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33篇
地球物理   93篇
地质学   115篇
海洋学   10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东昆仑夏日哈木退变质榴辉岩开展岩石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探讨其原岩性质和构造背景。岩石SiO2含量为46.77%~49.31%,Al2O3含量为13.6%~14.6%,TiO2含量为0.93%~2.29%,全碱(K2O+Na2O)含量为1.61%~2.66%,原岩属亚碱性玄武岩系列中的拉斑玄武岩。(La/Yb)N=0.98~1.63,(La/Sm)N=0.98~1.41,δEu=1.10~1.28,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图呈弱Eu正异常的右倾型,岩石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和不相容元素U,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Zr、Hf,Hf/Th=0.59~0.97,Th/Yb=0.13~0.27,显示其原岩具E-MORB特征。退变质榴辉岩的锆石Th/U比值为0.002~0.091,为变质成因锆石,其锆石SIMS U-Pb年龄为414.2 ±7.3 Ma,代表了退变质榴辉岩的峰变质年龄,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该岩石形成于早泥盆世早期由碰撞作用向碰撞后伸展作用转换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2.
Natural Hazards - The seismically induced ground failure is defined as any earthquake-generated process that leads to deformations within a soil medium, which in turn results in permanent...  相似文献   
3.
在西大别造山带的区调工作中,新识别出一系列中元古代末-新元古代的岩石-构造单元,它们沿着吕王-高桥-永佳河一线展布,并构成一条NNW-SEE向展布的构造混杂岩带.该混杂岩带主要由超镁铁质-镁铁质岩、硅泥质岩、石英质岩、大理岩、含碳陆源碎屑岩、双峰式火山岩以及卷入其中的榴辉岩等多种变质岩块(片)共同组成,并赋存于一套遭受了强烈剪切变形的泥质片岩之中.混杂岩带内各岩块(片)的原岩年龄跨度较大(>4亿年),分别集中在1 200~1 100 Ma和800~700 Ma之间.锆石记录的变质年龄和云母的冷却年龄则主要集中在240~200 Ma之间.结合接触关系、岩性组合、年代学及地球化学数据的综合研究认为,混杂岩带的物质来源既包括中元古代末-新元古代早期的弧-弧后盆地系统的沉积岩-火山岩-侵入岩;也包括叠置其上的新元古代中-晚期大陆裂解期的沉积岩-火成岩.这些不同时代、不同性质岩石在三叠纪不同程度地卷入了华南陆块北缘向华北陆块之下的俯冲,而后快速折返,最终沿着区域上折返断裂(桃花-七角山断裂)就位于西大别造山带之中,形成一条包含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三叠纪构造混杂岩带.混杂岩带内新厘定的中元古代末弧-弧后岩浆-沉积事件,可与大洪山-黄陵庙湾同时期的地质事件对比,它们共同揭示扬子北缘曾经存在一条中元古代末-新元古代早期的俯冲岩浆带.   相似文献   
4.
利用GIS和遥感技术方法分析了2000—2014年那曲地区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探讨了NDVI与几种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空间上,研究区植被NDVI在空间上呈自西向东、自南向北逐步增大,高海拔地区小于低海拔地区的分布特点;时间上,近15a的NDVI总体上呈不显著性下降趋势,NDVI变化可以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2000—2005年较好,2006—2008年略差,2009—2014年好转。植被面积变化趋势表现为西北部植被处于稳定状态的面积居多,变化较明显的区域集中在中部和东南部地区的人口密集区,改善和退化区域呈现交错出现的特点。那曲地区植被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降水量和热量因素引起的,人类活动在较短时间尺度上对植被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平面SV波在层状半空间中沉积谷地周围的散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间接边界元方法求解了入射平面SV波在层状半空间中沉积谷地周围的散射问题.问题的解答包含自由场和散射场两部分.自由场可由直接刚度法求得,散射场由层状半空间中斜线荷载动力格林函数来模拟.文中以入射平面SV波在基岩上单一土层中沉积谷地周围散射为例研究了土层和沉积谷地周围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考虑了土层的动力特性,平面SV...  相似文献   
6.
7.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方法是识别人地协同规律、支撑科学决策的重要工具和热点需求。通过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框架构建,耦合能值及?方法,提出自组织能力指数(SO)、生态压力指数(EP)、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SC)构成的,基于热力学理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模型,利用文献荟萃法筛选17个典型发达国家1985年状态值计算SO与EP阈值,划分了4个阶段。利用中美两国1985-2015年特征对比验证,结果显示:① 2005年以前中国属“低自组织能力、低生态压力”阶段,之后进入“低自组织能力、高生态压力”阶段,存在低生态效率、规模扩张驱动特征;美国一直属“高自组织能力、高生态压力”阶段,存在高生态效率驱动、经济与生态脱钩特征,与全球生态足迹网络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等的研究结果一致,模型具有较好适应性和可靠性。② 模型利用“获得?量/输入能值量”表达经济社会生态效率、“经济社会?损耗量/生态系统年产?量”表达生态压力,连接了经济社会对生态基底的熵化路径,可识别区域所处可持续发展阶段、分析水平变化和驱动因素。③ 模型以人类与生态并重的视角,从深度上反映经济社会的生态效率、从广度上评价生态空间被占用比例,具有宏观规模与微观效率分析相结合的优势,是对经典方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8.
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 and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 were carried out to analyze the CYP4 gene expression in polychaete Marphysa sanguinea exposed to benzo[a]pyrene(BaP) in this study. The full length of MsCYP4 cDNA was 2 470 bp, and it encoded 512 amino acids. The deduced amino acid sequence showed 47% identity with CYP4 F from frog Xenopus tropicalis and shared high homology with other known CYP4 sequences. To analyse the role of CYP4 in protecting M. sanguinea from BaP exposure, three BaP groups were established: 0.5, 5 and 50 μg/L. Polychaetes were sampled after 3, 7 and 12 d. At 0.5 μg/L, the effect of BaP on MsCYP4 gene expression increased with time prolonged. MsCYP4 gene expression curve showed Ushaped trend with time in 5 and 50 μg/L BaP groups. Therefore, MsCYP4 gene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balance of cellular metabolism and protecting M. sanguinea from BaP toxicity.  相似文献   
9.
10.
Invasion of mud filtrate from the borehole into the surrounding formation can significantly alter the response of logging tools.In this paper the neutron tool response was calculated for a gas-bearing rock crossed by the borehole.The invaded zone is characterized by variable fluid and gas saturation and is defined by a specific hyperbolic function. The saturation function i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lish Carpathian Foredeep Miocene formations reached in gas-bearing rocks. The whole system including neutron tool equipped with Am-Be neutron source and a set of neutron detectors, borehole, invaded zone, and virgin zone, was numerically modeled and used as the input to the Monte-Carlo neutron transport code. The response of each detector was calculated for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porosity and saturation of invaded zone and virgin zo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