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6篇
  免费   672篇
  国内免费   718篇
测绘学   225篇
大气科学   660篇
地球物理   804篇
地质学   1465篇
海洋学   378篇
天文学   103篇
综合类   287篇
自然地理   40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188篇
  2021年   199篇
  2020年   173篇
  2019年   180篇
  2018年   229篇
  2017年   182篇
  2016年   219篇
  2015年   159篇
  2014年   200篇
  2013年   189篇
  2012年   190篇
  2011年   157篇
  2010年   167篇
  2009年   145篇
  2008年   142篇
  2007年   153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133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92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7篇
  1968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1年   1篇
  193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郭政  姚士谋  吴常艳 《地理科学》2020,40(12):1949-1957
采用空间分析和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研究1999—2017年中国工业烟粉尘排放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中国工业烟粉尘排放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其排放的基尼系数和污染物分布指数均呈现下降态势,空间集中程度有所缓和。② 中国工业烟粉尘排放空间分布呈东北?西南走向,其排放中心不断由东南向西北方向迁移。③ 中国工业烟粉尘排放存在空间相关性和空间溢出效应,其冷热点区空间分布发生显著变化。④ 能源消耗、第二产业比重、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将会增加工业烟粉尘排放,而外资水平、治理技术水平和环境规制力度的提升则有利于减少工业烟粉尘排放。  相似文献   
2.
依据实验的根本目的,为拓展学生对地理过程的理解,体验真实的地理原理,笔者将中学地理科学实验划分为经典实验室实验、时间变化模型实验、类比实验、空间变化模型实验、物理模型实验以及计算机模型实验六大类型,并对每一类型实验进行举例分析,希望以此深化地理科学实验的理论研究、丰富地理科学实验的实践案例、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为地理科学实验教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稳定同位素组成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以反映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地下水补给来源的差异。通过青海湖沙柳河流域浅层地下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地下水、河水与降雨之间的补给关系的分析,结果显示:季风时期,地下水主要受降雨入渗和河流侧向补给为主,在补给过程中蒸发作用是影响地下水稳定同位素值的主要因素;非季风期,冰雪融水对低值区的地下水影响显著,同时降水的快速入渗则是该时期高值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方式之一。地下水同位素高值区,地下水与河水间补给作用较弱,补给时间超过5个月;地下水同位素低值区,地下水与河水补给关系较为密切,补给时间在1~4个月间。本文所得结论可初步反映干旱半干旱内陆流域地下水稳定同位素特征以及补给方式的基本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可为流域地下水及其他水体间的转换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地下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治理提供一定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作为重要的土壤物理性质,膨胀性在影响土壤导水性、持水性、抗蚀性以及土壤结构的形成和发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探讨生物土壤结皮(BSCs)土壤的膨胀特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针对黄土高原风沙土和黄绵土两种典型土壤,利用膨胀仪测定并比较了有、无藓结皮及其在不同因素(初始含水量、干湿循环、冻融循环、温度)下膨胀率的差异,分析了BSCs对土壤膨胀性的影响及其与环境因素和BSCs性质的关系。结果显示:风沙土上藓结皮的膨胀率为1.93%,较无结皮增加了8.65倍;而黄绵土上藓结皮的膨胀率为2.05%,与无结皮相比降低了76.68%。藓结皮的生物量和厚度与其膨胀率在风沙土上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P < 0.05),在黄绵土上分别呈二次函数(P=0.02)和线性正相关关系(P=0.02)。初始含水量同时影响了土壤最大膨胀率和稳定膨胀时间,影响程度风沙土远大于黄绵土(包括藓结皮和无结皮);干湿循环次数对无结皮土壤膨胀率的影响程度大于藓结皮土壤,其中风沙土和黄绵土上无结皮的膨胀率分别是50.00%~620.00%和-2.28%~10.81%,而两种土壤上藓结皮的膨胀率分别是-5.70%~10.88%和-10.24%~-21.46%;冻融循环下4种土壤的膨胀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降幅为0~18.54%。黄绵土无结皮的膨胀率受温度影响程度较大,50℃下黄绵土无结皮的膨胀率分别是25℃和35℃下的1.17倍和1.21倍。BSCs显著地改变了风沙土和黄绵土表层的膨胀性,其影响的程度和方向取决于土壤类型。同时,BSCs的膨胀性受含水量、温度、干湿以及冻融循环等关键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5.
