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质学   14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潜台及相邻区域在马五1-4时总体上为(内)陆棚盆缘坪亚环境.储层主要岩性为粉晶白云岩及含硬石膏结核和/或柱状晶的粉晶白云岩.地层在岩性上的分布差异是控制储层非均质发育的基础性因素,以含硬石膏结核和/或柱状晶的粉晶白云岩对研究区更具控制意义.其他主要控制因素还有地质背景、古岩溶成岩作用、构造裂隙及断层分布等,古地貌、储层有效厚度以及非储层发育程度等对储层非均质性也具一定影响.靖边潜台为目前天然气主产区,靠近研究区的西侧和东侧的储集性均较差,西侧地层剥蚀严重,东侧溶蚀作用过于强烈,储集性能均遭到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2.
白云岩体表生成岩裸露期古风化壳岩溶的规模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白云岩体表生成岩裸露期古风化壳岩溶对白云岩体古岩溶储渗体的形成至关重要。表生成岩裸露期古风化壳岩溶可形成地表残积层和表层之下大小不等的溶蚀空间。地表残积层与上覆盖层间可成为油气的储渗空间和通道,表层之下大小不等的溶蚀空间则可被塌积岩、冲积岩、填积岩和淀积岩充填,但其内常可保存部分孔隙,并为后来的埋藏溶解提供流体扩溶的初始空间和流体流动的通道。野外露头和井下岩心中的大量现象和事实说明,白云岩体表生成岩裸露期古风化壳的规模远小于石灰岩体。最主要原因是白云岩(石)可溶性远较石灰岩(方解石)小,同样组构的白云岩的物理力学强度亦较石灰岩小。白云岩体本身的岩性和组构、层理类型、泥质含量、构造裂隙的发育程度等都会影响裸露期古风化壳的规模。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中奥陶统马家沟组最上部的马五5-马五1亚段为盆地内中部气田区主要的天然气储产层之一,厚度70~80米,面积约4.8×104平方千米。储集岩主要的原始岩性为不同程度地存在晶间孔隙的含硬石膏柱状晶和结核的粉晶白云岩和粗粉晶白云岩。中奥陶世末至中石炭世,经历了140余Ma的表生裸露期成岩作用,古风化壳岩溶十分强烈,特别是在含硬石膏柱状晶和结核的粉晶白云岩中形成广布于气田区的形式多样的储集空间类型。埋藏成岩作用次生溶蚀孔隙主要叠加于古风化壳岩溶所形成的孔、缝及洞中,使其再次扩溶,或使孔、缝及洞中半充填的沉积物再次溶解或部分溶解。印支期产生的80°方向和燕山期30°和60°方向的共轭裂隙,亦以在古岩溶作用较强烈、并存在孔隙的岩性中较明显。从岩芯和铸体薄片中识别出21种孔、洞、缝和裂隙,包括沉积(准同生)期的原生孔隙3种; 表生裸露成岩期次生孔隙9种; 埋藏成岩期次生孔隙5种; 构造裂隙和断层4种。在同一块岩芯,甚至同一块铸体薄片中,常可见到不同成岩期次的多种孔隙类型叠加和同时出现。在中部气田区,各种孔隙空间的发育程度,分布范围和对储层的贡献值是不一样的,是导致储层的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四川盆地威远构造钻入基底探井与航磁负异常揭示其基底为花岗岩类,通过对威117井基底花岗岩类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显示其为正长花岗岩,粒度由下而上逐渐变粗;主量元素具有高硅、高碱、高K2O/Na2O、富钾贫钠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弱过铝质系列;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Eu强烈负异常,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呈向右倾斜的海欧型;其富集高场强元素Th、U、Pb、Nd、Sm与大离子亲石元素Cs、Rb,亏损高场强元素Nb、Eu、Ti、Sc与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威117井基底花岗岩类成因类型属于A2型花岗岩,可能是混有少量地幔岩浆的地壳部分熔融岩浆经高度分离结晶作用形成,推断该花岗岩类发育于晋宁运动后澄江期由伸展到裂谷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5.
从烃源岩特征、天然气组分、油气碳同位素、凝析油全烃和轻烃、储层沥青等方面对营山地区上三叠统和中、下侏罗统油气源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阐明了营山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中、下侏罗统油气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和可能来源。研究表明营山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油气主要来自须家河组自身的煤系烃源岩,天然气以成熟腐殖型母质成因为主,而中、下侏罗统气藏产出的油气主要来自其自身的烃源岩。营山地区构造活动强烈,断层发育,使得部分井区中、下侏罗统产出的天然气特征与下伏产层极为相似,反映了断层对该井区附近的各层段有一定的沟通作用。中、下侏罗统地层在部分井区可能有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油气的侵入,须家河组烃源岩对中、下侏罗统油气成藏有一定贡献作用。  相似文献   
6.
