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为支撑地质条件复杂地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研究,在皖江经济带沿江丘陵平原区通过系统分析第四纪地层的岩性、结构、构造等组合,以地貌以及第四系成因、沉积相和沉积物物源为指标,结合已有区域第四纪研究成果以及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划分标准,进行皖江沿江丘陵平原区“第四纪地质单元”划分,共划分出冲积-湖积平原地质单元、洪积-坡积岗地地质单元和残积-剥蚀丘陵地质单元3个一级地质单元,总结了7种类型第四纪地层结构组合及其特征,为区域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调查与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地下水与地表水交换量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利用水力联系、水头差、水温、氡-222、氢氧稳定同位素构建综合识别方法(HHTRO),对新汴河宿州段地下水与地表水水量交换进行识别,并计算交换量。计算结果表明:研究河段单位河长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的水量变化范围为8.69~366.82 m3/(d·m),地下水补给地表水的水量变化范围为0.72~120.90 m3/(d·m);研究河段左岸为地下水补给地表水,单位河长净补给量为45.26 m3/(d·m);河段右岸为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单位河长净补给量为214.33 m3/(d·m);研究河段地下水与地表水水量交换以地表水补给地下水为主,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的比例为55.14%。本研究可推动地下水与地表水交换量计算方法的发展,为流域或区域水资源评价提供必要的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4.
城市地质工作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回顾了国内外城市地质工作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中国城市经济区地质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内容。由于中国城市的规模、性质、资源承载力、地质环境特征不同,城市地质调查、评价的对象、内容也有所差异。城市地质工作具有学科的综合性、地域的独特性、工作的持久性、方法的多样性等一系列特点。城市地质工作拟在基础地质调查、主题填图、综合评价研究3个层面上展开。城市地质调查评价涵盖资源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灾害评估和信息集成四大主题。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地质调查局资助的《淮河流域环境地质调查》项目为依托,对收集到的区域基础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进行了二次开发利用,对淮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赋存条件、开发利用历史及现状进行了调查,对淮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环境效应及开采潜力进行了分析,从浅层水、深层水、微咸水三个方面说明了淮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淮北市地下水中氟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文地质调查、取样测试的基础上,以安徽省淮北市地下水中的氟为研究对象,对338个地下水样品的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淮北市地下水中氟的含量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呈从北向南逐渐降低趋势,北部氟含量均值在2.0 mg/L以上;氟的超标率35.5%,高于淮河流域地下水氟的超标率20.14%(淮河流域地下水污染项目数据统计结果);浅层地下水(≤50 m)氟超标率40.45%,深层地下水(50 m)氟的超标率16.9%;地下水中氟超标与地质背景、人类活动以及环境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7.
为支撑地质条件复杂地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研究,在皖江经济带沿江丘陵平原区通过系统分析第四纪地层的岩性、结构、构造等组合,以地貌以及第四系成因、沉积相和沉积物物源为指标,结合已有区域第四纪研究成果以及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划分标准,进行皖江沿江丘陵平原区“第四纪地质单元”划分,共划分出冲积-湖积平原地质单元、洪积-坡积岗地地质单元和残积-剥蚀丘陵地质单元3个一级地质单元,总结了7种类型第四纪地层结构组合及其特征,为区域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调查与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国典型地区高碘地下水分布特征及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期饮用高碘水(150μg/L)将对人体造成危害。中国有12个省市存在高碘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内陆盆地区、冲洪积平原区和沿海地区,黄淮海平原是高碘地下水的主要分布区,在分析华北平原、淮海流域平原高碘地下水分布特征及成因的基础上,指出地下水中的碘主要是海洋碘通过大气输入,受此影响近海地区含水层碘含量往往较高;由河湖相地层组成且富含有机质、粘土矿物和铁铝氧化物的含水层有利于碘的富集;呈中-碱性的灰岩风化层土壤也有利于碘的富集,其中的碘通过水循环进入地下含水层,形成高碘地下水区。在此基础上,针对《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碘限值规定的缺项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碘限值规定的不足,提出了地下水质量标准中碘限值修改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利用我国东部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所取得的大量数据, 采用单因子评价法进行地下水质量评价, 采用检出法和超标法进行地下水污染评价.地下水质量评价结果显示, 我国东部主要平原可以直接饮用(Ⅰ~Ⅲ类水)或经适当处理可以饮用(Ⅳ类水)的地下水资源占47.9%, 不能直接饮用的地下水资源(Ⅴ类水)占52.1%;深层地下水质量一般好于浅层地下水.影响地下水质量的天然化学组分主要以锰、铁、氟、碘、总硬度等为主, 人类活动影响则主要体现在"三氮"(NO3-、NH4+、NO2-)、镉、铅和微量有机等组分上.地下水污染评价结果表明, 地下水中"三氮"普遍呈面状污染特征, 重(类)金属呈点污染特征, 尤以铅、砷污染较严重, 有毒有害有机污染呈现"检出率高、超标率低"的特征.我国地下水污染形势严峻, 应该尽快推进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 组织实施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 遏制地下水污染恶化态势, 有效保护我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   相似文献   
10.
结合淮河流域平原区水文地质条件,阐述了淮河流域平原区铁锰元素在浅层地下水(埋深0~50 m)中的赋存特征和分布规律.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并总结现有水质资料,认为淮河流域地下水中铁锰的形成和分布特征除了受含水介质成分、上覆土层性质、酸碱条件等影响外,主要受氧化还原环境控制.建议通过适当除铁锰工艺或改变地下水循环条件等方式来改变研究区浅层水地下水水质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