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4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考古遗址出土骨制品的研究对于揭示古代社会的动物资源获取和利用、手工业生产、社会组织结构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国内骨制品研究目前多集中在农业区域,这些研究为探讨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动物使用及其与社会发展、早期国家形成的关系等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针对牧业社会骨制品的考察十分缺乏.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草原分布有大量古代牧业文化遗址,石人子沟遗址(43°31′12.8″~43°34′28.9″N,93°13′44.8″~93°16′49.1″E)是其中一处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的大型聚落.本文从动物考古学视角研究该遗址2006年至2011年发掘出土的426件骨制品.结果显示,石人子沟遗址骨制品的原料主要为以羊(Ovis aries/Capra hircus)、马(Equus caballus)为主的家养动物和以鹿(Cervidae)为主的野生动物,其中羊的比例最高(69.7%),鹿(13.8%)、马(2.3%)次之,这与中原地区青铜时代农业文化遗址的骨制品多以牛为原料的情况明显不同.羊在骨制品原料中占绝对多数且大量使用羊距骨制品的现象是对石人子沟遗址以牧业为主的生业经济方式的直接反映.石人子沟遗址不同类型骨制品的制作各具特点,但整体表现出"省时省力"的特点,即对使用部位细致打磨,对非使用部位仅做简单处理.与中原地区商周时期大型制骨作坊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的骨器生产不同,石人子沟遗址未见专门的制骨场所,骨制品生产的操作链条也并不完整.遗址的骨制品生产可能是以家庭为单元进行的,产品的专业化、精细化程度也相对较低.该研究填补了我国古代牧业文化遗址出土骨制品动物考古学专门研究的空白,为进一步探究我国古代不同区域、不同生业经济基础下的制骨手工业面貌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2.
星载高光谱Hyperion数据在海滩涂调查应用中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江苏苏北地区为研究区,较系统地分析了目前世界上星载传感器中光谱分辨率最高的EO-1卫星Hyperion数据的基本特点和处理方法,研究了将图像的灰度值转变为辐射能量值和反射率的方法和步骤,并选取了15类典型地物,进行了样本采集、辐射亮度和反射率反演,最后对典型地物的光谱曲线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并概括了苏北沿海滩涂典型地物的基本光谱特征。  相似文献   
3.
安徽青阳—芜湖地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重要地区之一。为进一步寻找新的矿产地,2017年在该区进行了1∶5万航空磁法测量。在岩性填图工作中,开展了系统的岩(矿)石的磁化率调查,经分类统计实测资料,总结区内地层、侵入岩等各类岩(矿)石的磁性特征。结果表明:沉积岩一般呈弱磁性或无磁性;火山岩不发育,仅在白垩系、奥陶系个别地层有凝灰岩出露,有一定磁性;侵入岩不同岩性间磁化率具有一定的差异,可引起强度不同的正异常。不同岩性间磁化率差异为航磁岩性填图提供了依据。将实测磁化率应用于航磁岩性填图,圈定了姚村、麻姑山(推测隐伏)、桥头埠(推测隐伏)等岩体。该研究结果为该地区进一步找矿提供了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4.
我国人型生产堆已建造和运行数座,堆龄已有25年。厂址分别设在沙漠地带、山沟地区和洞体内。单堆热功率为60万千瓦,电功率为10万千瓦。每座堆有36个子项,建筑面积约10万m~2。 我国的第一座大型生产堆是与苏联合作设计的。我国直接参加设计的人员约400人,中外人员的比例约为8:1。施工设计时间1.5~2年。自第二座大型生产堆之后,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就全部由我国自己承担,直接参加设计人员仍为400人,各阶段的设计总时间约  相似文献   
5.
通过系统清理1996年以来中国大陆70个Ms≥5.5级地震序列的“强余震”Lg△t-Lgt关系,对强余“等待时间”判别方案预报效能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其回顾性预报的Wallen评分为:6级以上地震序列V=0.60,5.5级以上地震序列为0.44,说明其在地震序列类型判断方面有一定的效能,对实际震例分析得出,该方案出判定主余型序列方面成功率较高,而对于双震或多震序列,有时会产生某些误判;对6级以上  相似文献   
6.
Well S provides a good opportunity to investigate the petroleum filling history in Tazhong North Slope.Petrographic investigations suggest that bitumen,oil,and petroleum inclusions coexist in Silurian sandstones from well S,reflecting a complicated reservoir filling history in the study area.Integration of organic geochemistry and fluid inclusion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Silurian reservoir has experienced three episodes of petroleum charge,that is from the late Silurian to the early Devonian,the early-middle Triassic and the Paleogene,respectively.The present-day reservoir fluids in the Silurian are the mixtures generated in multiple (at least two)episodes of petroleum charge.The oil charging into Silurian resevior in the early period had experienced considerable degradation,and was mixed with later non-degraded oil.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