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大气科学   1篇
海洋学   1篇
  2021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是导致多种海水鱼类神经性病害的致病原。发病及死亡的石斑鱼除了表现神经异常症状外,无明显的临床病症,体表及内脏组织也未发现明显病变及寄生虫感染。2003年4~8月,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从福建南部人工养殖的5种石斑鱼即紫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马拉巴石斑鱼(E.malabaricus)、青石斑鱼(E.awoara)、赤点石斑鱼(E.akaara)和云纹石斑鱼(E.moara)中检出5个神经坏死病毒分离株。检测了76份石斑鱼样品,这些石斑鱼NNV病毒的平均感染率约为90%。对这些病毒的RT—PCR产物421bp核酸进行了测序和序列分析,其相同的序列超过99%。将这些序列与GenBank的石斑鱼(Epinephelus spp.)神经坏死病毒相关基因序列作比较,同源性在97%以上。对神经坏死病毒在石斑鱼体内的分布也进行了分析,在脑和眼组织的检出率最高,部分病鱼的肝、脾和肾组织也能检出病毒。结合流行病学特征,可确认神经坏死病毒为该传染病的主要致病原。RT—PCR方法是检测NNV等病原的一种理想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
叶绿素(Chl)是水体初级生产的重要指标,随环境因素变化而波动,因此,周年持续的原位实时监测可以更准确地反映水体初级生产水平及受控因素。作者于2017年全年通过水质自动在线监测对厦门港海域的叶绿素及水温、溶解氧、pH、盐度等水环境因子进行了实时监测分析,并基于多元分析研究了叶绿素含量时空分布与主要水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厦门港叶绿素含量年平均值为(3.89±7.76)mg/m3,最大值为163.00 mg/m3,出现在同安湾(夏季);叶绿素含量具有北岸大于南岸的平面分布特点和夏秋季高、冬春季低的季节变化特点。一年中出现两次与浮游植物繁盛期一致的叶绿素含量高值,分别为夏季(7月,10.34 mg/m3)和冬季(2月,7.00 mg/m3)。叶绿素含量存在显著的昼夜变化规律,并在不同季节表现为不同的节律:春季叶绿素含量正午最高;夏季和秋季在白天降低,中午达到最低值,最高值出现在夜间;冬季叶绿素含量白天上升,夜晚降低。在聚类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逐步回归建立了叶绿素含量与水环境因子的多元线性模型,得到了与叶绿素含量关系最密切的环境因子是溶解氧饱和度和水温;叶绿素含量与溶解氧饱和度和水温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