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1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肃民勤荒漠区植被演替特征及驱动力研究--以民勤为例   总被引:43,自引:20,他引:23  
通过对40多年来民勤荒漠植被类型、植被演替特征的分析,发现民勤荒漠区的自然植被类型20世纪50年代大体可分为5个植被型,19个群系,现在只有9个群系;民勤土地旱化现象日趋严重,脆弱的生态系统进行着逆向演替,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及植被类型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弱且结构趋于简单、功能衰退,荒漠植被进一步取代了草甸植被成为优势种。生态位变宽;同时,通过对地下水位、降水量、植被盖度近20a的定位观测,定量研究植被退化的驱动因子表明:人类的各种经济活动导致地表径流的大幅度减少、超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成为植被退化最直接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民勤绿洲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系统退化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2,他引:8  
石羊河流域生态平衡失调,生态系统退化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内陆河流域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通过对石羊河流域近代地表水资源开发及其绿洲变迁,近年来流域用水量分配,降水特征及其对植被的影响,流域下游民勤绿洲地下水位、水质的变化等因素多年来观测研究,认为:降水量对天然植被的生长没有大的作用;由于人口的增加,流域地表水资源分配不均,水资源开发过度,地下水位急剧下降,造成流域生态系统退化。流域经济因素促进社会因素的变化,社会因素的变化导致自然环境的变迁,社会、经济、自然诸因素相互作用,通过水资源的变化驱动石羊河流域生态系统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干旱区沙漠化土地逆转植被的防风固沙效益研究   总被引:22,自引:8,他引:14  
使用便携式防沙风速廓线测量仪和阶梯式集沙仪测定了单个植物的阻风作用以及不同恢复阶段植被内的近地面风速、输沙量;同时调查了不同恢复阶段植被的组成、覆盖度,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油蒿、沙蒿、柠条和花棒的个体空间构型分别是:沙蒿、花棒株型为疏散丛生型;柠条株型为中间丛生型;油蒿株型为紧密丛生型;近地面0~50 cm层的阻风阻沙作用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油蒿>沙蒿>柠条>花棒。演替更新过程中,柠条、花棒、沙蒿逐渐衰退,到顶级群落阶段已完全从群落中退出,油蒿形成单一优势种顶级群落。由于优势种群的变化,从初始阶段→发展阶段→相对稳定阶段(顶级群落阶段)的演替更新过程中,近地面粗糙度从0.003 cm、6.039 cm增加到17.726 cm;在流动沙丘2 m高度风速为6.5 m·s-1时,相对稳定阶段没有出现风蚀,发展阶段输沙量只达到1.83 g·cm-1·h-1,占到初始阶段的3.2%。在3 m高度风速相同时,发展阶段近地面风速较初始阶段降低了54.29%,沙结皮厚度达到1~3 mm,所占面积比例达到91%,已经基本实现防风固沙;相对稳定阶段近地面风速较初始阶段降低了83.68%,沙结皮厚度达到5~6 mm,所占面积比例达到98%,完全实现防风固沙。  相似文献   
4.
民勤沙漠-绿洲低空沙尘暴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从沙漠到沙漠绿洲过渡带再到绿洲8.3 km水平梯度和近地层50 m垂直梯度的低空沙尘观测系统所收集的19次沙尘暴的沙尘水平通量、垂直通量及风速等相关气象数据,结合下垫面环境状况,定量研究了中小尺度条件下,民勤沙漠、沙漠绿洲过渡带和绿洲3种典型下垫面环境沙尘暴诸要素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变化规律及其与下垫面的关系,评估了绿...  相似文献   
5.
