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5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47年   2篇
  1946年   1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疆森林》是《中国森林》丛书的一部分册,是新疆森林资源第一部巨著,也是新疆农业自然资源部重要的科学文献.已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新疆森林》全面总结了新疆30多年来的森林调查与科研成果,对有关新疆森林的史料作了深入的考证,并联系生态环境探讨了新疆森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演变。全书博大精深。亦志亦学,是一部资料齐全、内容翔实的新疆森林资源文库和新疆森林志与森林学体系的基础理论专著。本书的特点是,寓森林学于森林志之中,以森林为主与生态因子密切结合;以天然林为主旁及营林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联合迭代法的基本原理,通过4种典型速度模型的数值模拟实验,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以最短路径法做正演,联合迭代法做反演对某核电站岩溶区的井间声波CT探测资料进行成像,最后给出溶洞可能存在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利用河南新密超化镇某矿区布设的密集临时地震台网观测资料,通过微震震源精确定位手段,实现强干扰背景下该地区某煤矿地下开采面的定位追踪试验研究。微震定位后,爆破点位置的水平精度为±70m,垂直精度为±500m。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高密度数字地震台网资料,可较为准确地监测矿山地下开采面的动态变化,从而实现对矿产资源越界开采和小矿非法开采的有效制约和监督。同时,本次试验结果显示地震台网的监测控制范围受爆炸源能量、地下开采面的深度、监测区背景噪声、监测仪器的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等因素影响,试验结果可对今后矿区地震监测台网的合理布设提供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4.
龙门山中南段地壳上地幔三维密度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高精度布格重力异常资料,以川滇地区P波速度三维层析成像结果为约束建立初始模型,采用预优共轭梯度(Preconditional Conjugate Gradiem,PCG)反演方法得到了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的地壳上地幔(深度范围0~65km)三维密度结构(网格间距为10km(横向)×10km(纵向)×5km(深度))。密度成像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两侧地壳密度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四川盆地有约10km厚的低密度沉积层,松潘-甘孜块体因沉积层较薄,且部分地区有基岩出露,上地壳表现为高密度结构;松潘-甘孜块体中、下地壳有大范围低密度层分布,介质强度明显低于高密度的四川盆地,青藏高原东移物质受到四川盆地阻挡后更易于在低密度的一侧发生挤压形变及隆升,从而形成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龙门山断裂带内部在地壳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表现为沿着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密度变化不连续,以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震中为界,形成多个高、低密度异常区;同时,结合地震精定位结果分析,汶川地震及其余震多分布于壳内中央断裂带西侧高密度体内,芦山地震及其余震则集中在地壳密度变化梯级带附近并偏向高密度体一侧。四川盆地下地壳密度较高,其前缘随深度增加向青藏高原方向扩展,在上地幔顶部接近龙门山断裂带以西。松潘-甘孜块体中、下地壳虽然有一定规模的低密度体分布,但其连通性差,在平面上多形成局部低密度异常区,是否存在下地壳流仍无法给出明确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利用重震资料研究豫北及邻区地壳结构特征与地震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利用小波多尺度分解方法对豫北及邻区重力场进行了波场分离,得到多阶重力小波细节及区域重力场信息。随后利用Parker法密度界面反演对该区Moho界面进行了反演分析。通过对不同阶次小波细节的分析研究,并结合该区内已有3条地震测深剖面资料,对该区地壳深部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壳内结构以隆坳相伴的密度非均匀分布为主,其密度在横向和纵向上均存在明显的非均匀性。其中,中上地壳重力场特征与地表地形地貌特征具有对应关系,中下地壳以大尺度的高、低重力异常为主,几个主要的凹陷盆地表现出低速低密的特征。同时Moho面埋深起伏变化较大,形成了区域地壳厚度的分块构造格局。其中,研究区内Moho面起伏比较大的区域位于盆地向太行山过渡地带,为Moho面陡变带。盆地区Moho面整体以上隆为主,但存在局部起伏变化,地壳厚度最小约31km,最大约37km;由于重力均衡作用,西北部太行山区地壳厚度较大,约41km,但地壳平均密度较低。研究区的地震多发生在局部存在Moho面上凸区附近密度变化的过渡带周缘,孕震机制可能与上地幔物质上涌底侵、中下地壳存在低速低密结构以及深大断裂的贯通有一定关系。同时深大断裂也对区域地震分布起到了控制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遵义附近之聚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7.