2020年6月17日,四川丹巴县半扇门镇梅龙沟发生泥石流,阻断小金川河,形成堰塞湖,造成重大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为掌握第一手灾情,辅助开展应急救援,以国产高分二号卫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结合无人机航空摄影数据和灾后现场调查等资料,开展了“6·17”丹巴堵江泥石流灾害链灾区应急调查与分析。研究认为: 灾区影响人口约6.5万人; 国网丹巴县供电公司应急救援队与小金县联通通信应急抢险救援队距离最近,半扇门中学等5所学校可作为临时安置避难场所备选; 受影响矿山企业6家、重要水库1座、水电站1座; 泥石流沟总体呈NW—SE向展布,掩没面积约14.27万m2; 堰塞湖湖面面积约1.03 km2,淹没区约49.8万m2,路基路面全毁路段约2.1 km,下游疑似灾害隐患点9处,因灾受损民居25处、桥梁5处; 优选了2条灾后通达性较好的通往泥石流重灾区的救援生命线。借助遥感技术深入分析泥石流灾害链影响人口等灾情先期研判、灾情灾损应急调查及应急救援生命通道优选,对我国西南山区类似条件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应急抢险救援、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The estimation of hydrologic transit times in a catchment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integrated effects of water storage, mixing dynamics, and runoff generation processes. There has been limited effort to estimate transit times in southern boreal Precambrian Shield landscapes, which are characteristically heterogeneous with surface cover including till, thin soils, bedrock outcrops, and depressional wetland features that play contrasting hydrologic roles. This study presents approximately 3.5 years of precipitation and streamflow water isotope data and estimates mean transit times (MTTs) and the young water fraction (py) across six small catchments in the Muskoka-Haliburton region of south-central Ontario. The main objectives were to define a typical range of MTTs for headwater catchments in this region and to identify landscape variables that best explain differences in MTTs/py using airborne 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and digital terrain analysis. Of the transit time distributions, the two parallel linear reservoir and gamma distributions best describe the hydrology of these catchments, particularly because of their ability to capture more extreme changes related to events such as snowmelt. The estimated MTTs, regardless of the modelling approach or distribution used, a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 percent wetland area and negatively with mean slope in the catchments. In this landscape, low-gradient features such as wetlands increase catchment scale water storage when antecedent conditions are dryer and decrease transit times when there is a moisture surplus, which plausibly explains the increases in MTTs and mean annual runoff from catchments with significant coverage of these landscape features.  相似文献   
7.
Glaciers and snow cover are important constituents of the surfac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responses of these phenomena to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s are sensitive, rapid and intensive due to the high altitudes and arid cold climat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Based on multisource remote sensing data, including Landsat images, MOD10A2 snow product, ICESat, Cryosat-2 altimetry data and long-term ground climate observations, we analysed the dynamic changes of glaciers, snow melting and lake in the Paiku Co basin using extraction methods for glaciers and lake, the degree-day model and the ice and lake volume method. The interaction among the climate, ice-snow and the hydrological elements in Paiku Co is revealed. From 2000 to 2018, the basin tended to be drier, and rainfall decreased at a rate of −3.07 mm/a. The seasonal temperature difference in the basin increased, the maximum temperature increased at a rate of 0.02°C/a and the minimum temperature decreased at a rate of −0.06°C/a, which accelerated the melting from glaciers and snow at rates of 0.55 × 107 m3/a and 0.29 × 107 m3/a, respectively. The rate of contribution to the lake from rainfall, snow and glacier melted water was 55.6, 27.7 and 16.7%, respectively. In the past 18 years, the warmer and drier climate has caused the lake to shrink. The water level of the lake continued to decline at a rate of −0.02 m/a, and the lake water volume decreased by 4.85 × 108 m3 at a rate of −0.27 × 108 m3/a from 2000 to 2018. This evaluation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how the snow and ice melting in the central Himalayas affect the regional water cycle.  相似文献   
8.
