匹配率与位置精度评价定位质量,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显著提升了地理位置的细粒度定位质量,实验精确匹配率(81.51%)、位置误差距离的均值(65.97 m)及其≤50 m的比例(70.50%)均优于国内主流在线地理编码与地名检索服务结合空间关系或其单独使用结果。该方法有助于完善地理位置定位方法体系、提升地理信息空间化质量,并可服务于野生动物活动/肇事监测预警等精细定位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