本文所及之岷江峡谷,谨其由灌县城至汶川县映秀湾之一段,适当康藏大地块与四川盆地之接触地带,区内主要大道有三,一循岷江北岸经龙溪越娘子岭至映秀湾以通岷江上游,二循岷江南岸径漩口至映秀湾与前道合为通岷江上游之偏道,三沿岷江南岸经漩口转循支流寿河而上以通懋功,除第一道较宽坦可通骡马外,其余二道均为小道,谨供人行。  相似文献   
8.
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很多,自然条件方面有土地、水源、光照和热量,社会经济条件方面有社会制度、耕作制度、劳力和机畜力以及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等。新疆土地辽阔,光照热量丰富,并有一定数量的水资源,总的情况是农业自然条件相当优越,农业开发潜力很大。但亦应看到,新疆是内陆干旱地区,农业几乎全靠灌溉,多数地区存在水土资源不平衡情况,垦荒规模首先要考虑以水定地;少数地区水多地少,水源有余,需要考虑把水调出。解放前,新疆长期处于封建统治下,农业生产水平是很低的。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新疆农业生产发展很快。但是最近十来年在林彪和“四人帮”的干扰破坏下,农业生产处于  相似文献   
9.
新疆艾比湖流域水资源利用与艾比湖演变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本文在综述艾比湖流域自然条件和自然分区、评价流域水资源(包括降水,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时空分布及流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作了平衡计算,包括农业、工业、城市及生活需水量以及输入艾比湖的水量。计算成果可供编制流域开发的长远规划参考。根据流域不同部位的水热条件,生态环境已存在及潜在的问题,对流域内不同部位的自然资源合理利用途径及生态环境的改善措施,分别提出了方向性的建议意见,例如山区可利用降水多的优势增加自然植被,大风通道可利用风力提水灌溉保证形成良好植被. 对艾比湖演变过程及演变原因,除分析入湖流量变化及湖的水量平衡外,考察了湖岸阶地分布,分析了历史资料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并对湖域演变造成的生态环境(如裸露的湖底正处于大风通道上)问题.作了分析和预测.艾比湖今后的演变是大家关心的问题,根据博尔塔拉河和精河径流量的年内分布(主要分析径流集中度集中期)特点,湖盆所处的低洼部位,有利的水文地质条件,予测今后相当长时期,只要有适当的保护措施,水域保持于500km~2左右是可能的. 在分析自然条件特点和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对流域及湖周地区生态系统的结构,阿拉山口大风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问题,都作了专题性的深入分析,提出了改善生态环境的综合措施,特别是大风通道及湖岸地区。最后附有流域主要测站的流量、降水、蒸发等实测资料,作为基础数据可供广泛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新疆的河流年径流量,过去曾作过几次计算。(1)1957年原新疆水利厅计算全疆194个水源,包括河流、泉水及灌溉回归水,总量是890亿立方米。(2)1960年4月原新疆水利厅计算全疆714个水源,总量是926亿立方米,亦包括河流、泉水及灌溉回归水。(3)1960年12月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估算的全疆地表径流总量是853亿立方米,加上回归水及人工开采的地下水70亿立方米,全疆总计是923亿立方米。(4)1964年水电部西北勘测设计院计算全疆721条河流,总水量是835亿立方米。(5)新疆水利部门一直沿用的是1960年9月原水利厅计算,并经有关方面核定的全疆地表径流量是880亿立方米,另加上泉水和回归水80亿立方米,总量为960亿立方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