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大气科学   10篇
海洋学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登陆北上台风暴雨突发性增强的一种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一个三维混合模式对1992年8月30日至9月2日一次登陆北上台风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模式可以较准确地预报出与地面倒槽相一致的地面降水位置及降水量值。模拟的台风云系结构与卫星云图比较表明,外围云场与实例云况吻合很好,验证了本模式模拟卫星云图的能力,对卫星云图预报有实际意义;暴雨突然增幅的直接原因是高层冰云与低层供水云的突然北移重叠造成的。受地面倒槽附近强烈辐合抬升的动力作用,各相态云系的分布与垂直运动紧密相关;辐合线右侧的东南低空急流为降水的增幅及维持提供水汽来源;云的相变潜热非绝热加热作用对暴雨的增幅及维持具有正反馈作用,它对暴雨维持具有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2.
热带气旋暴雨增幅造成北方特大暴雨的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人工神经元网络的非线性决策特性,采用前向多层的误差反向传输网络,研制了一个登陆北上热带气旋暴雨增幅造成北方特大暴雨的预报方法--能自动判虽有无暴雨增幅及其出现地区的人工神经元分类预报网络。该方法简便客观,试用效果较好,即可投入业务使用。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夏季梅雨锋上发生的暴雨过程中,常产生弱气旋波,我们称为“梅雨气旋”。1978年6月25日发生在淮河上游的气旋是一次典型例子。本文对此例作了诊断分析,探讨气  相似文献   
4.
根据1987年中、匈两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第26届会议议定书第26—208号决议及中、波两国政府科技合作委员会第20届会议议定书第203—08(项目)决议,应匈牙利国家气象局和波兰矿产资源保护部气象水利研究所的邀请,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气象局副局长温克刚同志率中国气象考察团,于今年3月14日至4月1日先后访问了匈牙利和波兰。我和国家气象局科  相似文献   
5.
根据大气环流演变的阶段性,阐明自然天气阶段的基本概念,提出划分天气阶段的依据和方法,分析山东省夏季5个天气阶段的环流形势和天气气候特征以及阶段转换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影响我国北方的台风路径分类及降水特征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曹钢锋  朱官忠  朱君鉴 《气象》1992,18(7):12-16
该文根据台风年鉴资料,将影响我国淮河以北的台风分为8类。并统计分析了各类台风的出现次数及出现时间,最大降水量级,暴雨中心位置,以及各类台风的平均路径及降水分布。其结果可供北方台风暴雨预报中参考。  相似文献   
7.
根据天气分析经验和理论研究结果,我们认为江淮气旋有两种发展类型:A类气旋是指西南低涡沿江淮切变线东移,地面静止锋上产生的气旋波,它发生在付热带急流上的南支低槽越过青藏高原东移的形势下,其主要发展因子是暖平流输送和暴雨产生的潜热加热作用,由于高空涡度平流和冷平流都很弱,气旋一般不发展;B类气旋是指北支槽与西南涡结合,河西冷锋进入地面倒槽与暖锋相接而产生的气旋,它发生在极锋上的北支槽与南支槽合併东移的形势下,高空涡度平流、对流层下部的温度平流和潜热释放对气旋发展都有较大贡献,因此,气旋经常强烈发展。本文结合实例分析论述这两类气旋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一、我国天气预报技术发展的新阶段 我国数值预报业务的建立以及数值预报产品的应用,标志着天气预报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这是气象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回顾建国以来我国天气预报技术发展的历史,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本文给出两个非参数分类方法,用来预报黄淮气旋的发生。第一节介绍的k-最近邻方法是在文[1]的基础上展开的;第二节介绍的对样本空间逐步划分的方法,基本上是文[2]中所提到的Friedman的方法;第三节说明前两节的方法在黄淮气旋发生预报中的应用。关于黄淮气旋发生问题的物理模型及资料取自文[3]。  相似文献   
10.
山东气象学会第五届理事会于1988年4月组建以来,在省科协和省气象局党组的正确领导和中国气象学会的关怀与指导下,通过理事会及广大会员的共同努力和各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的大力支持,在开展学术活动、科普宣传、培养科技人才和决策咨询服务等方面做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