钠、硅及钠硅互作提高梭梭抗旱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盆栽试验,施用不同浓度NaCl、H2SiO3及NaCl+H2SiO3对培育梭梭(Haloxylon a mmodendron)的生长、生理变化及抗逆性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0.3 g·kg-1 NaCl、0.2 g·kg-1 H2SiO3或0.3 g·kg-1 NaCl+0.1 g·kg-1 H2SiO3互作施用均能显著促进梭梭的生长并提高其抗旱性。单施NaCl时,0.3 g·kg-1 NaCl处理培育的梭梭株高、冠幅和鲜重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42%、91%和62%,其主茎直径、主根直径和主根长分别增加了40%、39%和23%。单施H2SiO3时,0.2 g·kg-1 H2SiO3处理培育的梭梭株高、冠幅、鲜重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36%、45%和27%,其主茎直径、主根直径和主根长分别增加了23%、23%和20%。与施用0.3 g·kg-1 NaCl处理相比,0.3 g·kg-1 NaCl+0.1 g·kg-1 H2SiO3互作处理梭梭株高、冠幅、鲜重和主根长分别增加了9%、10%、17%和12%;与施用0.1 g·kg-1 H2SiO3处理相比,0.3 g·kg-1 NaCl+0.1 g·kg-1 H2SiO3互作处理梭梭株高、冠幅和鲜重分别增加了28%、76%和68%,其主茎直径、主根直径和主根长分别增加了30%、32%和27%。这表明适量水平的NaCl+H2SiO3互作施用要比单独施用NaCl或H2SiO3能更有效地促进梭梭的生长并提高其抗旱性。  相似文献   
6.
7.
地气温差对沙尘源区不同下垫面沙尘输运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研究及统计数据表明,下垫面向大气输送的热量能够为沙尘暴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能量并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对2006年1月至2007年5月间所发生的27次沙尘暴发生当日14:00地-气温差进行统计的基础上,对它们之间的联系及影响进行研究,分析了3种下垫面条件下沙尘暴的沙尘水平通量和沙尘质量体积浓度对地-气温差的响应,以期为预警预报和防治沙尘暴的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①当地-气温差超过20 ℃时,绿洲内部的沙尘暴沙尘水平通量和沙尘质量体积浓度垂直变化规律将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尤其是沙尘质量体积浓度,将随高度的增加降低。②绿洲内部沙尘暴沙尘质量体积浓度和沙尘水平通量的垂直变化规律较荒漠和荒漠-绿洲交错带对地-气温差敏感。  相似文献   
8.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荒漠植被盖度月变化特征及生态恢复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研究表明:封育区植被盖度一年四季大于未封育区,在正常年份的生长季内前者植被盖度为17.89%~29.39%,后者为11.60%~16.05%。封育区和未封育区150 m样线上的灌木植物在70~90株(丛)和60~70株(丛)之间,基本保持稳定;草本植物个体数月变化则显著,未封育区从4月份以后数量递增, 7、8月显著增加,8月底达到最大值,而封育区则表现为4、 5月增加,6月减少,7、8、9月线性增加,达到最大值,且未封育区草本植物的数量少于封育区。未封育区由于植被盖度低,灌丛分布不均匀,沙面裸露多,地面风沙流活动强烈,白刺沙包风蚀严重;而封育区植被盖度较大,灌丛分布较均匀,风沙流活动弱,白刺沙包稳定,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自然植被生态系统。试验表明,在当地气候和地理条件下,通过封育或避免人为干预,荒漠区生态植被的自然恢复,可大大增加防风固沙能力,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青土湖属于极端干旱区典型的干涸盐湖,盐尘中含有密度很高、粒径极细的盐碱粉尘,严重污染空气,危害地表植被,威胁干旱区绿洲生态安全。利用建立在青土湖的近地层0~50 m沙尘观测系统近2 a监测的数据,对近地层0~50 m盐尘的分布规律及风速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风速在0~50 m垂直梯度的分布符合经典的风速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的基本特征,廓线方程遵循幂函数关系;年内月平均风速最大为5月,最小为11月,且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夏季平均风速大于秋、冬季;近地层18~2 m内风切变指数较大,且春、夏季风切变指数相对较小;34~28 m、50~34 m内风切变指数变化较小,且四季变化不明显。(2)盐碱沙尘水平通量的空间分布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垂直高度上遵循幂函数变化规律;受下垫面梭梭林的影响,在6 m高度处有一个较为明显的增加。(3)沙尘水平通量与风速之间呈现出幂函数关系,且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干旱区沙漠化土地逆转植被的时空格局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3,他引:12  
在无灌溉条件下, 干旱区沙漠化土地实现逆转和植被的恢复的降水量要在160mm左右, 而方法是沙漠化土地逆转成败的关键之一。明沙嘴采取的从沙源上风向边缘开始的人工辅助措施加封育的治沙实践证明, 减少人为干预, 主要利用自然力的作用, 能达到流沙固定, 植被增加, 沙漠化土地逆转的目的。人工辅助措施加封育后植被群落在经历约20a的由简单到复杂演变的同时, 种的个数、类型、密度、空间格局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