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质学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页岩油开展了广泛文献调研,在页岩油概念的提出、演化及研究历程基础上,对陆相页岩油资源量分布、类型和潜力及若干关键问题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提出了陆相页岩油效益开发面临的关键开发地质问题。具体如下:1)阐述了页岩油概念的由来及最新定义。国内外页岩油均历经三个发展阶段,对页岩油的理论认识不断深入,开发效果和水平逐渐提升。我国陆相页岩油资源丰富、潜力巨大,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攻关对象。2)陆相页岩油可按不同方式进行分类。按成熟度演化阶段划分固态有机质阶段、滞留烃阶段、液态烃阶段、液态烃裂解天然气阶段等四类;按源储组合类型划分源储共存型、源储分离型和纯页岩型三类;按开发方式分为夹层型、混积型、页岩型和裂缝型四类。3)陆相页岩油在细粒岩分类及沉积模式、源储岩石微观特征、富集机制、“七性特征”和工业化开采技术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4)陆相页岩油源储结构表现出极强的非均质性,亟待加强细粒页岩沉积超高频基准面旋回对比模式、半深湖—深湖相低级次构型单元成因及分布模式、相控储层质量差异分布模式和地质工程一体化及甜点快速评价等开发地质方面的研究,以提高页岩油开发经济效益和采收率。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基准面旋回对不同旋回阶段河流相储层物性差异及声波时差测井响应的影响,运用基准面旋回沉积动力学原理,对岩心分析化验数据等实测资料进行分析,对孤岛油田中一区馆陶组上段3砂层组河流相储层物性差异主控因素进行分析,明确了基准面旋回对河道微相在不同旋回阶段储层物性差异和声波测井响应的控制机理,并确定了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内河道储层物性分布特征和声波测井响应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级次基准面升降引起可容纳空间与物源供给条件的改变,导致不同旋回阶段河道储层沉积环境出现差异,使短期基准面旋回内部单河道内部储层物性正韵律分布、声波测井响应差异不大;中期基准面旋回中组成复合河道的多期单河道间储层物性自下向上呈总体变好趋势、声波测井响应有异;长期基准面旋回中多期复合河道间储层物性呈无规则分布、声波测井响应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3.
冲积扇沉积构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冲积扇是发育于盆地边缘的一种重要的沉积相类型。近20年来,在冲积扇分布的控制作用、内部构型及储集层特征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深化了断层活动、物源岩性条件及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对冲积扇沉积构型的控制作用机理;(2)建立了碎屑流主控、碎屑流与河流主控、河流主控的冲积扇以及末端扇的沉积构型模式;(3)分析了冲积扇沉积机制及沉积构型对储集层质量的控制作用。今后有必要充分应用水槽模拟实验、沉积数值模拟和探地雷达等先进技术,对冲积扇沉积过程、内部构型及储集层非均质性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5.
针对野外露头地质知识库数据获取方法存在的不足,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的敏捷、全局性视角及定量化程度高的特点,对山西吕梁市坪头乡剖面野外露头数据进行了采集、处理与地质解释,建立了野外露头区地质知识库,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典型区块野外露头内部三维地质模型。研究表明: (1)无人机倾斜摄影采集处理后数据模型具有三维坐标(经度、纬度和海拔)及对应的图像信息,可以准确定位并测量任意位置点坐标,为建立精准的地质知识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对露头区储集层骨架与地质统计学参数进行了统计,建立了典型露头区地质知识库,主要包括储集层成因、砂体连续性与规模、砂体数量与相对比例、砂体几何形态和变差函数等参数;(3)在虚拟井位设置、岩性标定和储集层地质知识库的指导下,利用地质统计学变差函数的方法,建立了典型露头区三维地层-构造模型和2套岩性模型,模型与地质认识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6.
印森林  章彤  唐文军  夏平  岳大力  于枫林  黄凡  陈旭 《地球科学》2022,47(11):4060-4074
针对阜东5井区大井距下曲流型河道储层叠置样式认识不清的问题,应用岩心、地震、测井、试油试采等资料,采用井震联合、层次结构和地震正演等研究方法,确立了沉积微相类型,分层次开展了河道储层叠置样式和地震正演河道砂体叠置地震响应特征研究,提出了曲流型河道储层叠置分布样式.研究表明:(1)目的层自下而上呈曲流河三角洲→曲流型分流河道体系→曲流河.头一段时期发育曲流河三角洲沉积,多个朵叶状砂体连片叠置.头二段演变为曲流型分流河道体系,砂体呈条带状叠置;头三段为曲流河,砂体呈宽条带交错叠置状.(2)在合理地震正演参数设置后,对曲流型河道分4类开展正演模拟.不同期次的单河道相互叠置使得复合河道的地震反射表现出单斜状、阶梯状、下凹状的特征,同时伴随振幅的横向强弱变化,结合单井测井标定可判断单河道的发育期次和叠置关系.(3)曲流型河道储层叠置样式主要分为单河道型、多河道叠置型和稳定迁移型3种样式.单河道型地震反射振幅短轴强振幅特征,呈窄连续条带状分布(约250 m);多河道叠置型地震反射振幅强弱变化大,呈连续性较差宽条带状分布(约500 m);稳定迁移型地震响应波形振幅强度变化弱且连续,呈大范围连片状分布(约1 500 m).研究不仅对曲流型河道油气储层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井震结合大井距河道砂体储层构型表征方法的拓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的三维数字露头表征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地质研究目标精细化和复杂化,地质体表征的尺度越来越小,难度越来越大,已有储层分布及预测的方法亟待改进。基于此,在分析传统野外地质考察局限性的基础上,介绍了无人机装置与倾斜摄影的技术特点,提出了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的三维数字露头表征技术,利用无人机采集野外露头模型进行了储层构型分析。研究表明:1)传统野外地质考察至少有七方面的局限性;2)无人机倾斜摄影有明显的创新性和技术优势。采集处理后的数据模型带有三维坐标信息(经度、纬度、海拔)与图像信息,可以准确表征模型中任意位置点坐标和图像,因此,三维野外露头构型分析有了良好的资料基础;3)通过实例分析发现,采集处理后的模型精度高(分辨率约3~5 cm),对砂体内部结构认识的定量化与精细化程度增高。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不仅使数字露头成为现实,也是辅助地质学家进行高效野外考察的可靠技术。  相似文献   
8.
