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测绘学   4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苏俊如  吕芳  杨俊 《测绘通报》2018,(8):111-114
以大连市中山区的遥感和建筑等多源数据为基础,结合单窗算法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分析了2002—2014年研究区的地表温度空间分异特征及地表温度与建筑密度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2002—2014年地表温度高温区域多分布在中山区西北部、解放路和中南路的沿线,且温度增加明显,东北部由于填海造陆温度明显升高;(2)高密度和较高密度的地块主要分布在青泥洼天津街商业区,大部分低、较低、中密度地块分布在解放路和中南路沿线;(3)2002年、2014年,地表温度与建筑密度呈现中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514、0.537。  相似文献   
2.
地理空间认知影响人类与空间相关的行为.本文提出了地球空间观(球观)的概念,以地球上不同区域找寻过程作为试验环境,研究被试者在数字地球球体(Google Earth)上如何进行定向、定位和目的地寻找,分析球观模式下对地球球体的空间认知过程.借助眼动仪记录的数据将被试者的读图过程可视化并且进行思维过程分析.结果发现,在地球球体上,结合了即时相对位置判断和方向定位的目的地搜寻过程是被试者球观建立过程的综合表现.  相似文献   
3.
随着高等教学改革和学生培养体系的完善深入,为培养大学生自主思考、探索和创新思维能力,课堂、课后开放式问题的设置成为一种必要的教学模式,对于获得大学生的共同认识、发现个体差异、引导新颖思维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面向理科大学新生,通过"我眼中的地图"这一开放式问题,分析他们对地图的认识,发掘大学新生对地理世界、人文社会不同的科学关注,把握学生对地图的总体认识和共同点,并重点分析个性特色答案.  相似文献   
4.
数字信息技术使人类走向虚实相融的混合空间,作为现实世界的抽象和解释工具并辅助人们认识世界的传统地图面临新的挑战。在新形势下,地图需要纳入虚拟空间,进一步思考虚拟/现实带来的影响。聚焦游戏地图,利用刻画游戏地图的时间、地点、人物、事物、事件、现象、场景七要素,剖析其虚实表现,探究虚拟世界的构建与现实的映射关系以及虚实互通之处,确定虚拟世界反馈于现实世界的影响。丰富了地图学理论体系,促进人类规划更加智慧和宜人的社会。  相似文献   
5.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疫情数据成为民众关注的重点,涌现出了大量可视化图件,及时地向公众传达着疫情的数量信息和时空分布及变化,帮助大众快速了解疫情当前状况、推断发展趋势。本文从疫情数据可视化表达内容的维度出发,分析不同可视化的表达形式以及其对疫情数据的加工程度,结合示例把可视化分为“1阶”、“2阶”和“多阶”,并分析各自表达的数据类型、表达方式、设计特点和信息传递。同时,针对疫情可视化中的不足,探讨了数据统计中制图单元多级选择、数据分类中的极值处理问题,以及疫情可视化手段中不同颜色的内涵、质底法地图中区域面积和统计单元的影响、符号地图中符号压盖处理、热力图中比例尺的影响、统计图表和标注信息等在疫情可视化中的设计问题,指出疫情可视化设计中的视觉效果误用、设计过于复杂的误区,最后指出疫情信息可视化应具备讲故事的能力、问题针对性的特点,以图面简洁、高效信息传递为根本,为制图者合理设计图表和用户理性阅读疫情地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大连市中山区的遥感和建筑数据为基础,利用单窗算法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2007年、2017年研究区的地表温度空间分异特征,以及地表温度与建筑高度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 2007年、2017年研究区最低温度由22.497℃增长到29.015℃,最高温度由36.091℃增长到43.213℃。研究区北部、解放路和中南路沿线、青泥洼-天津街商贸集聚区附近温度明显增高。 2007年、2017年,研究区区域内建筑都有所增高,中山区北部和青泥洼-天津街商贸集聚区附近建筑明显增高,研究区建筑有向南蔓延的趋势。 2007年、2017年,地表温度与建筑高度呈现低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46、0.331。  相似文献   
7.
以开放性问题的方式调查大学新生对地理空间的认知,通过让被试者绘制其从家乡入学的路线,并在经过简短的地理和地图基础知识理解后再进行同一问题的路线描述,试图发掘基础地理知识对路线理解的前后变化、揭示空间认知能力如何体现在绘制路线上。研究结果表明,被试者会选择文字、示意简图、方位图方式绘制心像地图,具有较强的空间记忆能力;经过地理和地图基础知识介绍后,被试者的描述方式发生改变,增强了空间感知能力和知识叠加能力;选择交通方式的不同对路线描述、途经要素的选择及途经地点数量会产生重要影响;地理和地图基础知识的介绍对途经地点的数量和行政等级几乎没有影响;山川河流及知名建筑等地理要素对人认知记忆产生重要影响,是路线描绘过程中的重要标志;远距离路线描绘会出现等级空间思维而"详-略"结合的地图刻画。实验揭示了路线描述的个体差异和上述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