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6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7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生态地理学的概念进行了详细讨论和辨析,并将它与相近学科如生物地理学、生态地理区划、宏生态学等进行了比较分析,界定了生态地理学的概念。研究认为:生态地理学是生态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是研究生态系统各组分关系和生态过程的地理空间分布格局或/和时间演变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耦合机制的学科。生态地理学的目的是揭示不同环境梯度下或不同时间尺度上生态系统各组分关系和生态过程的普适性规律及其成因。同时,结合国内外野外实验平台介绍,在全球变化等研究领域列举了经典案例进行分析:全球不同气候带森林凋落物分解和碳汇功能的研究;中国不同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和碳汇功能研究;中国东北样带和南北样带陆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中国北方草地样带尺度的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主要目的是在辨析生态地理学概念的基础上指出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生态地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土地评价的基本理论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大规模的土壤普查和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工作的结束,为土地评价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图件资料,促使土地评价应该向纵深的方向发展,借鉴和总结国内外研究的经验,不断完善理论,丰富实践.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国土规划服务。本文就土地评价的几个理论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一、土地评价的概念土地评价是以不同土地利用为目的。估价土地潜力和土地适宜性的过程,它的实质是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土地评价的基本特征是比较土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质量的供给(Dent and Young.1981)。  相似文献   
3.
岷江干旱河谷三种主要灌丛地上生物量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灌丛是岷江干旱河谷主要的植被类型之一,也是该地区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类型。在岷江干旱河谷的水土保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野外样地调查和实验,研究了岷江干旱河谷分布最为广泛的莸灌丛、小花滇紫草灌丛和川甘亚菊灌丛3种灌丛类型的地上生物量,并探讨了其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3种灌丛类型中,川甘亚菊灌丛的平均地上生物量最大,达4819 8kg·hm-2,其次是莸灌丛,为1652 9kg·hm-2,而滇紫草灌丛的平均地上生物量最小,仅为1407 2kg·hm-2;(2)在同一灌丛类型中,不同样地的灌丛地上生物量存在着差异,其中莸灌丛的地上生物量的变化幅度最大,为304 2~5804 7kg·hm-2;滇紫草灌丛地上生物量的变化幅度为241 1~3889 2kg·hm-2;川甘亚菊灌丛地上生物量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为2089 8~6457 5kg·hm-2;说明川甘亚菊灌丛的群落结构相对稳定。(3)莸灌丛的地上生物量随海拔的上升而减少,而小花滇紫草灌丛和川甘亚菊灌丛的地上生物量则随海拔梯度的升高而增加,但三者都呈现出较好的相关性。(4)在3种灌丛类型中,莸灌丛的土壤水分条件相对较好,其次为小花滇紫草灌丛,川甘亚菊灌丛的土壤水分条件最差。3种灌丛中,小花滇紫草灌丛和川甘亚菊灌丛的地上生物量受土壤水分条件的影响较大,表现为随着土壤水  相似文献   
4.