本文拟探讨同生逆断层产生的正牵引构造对高频层序结构及沉积充填的控制作用。利用同生逆断层产生的次级构造要素正牵引构造这个视角来揭示构造与沉积的耦合关系具有其独特性与新颖性。在研究区岩芯、测井及地震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地质分析、构造平衡剖面技术及井震联合等方法对研究区同生逆断层断层要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正牵引构造的特点以及其对高频层序结构和砂体展布的控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①正牵引构造的发育具有3个特点,即上盘形成局部隆起向上牵引弯曲的背斜;因应力反转形成沿背斜核部非对称分布的正断层束;其发育部位砂体发育程度低。同时,②同生逆断层正牵引构造对高频层序地层结构控制明显,其下盘地层厚度不仅较上盘明显增厚,且上盘地层因强烈的上拱隆升作用容易遭受剥蚀,从而导致平面上自下而上地层遭受削蚀范围逐渐增大的差异削蚀样式;同时,剖面上垂直断裂走向地层呈"厚—薄—厚"的展布样式。地层削蚀形成的局部不整合界面为层序地层研究的关键界面,其可为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提供依据。③正牵引构造引起的差异隆起的沉积底形控制了古水系的流动方向,因而决定了砂体的分散和充填样式。垂直同生逆断层走向方向,隆起背斜部位的砂体发育程度低,以砂泥交互和厚层泥岩夹薄层砂等非主力储层为主;与之相反,正牵引构造发育部位的背斜两翼砂体以厚层连片状主力储层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9.
碎屑沉积地质体构型分级方案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沉积体的层次结构是复杂地质体的内在特征。针对现有碎屑沉积体层次结构分级中的不足,按照构型规模及包含关系, 以最大自旋回与最小异旋回为衔接点,采用倒序分级原则,将已有的岩性体构型与层序构型分级整合为一体化的沉积体构 型分级方案,并与我国的沉积相分级体系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沉积盆地内划分了12 级构型单元,其中1~6 级单元为层序构型, 7~9 级单元为相构型,10~12 级单元为层理构型。这一方案有利于勘探开发一体化的地下地质研究。油气田勘探阶段构型分 布的研究级别主要为1~4 级,油气田开发阶段构型分布研究的级别主要为5~9 级。我国现有的沉积相分级体系为自成因沉积 体的分级体系,但并非层次结构分级体系,且存在相单元级次不统一的问题。微相单元一般具有层次结构意义,可作为构 型单元,而亚相一般不能作为构型单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对冲积扇复杂沉积机制与沉积过程的研究受到关注,取得了较大进展。从冲积扇的分类及其沉积特点、冲积扇沉积储层构型表征方法及冲积扇沉积机制等方面对冲积扇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综述。之后,针对碎屑流与辫状河共同控制下冲积扇水道演化机制不明的情况,利用水槽沉积模拟对冲积扇过程进行了沉积实验模拟。研究表明,冲积扇具有多种分类方案,反映了冲积扇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冲积扇表征技术主要有现代沉积、野外露头、地下密井网解剖和水槽沉积实验模拟等方法;控制冲积扇发育的异旋回因素主要有:构造差异活动、同生断层的组合样式及物源气候的变化等;自旋回因素控制下冲积扇存在多种沉积机制,其决定了冲积扇内部构型单元的分布。通过水槽沉积模拟实验研究发现,对碎屑流与辫状河共同控制下冲积扇沉积过程具有如下特点:①在扇体初始雏形形成后,水携沉积物具有向扇面低势部位堆积的趋势;②扇面辫状水道存在两种重要的迁移方式,单一主水道迁移和分叉式次水道迁移方式。单一主水道的迁移是导致扇体辐向前积增大的主要原因,而分叉式次水道迁移方式是扇体展宽的重要机制;③在构造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多期扇体具有明显向源退积的特征。在前述研究基础上,探讨了下一步冲积扇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