帕米尔高原上广泛分布的加里东期火山岩,印支期火山岩与燕山期火山岩被认为是块体依次向北俯冲拼贴到欧亚板块上的产物。特别是燕山期火山岩被认为是Rushan-Pshart中特提斯洋闭合的产物。但近年来地层古生物、火山岩证据不断表明Rushan-Pshart洋闭合时间在晚三叠一早侏罗世,由此限定Rushan-Pshart古特提斯洋性质,而帕米尔高原上广泛分布的燕山期火山岩是更南部的Shyok中特提斯洋闭合的产物。目前,中国境内Rushan-Pshart缝合带属性的研究工作展开较晚,研究程度较低。我们对塔什库尔干明铁盖沟一线燕山期火山岩带展开的工作发现零星分布的印支期花岗岩。印支期花岗岩错石U・Pb年龄显示岩体侵位时间在201 Ma左右。全岩主量元素特征表明岩石为I型高钾钙碱性闪长花岗岩;稀土元素在球粒陨石标准化图解中呈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的右倾海鸥型。明铁盖岩体的微量元素显示大离子亲石元素明显富集,而高场强元素明显亏损。稀土微量元素特征倾向花岗岩属性为岛弧型花岗岩,Sr-Nd-Hf同位素比值特征显示岩体形成于下地壳部分熔融环境。岩体的地化特征表明岩体形成的构造环境为板块汇聚的洋壳俯冲阶段,结合区域地质特征,我们将花岗岩体归为Rushan-Pshart古特提斯洋壳俯冲消减的产物。Rushan-Pshart缝合带传统上认为是中特提斯带,近年的研究进展认为其为古特提斯缝合带,本文的工作支持这种观点。Rushan-Pshart古特提斯缝合带的确立对帕米尔高原与青藏高原主体的块体对比提供了可信的对比方案,并对青藏高原新生代陆内变形方式的争论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的过程和适应高海拔缺氧环境的机制是多学科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青海湖盆地是青藏高原旧石器-中石器时代遗址分布最为丰富的区域,对这些遗址出土的石制品原料的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史前狩猎采集人群的石料开发策略、人群迁徙和交流联系.青海湖盆地151遗址出土的928件石制品的石料研究分析显示,处于末次冰消期的下文化层的石制品以近源的石英和石英岩为主要原料,而处于全新世早中期的上文化层在同类型近源石料仍占主体地位的情况下,开始出现较高比例和多样化的优质硅质石料,并且主要用于生产细石器.野外调查和查阅地质资料均未发现青海湖盆地内有151遗址中出现的同类型优质硅质石料产出,推测其来自远距离搬运.青海湖盆地内其他8个末次冰消期至全新世中期遗址的3269件石制品石料分析结果显示,与151遗址同类型的远源优质硅质石料在全新世早期开始在盆地内的遗址中出现.这一结果表明青海湖盆地末次冰消期古人类活动强度和范围有限,全新世早中期古人类受到全新世大暖期气候变好和周边地区农业人群兴起挤压活动空间的双重影响,在高原上的活动范围和强度大大增加,伴随着开始有意识地开发优质石料,较频繁地进行远距离迁移和人群交流.远源优质硅质石料的产地可能位于北祁连山区和青藏高原上的陆相火山岩区,需要未来更深入的研究揭示.该研究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古人类的高海拔环境适应策略和移动模式提供了重要材料,为理解史前人类向高原扩散的机制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0.
旅游业为海岛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 人类活动也导致水体生态环境恶化, 如水体富营养化加剧、赤潮频发等。文章通过对珠江口东南部典型海岛——庙湾岛和外伶仃岛周边水域丰水期和枯水期现场环境数据与浮游植物分布特征的对比研究, 分析珠江径流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类活动对河口天然海岛周边水体生态的潜在影响。枯水期外伶仃岛和庙湾岛周边水域海水分别镜检鉴定出76种和74种浮游植物, 两个海岛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分别为2.62×104个·L-1和2.08×104个·L-1; 丰水期则分别鉴定出38种和47种浮游植物, 平均细胞密度分别为52.91×104个·L-1和170.57× 104个·L-1。在外伶仃岛和庙湾岛, 丰水期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atatum)均为绝对优势种, 而枯水期两个岛的最主要优势种分别为窄隙角毛藻(Chaetoceros affinis)和新月筒柱藻(Cylindrotheca closterium), 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明显高于丰水期。两个海岛微型浮游植物相对于其他两个粒级常占据优势地位, 但在丰水期, 小型浮游植物贡献明显上升, 其中外伶仃岛相对于枯水期由16.32%升至26.75%, 庙湾岛则由12.12%升高至24.78%。两个海岛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均仅检出聚球藻(Synechococcus, Syn)和真核微微型藻类(eukaryotic, Euk)两大微微型浮游植物类群, 两者细胞密度分别为~107个·L-1及~108个·L-1量级。与环境因子的对比分析表明, 两个海岛浮游植物的区域分布与季节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 其季节性差异主要受径流影响强度、影响范围以及相应的盐度、营养盐等环境因素的季节变化所调控。丰水期岛屿屏蔽效应对浮游植物丰度的区域分布特征有显著影响, 无论小型浮游植物还是微微型浮游植物均发现存在迎流面出现丰度高值分布的现象, 但对群落结构的分布影响不明显; 在枯水期, 水体环境很可能主要受人类活动与水体垂直混合扰动的综合影响, 总体上浮游植物分布的区域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