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3篇
大气科学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基于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卫星和雷达资料以及MICAPS气象资料,运用天气学方法对2020年4月13日四川省攀枝花市发生的冷平流强迫类雷暴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雷暴过程混合了冰雹、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多种天气,其主要影响系统为200 hPa高空急流、500 hPa高原槽、700 hPa切变线和西南急流以及地面辐合线。200~500 hPa西北干冷空气顺高原槽南下对本次过程起主导作用,弱的700 hPa西南急流为本地输送了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中低层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促进了暖湿气流的辐合抬升。此外,“上冷下暖”的气层结构、中低层较强的垂直风切变、气流的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适宜的0℃和-20℃层高度、较强的CAPE和K指数、较大的700~500 hPa温度垂直递减率等因素也是本次雷暴天气过程发生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利用双流国际机场2013—2018年的逐小时气象观测资料、欧洲中心ERA-interim逐6小时再分析资料、成都市气象局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双流机场雷暴月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并利用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双流机场雷暴天气预报因子,在此基础上基于二级逻辑回归法建立潜势预报模型(预报方程和消空方程),最后进行数据的回代检验。结果表明:对流有效位能、K指数、850 hPa比湿、850与500 hPa假相当位温差、回波顶高、1.5º仰角基本反射率、3.4º仰角基本反射率、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为雷暴天气的主要预报因子,据此建立的潜势预报模型对双流机场雷暴天气的预报具有一定指示性,且综合来看在夏季的预报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准确识别云对提升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准确性有着重要意义,传统的阈值法和聚类法很难找出统一通用的阈值标准和方法,随着机器学习在云分类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在分类速度和分类精度上都有了明显提升。本实验对风云二号G星的红外云图进行预处理并构建卫星云图样本库,通过提取云图纹理特征再结合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和XGBoost分类器实现了对“晴空”、“层积云或高积云”、“积雨云”、“密层云”和“卷层云”的分类,实验结果表明:①三种分类器对该实验云分类的平均准确率分别为RF(62.5%)>XGBoost(61.7%)>SVM(60.0%);②三种分类器对“层积云或高积云”的分类都最好且稳定,平均分类精度均达到了90%以上,最高为91.5%;③SVM对密层云(67.9%)、RF对卷层云(68.9%)、XGboost对晴空(68.3%)的分类效果次之,平均分类精度均达67%以上。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贵州省交通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的耦合协调关系,以全省9个市(州)为研究对象,基于贵州省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高分系列卫星遥感影像等多元数据与GIS空间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与评价了2015年与2020年各市(州)的交通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以及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 (1)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呈现下降趋势,空间分布特征从东北高西北低向南高北低、东高西低转变;(2)交通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空间分布由东高西低向中心—外围的结构特征转变;(3)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变化显著,由东部与北部高、西部低转变为中轴高两侧低。为保障贵州省生态环境与交通建设的持续协调发展,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同时根据各市(州)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5.
利用2013—2017年6—8月汉中雷达资料,基于等高平面位置显示(constant altitude plan position indicator,CAPPI)上的对流区判识结果,统计分析汉中及其周边地区暖季对流活动气候特征,发现该地区对流活动高发地主要位于大巴山区、秦岭东南麓和汉中以东的秦岭大巴山过渡带,其中大巴山的对流频数最高、较高频数的区域也最广,秦岭东南麓及大巴山过渡带次之,汉中盆地西部对流频数最少。7月对流活动最频繁,6月最少,对流频数及面积也呈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对流高发区位置与山地地形特征高相关:大巴山区对流频数高值区与地形高处接近重合,秦岭东南麓的高值区则位于山坡处。对流伸展高度基本都在7 km以下,其中4~5 km高度占比最高。基于再分析资料的分析发现,7—8月,四川盆地东部维持CAPE高值中心,其位置与四川盆地北侧的大巴山区非常接近,这也是大巴山区持续为对流频数高值中心的可能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ECMWF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从环流特征、天气系统配置以及动力、热力条件等方面,对2017年10月8-9日甘肃中部地区的一次冷锋后高架雷暴天气过程进行综合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冷锋、700 hPa切变线、西南急流以及500 hPa高空槽是本次高架雷暴天气发生发展的主要天气系统。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近地面形成冷垫,暖湿气流沿锋区倾斜爬升,在逆温层顶触发了高架雷暴天气。本次过程逆温层深厚,逆温层及其附近垂直方向上存在3个0℃层。受过程前降水和西南暖湿气流影响,大气层结呈"上干、下湿"结构,且具有"上下冷、中间暖"的特征。对流层中低层垂直风切变、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是促使暖湿空气抬升的重要动力,而中低层高能舌和最大对流有效位能值能够较好地反映过程中的不稳定能量。高架雷暴过程中,兰州及附近地区出现降雨(雪)及冰雹天气,并伴有大范围东北-西南向雷电;雷达强回波高度达8 km以上,具有典型的冰雹回波特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