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自然地理   3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1.
中国湿地土壤碳库保护与气候变化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湿地分布广, 类型丰富, 但存在着垦殖率高、碳密度较低、围垦损失严重等问题。估计我国湿地土壤碳库达8~10 Pg, 占全国陆地土壤总有机碳库的约1/10~1/8, 过去50 a间的损失可能达1.5 Pg。围垦和过度放牧是我国湿地土壤退化和碳库损失的主要驱动因子。目前,湿地土壤碳库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从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可以为增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探寻温室气体减排的潜在途径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皖江自然湿地土壤碳密度及其开垦为农田后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于2005年分别采集了安徽沿江4个淡水湖泊的自然湿地及其周边围垦农田的代表性土壤剖面样品,测定了总有机碳含量,讨论了天然淡水湿地有机碳密度与深度分布特征及其开垦为农田后的变化。结果显示,湿地表层(0~30cm)和全剖面(0~100cm)中的碳密度分别为42.5~57.4t/hm^2和81.5~91.6t/hm^2;而农田则分别为22.4~48.4t/hm^2和41.4~76.5t/hm^2。湿地开垦为农田后,土壤表层和全剖面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降低,且有机碳含量的变异性增大。表明湿地开垦为农田后,其碳库失去稳定性。但是,开垦的旱地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显著低于开垦的稻田,故湿地开垦为旱地更不利于湿地碳库保护。因而,将湿地垦殖为水田是相对较有利于湿地碳库保护的人为土地利用方式。湿地开垦的碳库损失可能是土壤的大气CO2源效应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开垦及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典友  潘根兴 《湿地科学》2009,7(2):187-190
概述了历史时期至今,尤其是20世纪下半叶50 a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的开垦状况;总结了研究区湿地土壤及其开垦为农田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特征.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分布广, 存在着湿地开垦强度大、土壤碳密度较低和土壤有机碳损失严重等土壤碳库变化问题.与原湿地土壤相比,湿地被开垦为农田后,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上在降低,而且随着湿地开发利用年限的增加,其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的幅度也在增加.  相似文献   
4.
ESDA支持下的城市地价分布信息提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城市地价分布信息提取中,因地价信息空间位置的相关性和样本数量的有限性,传统统计学的两个基本假设(样本独立与大样本)不易实现。为此,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技术,对地价数据作空间统计分析。在ESDA分析中,数据结构必须满足正态分布,同时,要对全局趋势分析和方向分析等予以考虑,才能得到误差较小的分析结果。镇江市实例研究表明,该地区地价样点的空间数据结构呈对数分布,存在二阶趋势和北北东方向,合理步长为375 m。  相似文献   
5.
中国湿地土壤碳库保护与气候变化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湿地分布广, 类型丰富, 但存在着垦殖率高、碳密度较低、围垦损失严重等问题。估计我国湿地土壤碳库达8~10 Pg, 占全国陆地土壤总有机碳库的约1/10~1/8, 过去50 a间的损失可能达1.5 Pg。围垦和过度放牧是我国湿地土壤退化和碳库损失的主要驱动因子。目前,湿地土壤碳库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从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可以为增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探寻温室气体减排的潜在途径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基于安徽省霍山县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提取2005~2008年耕地监测数据资料建成土壤有机碳含量数据库,对耕地监测的有机碳数据按县域内不同空间尺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年来该县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明显提高,显示农田土壤的有机碳库积累。县域范围内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不同尺度的变异系数介于4.53%~14.91%。村民组(自然村)单元内变异性最高,有机碳含量乡镇间变异性低于行政村间变异性。因此,从县级尺度的农田土壤碳计量来说,以乡镇尺度采样研究比村级尺度可靠性要高。影响县域内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变异的动力因子主要是农业利用和农田基本建设,茶、桑和水稻利用下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较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