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4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105篇
测绘学   35篇
大气科学   164篇
地球物理   65篇
地质学   195篇
海洋学   56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山区短波反射辐射的计算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计算山区测点可接受到的来自周围山地的短波反射辐射日平均通量密度的通用计算机模式,并以大别山南段赵公岭山区为例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该式通用性强、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利用地震矩反演断裂形变带运动学参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将其初步应用于鲜水河断裂形变带变形分析和运动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呈现出走向拉伸、倾向压缩的形变格局,由地震矩反演的断裂带剪切形变速率(10.9mm/a)与用地质学估算方法(17mm/a)和现今地壳形变测量(8mm/a)的结果相当。同时,反演出的应变主方向能解释鲜水河断裂现今活动分段性特征以及多种滑动方式共存的现状,从而证明该方法是目前研究区域运动学问题切实有效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This paper reveals that the long-period statistic distribu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heights of deep-water waves assumes the lognormal distribution. Thereafter, the largest wave-height which may occur in the service life of coastal structures is deriv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4.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是上升流多发区,近年来已引起众多海洋学家的重视。我国海洋学家通过对台湾海峡区水团、海流和营养盐等的分析研究,不仅得出了台湾海峡西部海域上升流的分布范围和特征,并对其成因也作了探讨,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果。由于这些研究都是采用间接方法,因此对上升流的主要成因尚存在不同的看法。本文通过对引起台湾海峡西部海域上升流的各驱动力因子量级的分析,进而判断出上升流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5.
北方劳德藻配子和复大孢子的产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1986年10月在厦门近岸采集北方劳德藻,从培养中观察其有性生殖和光对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藻只有宽度为26-40μm的细胞能形成配子和复大孢子;在光照条件下每昼夜只发生1次性化;雌雄配子以不同发育方式形成,配子发生呈现一定的时间程序;强光照和16h光周期最适于性化。由此得知,引起性化既依赖适当的细胞大小,又依赖光诱导的外部因素;产生两种精子数目是与精原孢囊的体积大小紧密相关;性化与光强度之间  相似文献   
6.
在濒临我国闽、浙两省的东海陆架西部海域。终年存在着一股自南北上、具有高盐特性的外海水(图1),它是该海域的主要水团。它的消长和运移,对陆架西部海域的水文状况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我国东南沿海渔场位置的变动以及气候的变化等也与之密切相关。因此,对这股高盐水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很早就受到了国内、外海洋学者的重视。 较长期来,这股高盐水的名称及涵义一直较为混乱,有称“中间暖水”,或称“黑潮北上分支水”,也称“台湾暖水”和“台湾暖流水”等等。本文根据这股高盐水的来源和特性,采用了“台湾暖流水”这一名称。 关于台湾暖流水,国内、外海洋学者已相继作过一些研究。早在1894年,C.O.MaKapo?曾根据1886-1889年“勇士”号的调查结果指出:“在东海西部有一支黑潮分支出来的中间暖水”。1932年,安井善一在其研究上海一长崎间水温、盐度年变化的著作中曾提到:“在中国大陆沿岸有一黑潮水的分支北上,其温、盐度的性质与日本近岸的黑潮水系相近”。其后,许多日本海洋学者,诸如宇田道隆、辻田時美、井上尚文,深濑茂、松官义晴、中尾徹、以及西田英男等人在研究东海水文状况和水团结构的著作中,都先后在不同程度上对台湾暖流水作过一些概要的分析。 自本世纪五十年代末期以来,我国海洋科学工作者在研究中国近海水文基本特征的同时,也对台湾暖流水作了一些研究,但因受资料限制,这些研究仅局限于分析台湾暖流水在28°N以北、124°E以西海域内的分布和变化特性,而未能探讨其全貌。 近年来,在东海陆架西部海域的海洋水文调査逐渐増多,已经积累了一些观测资料,本文试图根据目前所能收集到的1958-1977年间的资料,对台湾暖流水夏季的温、盐特性及来源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东海黑潮热输送及其与黄淮平原区汛期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根据日本气象厅1956—1990年PN(G)断面观测资料分析东海黑潮热输送的变异特征,并探讨其冬季热输送与黄淮平原区汛期(6-8月)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黑潮通过PN(G)断面多年平均的热输送达15.74×1014W,其中冬季热输送的年际和长期变化特别明显;冬季热输送年际变化的周期主要为对.23.4a、3.5a、和2.6a,长期变化总趋势是70年代末以前各年热输送距平均为负值,对年代末接近多年平均值,进入80年代各年距平值不仅为正且逐年增大;东海黑潮冬季热输送与黄淮平原区汛期降水具有相近的长期变化趋势,两者间存在较好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水样及生物体内微量锌、锰、硒的极谱催化波同时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在酒石酸盐-乙二胺-高氯酸-亚硫酸钠-高碘酸钾-EDTA体系中同时测定微量锌、锰、硒的极谱催化波,波峰敏锐,波形稳定。Zn2 浓度在0.4~40μg/dm3,Mn2 浓度在1.6~80μg/dm3,Se(Ⅳ)浓度在0.02~3.0μg/dm3范围内浓度与峰电流呈线性关系。取天然水样平行12份测定,变异系数在10%以内。  相似文献   
9.
用人工培育的大黄鱼幼鱼,经丁香酚溶液浸浴麻醉,体背系挂塑料牌,经 网箱暂养后于1987年1月20日在官井洋中放流6 126尾。2个月内回捕483尾。 通过对回捕鱼及其捕捞实况调查,并结合定置网渔获物中天然大黄鱼及海区温盐 断面调查,对放流标志鱼早期的生态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This study developed an analytical procedure based upon a spectral unmixing model for characterizing and quantifying urban landscape changes in Indianapolis, India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for examin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such changes on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s (LST). Three dates of Landsat TM/ETM+ images, acquired in 1991, 1995, and 2000, respectively, were utilized to document the historical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impervious surface and vegetation coverage an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changes and those occurred in LST. Three fraction endmembers, i.e., impervious surface, green vegetation, and shade, were derived with an unconstrained least-squares solution. A hybrid classification procedure, which combined maximum-likelihood and decision-tree algorithms, was developed to classify the fraction images into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lasses. Correlation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ing relationships of LST with impervious surface and vegetation coverage. Results indicate that multi-temporal fraction images were effective for quantifying the dynamics of urban morphology and for deriving a reliable measurement of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such as vegetation abundance and impervious surface coverage. Urbanization created an evolved 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ervious and vegetation coverage, and brought about new LST patterns because of LST's correlations with both impervious and vegetation coverage. Further researches should be directed to refine spectral mixture modeling by stratification, and by the use of multiple endmembers and hyperspectral image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