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7篇
大气科学   17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8 毫秒
1.
一次冰雹过程的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应用常规资料、FY-2C红外云图和河南省三门峡市的多普勒雷达产品。对陕西中北部的一次强对流性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系统是高空下滑冷槽、中低层暖平流和地面弱冷锋。上干冷、下湿暖的对流性不稳定层结为冰雹天气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卫星云图上,锋面前部形成的两个中-β尺度系统受锋面附近前冲冷流的触发,造成这次强对流性天气。雷达反射率图上,回波强度越大、强中心高度越高,造成的天气越强;径向速度图上的“逆风区”,说明该地为风速的大值区、风向也发生了突变;当对流回波处于强盛阶段时,VIL值先猛增、后相对稳定,当达到峰值时即出现冰雹,当突然减小时,影响地面将出现大风.因此VIL对冰雹和大风的判别有很好的预报意义。  相似文献   
2.
渭河下游一次强降水过程自动站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FY-2C气象卫星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资料,对2008-08-20发生在渭河下游的对流性强降水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外围的西南暖湿气流和贝湖冷槽分裂南下冷空气在渭河流域交汇,为暴雨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低层切变线、低涡、低空急流是暴雨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在卫星云图上有圆形暴雨云团特征,tBB低值中心对应强降水中心;暴雨发生前自动气象站地面要素特征表现明显,地面能量锋区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系统对暴雨的监测预警有较好的指示性。  相似文献   
3.
渭南气象站是一般站,2005年进入自动气象站单轨运行,2a多来发现雨量观测中有异常现象,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记录处理方法,确保自动气象站降水记录的连续性和准确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渭南自动气象站2005年进入单轨运行。在2a的运行中,自动站的压、温、湿、风、地温等气象要素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天气实况,与人工站观测的差值相对稳定,唯独雨量与人工观测差值较大且不稳定。通过对渭南站2005年和2006年汛期(4—10月)自动站与人工观测降水量记录统计、对比分析,发  相似文献   
5.
2003年8月28日至29日铜川区域性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003-08—28—29铜川市暴雨过程分析发现,暴雨发生在南亚高压由东部型转为西部型的调整过程中,200hPa急流为暴雨区高层辐散提供了动力条件,500hPa陕西处于副高边缘,新疆有冷涡不断分裂冷空气扩散南下,这种形势的稳定,为暴雨区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和动力作用;700hPa关中及其以南的SW急流和850hPa华北到陕西东部的东风气流,为暴雨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铜川处于切变辐合区;物理量场中,铜川处于一个水汽的辐合中心,垂直速度的上升中心,散度场上表现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配置非常有利。中尺度分离分析表明,暴雨发生过程中,雨区低空700hPa和850hPa有明显的中尺度辐合区存在。  相似文献   
6.
使用常规观测资料、FY-2E红外卫星云图及其反演产品TBB、多普勒雷达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分析渭河流域一次对流性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在西风槽东南移及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背景下,由地面中尺度辐合线触发形成的1个MαCS和3个MβCS是这次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中高层前倾槽结构和低层较强垂直风切变有利强对流不稳定层结...  相似文献   
7.
两次台风远距离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1°×1°逐6h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7月23—24日和2011年9月17—18日两次台风远距离暴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暴雨过程虽然都受台风影响,但影响方式截然不同。前着台风直接通过低空急流将其附近的水汽、能量输送到暴雨区,降水效率高、强度大。后着台风作为扰动源,产生了类东风扰动并向西传播,在四川东部和青藏高原东部与西风带系统相遇,增大暴雨区气压梯度,诱发低空急流,增强暴雨区水汽辐合,同时延长西风带系统在暴雨区的停滞时间,造成降水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卫星和多普勒雷达监测资料,对2010年6月2日晋东南局地强降雹的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雹过程在500hPa高空环流形势场上呈典型的偏北气流型,低层辐合、高层辐散;蒙古脊前、冷涡后部偏北气流促使冷空气动力下传是这次局地强对流天气主要的动力触发机制;雷达回波演变显示位于低涡后部的强回波分布分散,呈现“爆米花”状;卫星云图上云顶亮温的变化与对流云团的发展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孤立云团的合并使能量集中和加强,有利于冰雹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利用渭南市11县(区)1971—2010年雷暴观测资料,对渭南市雷暴的时间、空间分布特点和初、终日期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雷暴北部最多,东南部次之,西南部最少;渭南市年平均雷暴数随年代呈减少趋势;雷暴季节变化明显,6—8月是多发时段,7月是高发期;雷暴初日一般出现在4月中、下旬,终日一般出现在9月中、下旬;一天中19—20时为雷暴的高发期。根据近10a来5—9月渭南市雷暴出现前12~24h500hPa环流形势特征,可将雷暴天气形势分为短波槽型、副高低槽型、西风槽型和西北气流型4种类型,同时总结出各类型的天气特征。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西安探空资料、陕西省闪电定位监测等资料,对2010年8月陕西关中东部的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影响系统及其热力不稳定条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强对流天气具有相似的环流背景,都是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河套西部有西风槽东移,为副高边缘的对流天气。不同的是影响系统不同,8月12日过程西风槽的垂直结构为前倾槽结构,且地面存在明显的中尺度辐合线,使8月12日过程的对流天气强于8月18日过程。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都具备较好的热力不稳定条件,主要表现为:强的垂直温度梯度和上干冷下暖湿的垂直热力结构特征,8月12日过程高空冷空气更强T-logp图上的“喇叭口”型探空曲线、不稳定能量区、风的垂直切变等对流性特征反映明显;两次过程各对流参数在强对流发生前后演变趋势基本一致,对流有效位能(CAPE)剧增、对流抑制能量(CIN)剧减明显。K大于39℃、△θ_se(500-850)小于-20℃,对流有效位能值大于1600J/kg,对对流天气的预测、强度判别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