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7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1.
应用CAP和深度震相方法,对2018年3月20日发生在广东阳西的M 3.7级地震震源深度进行了测定。首先通过CAP方法反演获得震源机制解,拟合最佳震源深度为12 km。然后在震中距100 km以内的近台识别出清晰的sPL和PmP、 sPmP震相,利用频率-波数(F-K)方法,计算出深度震相在不同深度下的理论地震图,与实际观测波形对比测定震源深度为12 km。再利用250~400 km震中距范围内台站上识别出的sPn与Pn震相的走时差,测得震源深度12.6 km。多种方法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该地震震源深度为12 km比较可靠。  相似文献   
2.
201522号"彩虹"台风于2015年10月4日14时前后登陆广东湛江坡头区,对其登陆及前后1周时间内,相邻地震台站宽频带地震计记录的台基噪声速度幅值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随着台风发育和消亡,在台风登陆的8区域附近,地震台记录的速度幅值由逐渐增加变为逐渐减小,相邻地震台速度幅值线性相关系数达0.9以上;(2)滤波后1—10 s频段数据,相邻地震台速度幅值比趋于稳定。可见"彩虹"台风对1—10 s频段台基噪声影响明显,相邻地震台幅值比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3.
4.
2014年6月16日至20日,广东河源发生了一系列微震事件。以广东台网观测报告中M_L1.0级以上的61个事件波形为模板,利用匹配定位方法在连续波形中搜索检测地震。结果检测到996个地震,为模板事件的16倍,比地震目录给出的469个事件多一倍,检测震级范围为ML-0.5~1.3,并将地震目录的完整性震级从M_L0.1降到了-0.2,显著丰富了地震目录的完整度。对检测到的地震事件,进一步通过双差精定位,更好的揭示了该震群的展布形态和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5.
2019年10月12日广西北流—广东化州发生M_S5.2级地震,广东省地震台网中心值班员在速报过程中,发现为同源双震事件且后面的地震震级较大,其后最大的余震也是双震。两次都为典型的同源双震类型,震中位置处于广东、广西交界。基于此次地震的特殊性,对同源双震速报情况进行了回顾总结,分析了其地震特征和定位精度,并给出同源双震处理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林庆西  姜喜姣  梁明 《中国地震》2023,39(3):502-515
为检验震源机制解谱聚类方法的实用性,选择新丰江库区为研究区域,利用FOCMEC方法反演了该区域2012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ML2.0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对其进行了谱聚类分析,最终获得该区域7种震源机制解类型; 通过分析每种类型的震源机制解特征及其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震源机制解类型分布与区域构造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新丰江库区地震破裂类型以正断型为主,兼有部分倾滑分量,其次为走滑型; ②不同类型的震源机制解具有区域性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受不同的构造背景影响,反映了新丰江库区地震活动和构造特征之间的关系; ③不同类型震源机制解所描述的断裂分布反映了峡谷及大坝区库水渗透的构造条件,解释了区域地震频发的可能原因; ④每种类型的震源机制解在研究时间范围内数量变化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7.
多参数、多维度的震源机制解很难通过直观观察或简单的对比分析来进行有效的类型划分。谱聚类是一种基于谱图理论的聚类方法,对震源机制解这类非线性可分数据具有良好的划分效果。本文尝试使用该方法对震源机制解进行聚类分析,采用最小旋转角为相似度矩阵,利用规范割集准则(Ncut)完成类型判别,以间隔统计量法(Gap statistic)确定聚类数的最优解,从而对海量的震源机制解数据进行快速准确的类型划分。本文不仅通过一组随机样本数据集验证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还分别以海城MS7.3地震序列和川滇及周边地区的震源机制解集作为研究对象,验证了此方法的实用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合理细分了区域内的震源机制解类型,不同类型解之间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受不同的区域构造背景控制,有利于区域地震活动性的研究。总体上看,基于震源机制解的谱聚类方法是区分震源机制解类型较为有效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