景观指数的粒度变化效应   总被引:66,自引:0,他引:66  
本文以延河流域的1:250000和1:500000土地利用图为对象,以景观格局分析程序Fragstats3.3为分析工具,探讨了不同比例尺条件下景观指数随粒度增加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粒度值由25m到400m的逐渐增加,除斑块丰富度外的景观指数均具有明显的尺度效应,其中聚集度和集合度没有尺度转折点,其他指数具有明显或不明显的尺度转折点.对比分析1:250000和1:500000土地利用格局指数的计算结果可以发现:1)尺度转折点不是一个值,而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区间;2)尺度转折点与研究图件的比例尺有关,比例尺越大,所发生的第一次尺度转折点的粒度就越小;3)第一尺度域是选择适宜粒度的较好取值范围.对延河流域1:250000土地利用图进行景观指数计算的适宜粒度范围是70~90m,1:500000土地利用图的适宜粒度范围是90~120m.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水—粮食—能源关联对生态系统的支持与反馈能力考虑不足,增加了协同保障区域水—粮食—能源安全的难度.综述了近年来国际上水—粮食—能源—生态系统关联框架的搭建,发现有必要从生态系统服务的角度统筹水、粮食、能源等资源部门的社会治理过程.基于生态系统类型,可分为农业、河流、森林、草地和城市生态系统的5种常见关联结构,但目前针对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的研究相对不足.量化评估中子系统边界的确定,关联预测中多主体对关联的影响,整合优化中结合资源管理和生态修复是难点所在.未来可以从把握区域特征、扩充指标体系、整合模型需求和优化国土空间4个方向入手优化水—粮食—能源—生态系统关联结构,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整体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引言1986年7月来自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内华达大学里诺分校和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一组研究人员,在位于哈萨克斯坦东部苏联核试验场(KTS)附近建成了3个地震台站中的第一个。根据苏联科学院与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和美国一非利润环境组织达成的协议,这些台站的配置是满足建议的新全球地震台网的技术要求(IRIS,1984),且按设在内华达州南部的美国核试验场(NTS)附近装备着同样仪器的3个台站安装固定仪器。该联合计划搜集的数据意味着与监测和核实目前和将来禁止核试验条约的有关地震问题  相似文献   
7.
通过调查河北省遵化市低山丘陵区油松林、板栗、草地和坡耕地等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和土壤容重的影响,土地取样取土壤表层0-20cm,结果表明,森林的砍伐以及随后的耕种显著增加了土壤容重并降低了大部分土壤养分。和林地相比,草地、当年开垦的农地、板栗和耕种3年的农地容重分别增加了13.3%,14.2%,27.5%,39.7%。除全磷外,板栗和耕种3年的农地土壤养分有显著下降,和林地相比,板栗有机质减少了60.7%,全氮减少了35.6%,全钾减少了21.3%,速效钾减少了57%;耕种3年的农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和速效钾则分别减少了62.9%,52.6%,31%和60%。土壤退化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板栗和耕种3年的农地土壤发生了较为严重的退化。  相似文献   
8.
傅伯杰 《地理研究》1992,11(1):102-102
由中国地理学会、渭南地区计委、综合自然地理教学研究会、《国土开发与整治》编辑部、《料学技术与暴证法》杂志共同召开的“自然地理学与建设地理学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11月18日至23日在陕西省渭南市举行,来自全国8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50余篇。  相似文献   
9.
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治理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宋爽  王帅  傅伯杰  陈海滨  刘焱序  赵文武 《地理学报》2019,74(11):2401-2410
社会—生态系统(SES)由社会子系统、生态子系统及两者的交互作用构成,具有不同于社会系统或生态系统单独具有的结构、功能和复杂特征。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治理旨在通过适应性的社会权利分配与行为决策机制,使社会—生态系统能够在动态条件下可持续地保障人类福祉。适应性治理理论的形成受到“公共池塘资源管理”“韧性”和“治理”3方面理论的影响,并为“转型治理”与“协作治理”提供了建构基础。该理论具有以下3个主要目的:① 理解和应对社会—生态系统多稳态、非线性、不确定性、整体性以及复杂性;② 建立非对抗性的社会结构、权利分配制度以及行为决策体系,匹配社会子系统与自然子系统;③ 通过综合方法管理生态系统,使其可持续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因此,面对人类行为主导地表过程的“人类世”,实现适应性治理有助于应对社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鉴于中国的生态环境正处于迅速变化时期,且中国与世界各国间的相互影响日益复杂,未来研究可重点关注以下3个方面:① 理解耦合系统的多元互动过程,增强适应能力;② 强调社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研究;③ 提高环境变化背景下理解和预测系统动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概念、方法与进展   总被引:51,自引:5,他引:46  
生态系统服务作为生态学与地理学的研究前沿和热点,受到众多学者与研究组织的关注。土地利用变化通过对生态系统格局与过程的影响,改变着生态系统产品与服务的提供能力。本文对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相关研究背景和概念进行了介绍,总结了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的特点,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展望了未来的研究趋势。加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下生态系统过程与服务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态系统服务的区域集成与优化是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这些科学问题的解决将为生态系统管理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