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指沉积岩或原油和煤中碳—碳骨架稳定的特征化合物 ,它通常是用于油源对比和古沉积环境的恢复。本次研究在地层划分与对比中尝试利用正常甾烷分布的差异 ,研究表明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下奥陶统和中上奥陶统的甾烷分布特征完全不同 :前者的 C2 8甾烷含量高于后者 ,正常甾烷的分布是 C2 9>C2 8>C2 7,呈反“L”型分布 ;后者的 C2 7甾烷含量高于前者 ,甾烷的分布是 C2 9>C2 7>C2 8,呈“V”字型分布。寒武系—下奥陶统和中上奥陶统甾烷分布由反“L”型变为“V”型 ,说明生物在演化过程中 ,有机质的来源及化学结构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 ,据此可用于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的地层划分与对比。  相似文献   
7.
四川盆地早古生代灰泥丘中的微生物及其造岩和成丘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作为生物礁的特殊类型,灰泥丘在古生代十分发育,许多学者都认为它们是通过微生物造岩作用而形成的,而且,也在现代湖泊中发现了由兰菌藻的生命活动所形成的灰泥沉积物及灰泥丘。但是国际上一直没有在古生代灰泥丘中发现过细菌等微生物的实体化石,微生物促使碳酸钙沉淀、聚集的能力和机理也不明确。四川盆地北缘寒武纪和志留纪灰泥丘发育,笔者通过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 (川西北志留纪 )灰泥丘中菌藻类微生物的实体化石及其特征的造岩成丘现象,发现的菌藻类微生物实体化石有三种类型 :1.表面光滑的卵形球体型;2.表面粗糙的椭球体型;3.网状结构型。而且,对寒武纪和志留纪灰泥丘凝块石作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也证明了其有机质生源为菌藻类微生物。这些凝块石灰泥丘中的菌藻类实体化石都显示了不同的沉积、造岩和成丘功能,因而证实了微生物在形成古生代灰泥丘中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内部中二叠统石盒子组盒8下亚段为浅灰白色、矿物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高的石英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是盆地内天然气主要储产层之一,该亚段砂岩一般厚15~40 m,在某些井的岩芯中频频见到风暴岩。根据单层风暴岩的厚度、粒度、异地碳质泥岩和煤屑的含量、剖面结构特征,特别是丘状交错层理的发育程度、袋模构造存在与否及其发育规模,以及风暴岩叠加层的多寡等,可以大致划分出由不同风暴流能量(级)形成的三种风暴岩端元类型。(1)较高能量风暴流形成的风暴岩,层底表现为大型的袋(壶)模构造切入下伏石英砂岩层中,风暴岩层主要是碳质泥岩和浅黄色泥岩砾片,并混有多少不等的石英砂和煤屑。单层厚度一般为20~50 cm或更大,呈正粒序构造,常见为若干风暴岩的叠加层。(2)中等能量风暴流形成的风暴岩,表现为完整和不完整的风暴岩层序,其内或多或少含有碳质泥岩和煤屑,单层厚度常为10~40 cm,亦常见若干风暴岩层的叠置层。(3)较低能量风暴流形成的风暴岩,单层厚大致为5~10 cm,仅发育丘状和洼状交错层理,可以单层形式出现,亦可以是若干层的叠置层。盒8下亚段砂岩被不少研究者厘定为河流相和辫状河相,风暴岩的存在对重新认识盒8下亚段的古地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中奥陶统马家沟组最上部的马五5-马五1亚段为盆地内中部气田区主要的天然气储产层之一,厚度70~80米,面积约4.8×104平方千米.储集岩主要的原始岩性为不同程度地存在晶间孔隙的含硬石膏柱状晶和结核的粉晶白云岩和粗粉晶白云岩.中奥陶世末至中石炭世,经历了140余Ma的表生裸露期成岩作用,古风化壳岩溶十分强烈,特别是在含硬石膏柱状晶和结核的粉晶白云岩中形成广布于气田区的形式多样的储集空间类型.埋藏成岩作用次生溶蚀孔隙主要叠加于古风化壳岩溶所形成的孔、缝及洞中,使其再次扩溶,或使孔、缝及洞中半充填的沉积物再次溶解或部分溶解.印支期产生的80°方向和燕山期30°和60°方向的共轭裂隙,亦以在古岩溶作用较强烈、并存在孔隙的岩性中较明显.从岩芯和铸体薄片中识别出21种孔、洞、缝和裂隙,包括沉积(准同生)期的原生孔隙3种;表生裸露成岩期次生孔隙9种;埋藏成岩期次生孔隙5种;构造裂隙和断层4种.在同一块岩芯,甚至同一块铸体薄片中,常可见到不同成岩期次的多种孔隙类型叠加和同时出现.在中部气田区,各种孔隙空间的发育程度,分布范围和对储层的贡献值是不一样的,是导致储层的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喀什凹陷侏罗系沉积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地震解释认为,喀什凹陷侏罗系为陆相河流—湖泊沉积,整个侏罗纪代表了一个水体由浅—深—浅的沉积演化,早侏罗世莎里塔什组属干燥、氧化环境中的冲积扇沉积,到康苏组时演化为潮湿气候条件下的辫状河流沉积;中侏罗世盆地沉积范围扩大,出现湖泊和扇三角洲沉积,晚侏罗世盆地又演化为干燥—半干燥环境下的河流与冲积扇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