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质学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甘肃庆阳2018年暴雨异常偏多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西北西风区与东部季风区年气温变化特征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张洪芬  王劲松  黄斌 《中国沙漠》2009,29(6):1203-1206
利用我国西北西风区138站、东部季风区375站1964\_2006年43 a的年平均气温资料,对其时空变化特征及气温变化倾向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西风区与季风区的时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总体是在波动中呈一致的上升趋势,上升的趋势均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的,但西风区的年际变化更为剧烈,年际变化幅度大;除西风区1站和季风区4站具有负温度变率外,其余各站均为正温度变率,西风区≥0.4 ℃/10a变率区位于新疆西北部、新疆东部至青海西部的带状分布区及内蒙中部地区,而季风区≥0.4 ℃/10a位于受季风影响相对弱的北部地区,主要是西安-天津以西、以北的华北、东北地区。  相似文献   
3.
我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和碳排放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国家政策倾斜,居民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居民生活碳排放量提升空间较大,排放格局将受影响,这对西北地区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不利。目前有关居民碳排放的研究多集中在人类活动频繁、碳排放量大的我国东、南部地区,较少关注西北地区,但碳排放增加、环境成本加重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影响更加深远。其次,研究者关注居民碳排放预测时,通常着眼于数量预测,忽视了空间格局预测,不利于区域间协同发展。基于1997—2016年西北五省居民能源消耗和消费支出数据,首先利用直接系数法和投入产出法测算了1997—2016年西北地区居民生活碳排放,对其现状进行分析;第二,基于标准差椭圆和ARIMA模型从数量和空间格局上对2017—2021年西北居民生活碳排放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997—2016年,西北居民生活碳排放呈先缓慢后快速的上升趋势。直接碳排放稳定在0.3~0.4×108 t;间接碳排放达到2.38×108 t;空间分布总体稳定,呈西北—东南分布,移动趋势为西北—东南—西北,标准差椭圆中心在(99.07°E,38.19°N)附近移动。2017—2021年,直接碳排放达到0.543×108 t;间接碳排放为3.631×108 t;主体区域沿X轴发散,Y轴收敛,旋转轴变化小,随着西部大开发和脱贫的推进,新疆排放量次于陕西,增速较快,推动碳排放主体区域向西北移动。旨在为实现西北地区人口、消费、环境协调发展、引导居民树立低碳消费的价值理念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4.
庆阳2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新一代雷达资料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利用基本数据产品和物理量产品,分析了庆阳市2005年5月30日强冰雹过程和7月1~2日连续暴雨过程中雷达回波强度、速度、云顶高度、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的特征,并将2次过程的雷达产品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冰雹和连续性暴雨回波反射率因子差异大,冰雹回波发展移动快,达50 km/h,中心强度超过50 dBZ;回波移动前沿梯度大,速度图上出现速度模糊,雷达探测出中气旋,云顶高度超过12 km;降雹前VIL出现跃增,中心超过20 kg/m2都有降雹。而连续暴雨强度只有25~35 dBZ,移速慢,零速度线分布有规律,能反映低空急流和冷暖气团移动规律,云顶高度低,仅为5~8 km,降水过程中VIL变化小。  相似文献   
5.
6.
支持向量机方法在冰雹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简称SVM)方法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统计学习理论方法,本文通过对这一方法的学习,总结陇东主要降雹的环流形势特点,利用这一新方法对冰雹分类预报进行了探讨,经检验,效果较好。并与传统的天气分型后制作预报模式进行了比较,验证了SVM方法不需要进行天气分型,这样总样本数多,建立的预报模型效果好。这为基层台站制作天气预报模式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干旱区与季风区夏季气温变化特征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61-2006年西北干旱区139站和东部季风区378站夏季平均气温资料,采用趋势系数、相关性检验等方法,对比分析了两个区域夏季气温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气温变幅分布,并对产生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受气候变暖大背景的影响,西北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夏季气温变化均为波动式上升趋势,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受夏季风影响不同,导致西北干旱区(0.24℃/10 a)的升温趋明显高于季风区(0.11℃/10 a),同时明显高于相同纬度区域的季风区(0.15℃/10 a)气温变化趋势。两个区域气温变幅空间变化分布上都存在明显的升温区域和气温变化相对较弱的区域,季风区在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到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变化不明显,黄河中下游以北的华北、东北地区有相对较明显的升温趋势;西北干旱区以明显的升温为主,尤其是以青海西部至蒙古高原西部形成的一带状区域为主要明显升温区,其最大升温率达到0.93℃/10 a,变化相对较弱的区域主要位于吐鲁番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