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1篇
地质学   6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碳酸盐岩储层缝洞储集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碳酸盐岩储层缝洞储集体的分布规律是缝洞型油藏开发的基础。系统总结了碳酸盐岩缝洞储集体的发育特征、主控因素、发育模式和表征方法,并讨论了缝洞储集体的发展趋势。碳酸盐岩储层缝洞储集体在纵向上的分布存在表层、渗流与径流3个岩溶带,主要受沉积环境、流体性质、构造条件与岩溶地貌等地质因素的控制,但在不同地质背景下主控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结合缝洞储集体的发育特征与主控因素,缝洞储集体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岩溶模式、演化阶段、缝洞储集体系统。现阶段缝洞储集体主要分为裂缝、溶洞、裂缝—溶洞、裂缝—断层、断层—溶洞和裂缝—断层—溶洞6种缝洞组合模式。考虑到缝洞储集体的不同表征技术,主要从缝洞储集体的描述、识别与预测3个层次进行表征。阐明断裂体系对缝洞储集体发育的控制作用,建立不同构造样式的缝洞储集体发育模式,是碳酸盐岩缝洞储集体研究的重要内容。采用地质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的叠前与叠后多属性联合分析,是定量预测缝洞储集体发育规律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在对岩心、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背景与地震砂体预测,对鄂尔多斯盆地渭北地区长3油组沉积微相特征及其与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区沉积微相以纵向多期叠加、平面快速变化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主。叠加河道砂体厚度在8~23.5m之间,各单期河道砂体厚度差异较大;在工区东、西部河道规模差异大,顺河道方向河道宽窄快速变化。叠加河道砂体的物性、含油性非均质性强,受单期河道规模影响较大。单期厚度较大的河道砂体中下部物性、含油性整体较好,单期厚度较小的河道砂体受钙质胶结和泥砾影响,物性、含油性整体较差。平面上,水下分流河道展布控制了物性、含油性分布,水下分流河道越宽,砂体规模越大,单期河道砂体越发育,物性、含油性越好,平面非均质性越弱。   相似文献   
3.
松辽盆地十屋油田营城组油气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试油与压裂测试分析法、流体组成成份分析法、生产动态分析法和物质平衡分析法对十屋油田营城组营Ⅰ、营Ⅱ、营Ⅲ和营Ⅴ油层组的油气分布进行了精细研究。结果表明, 气层发育在十屋逆断层的北部地区, 分布在八屋断裂的两侧; 营Ⅰ和营Ⅱ油层发育在十屋逆断层北部D3和B7井区; 营Ⅲ和营Ⅴ油层发育于十屋油田东部, 十屋逆断层两侧的A24、A25、A16及A11井区; 油气同层只在南部和北部的少数井区分布。  相似文献   
4.
钙华是一种特殊的化学或生物化学沉积,它们在大陆内部广泛地分布且含有重要的地质信息,是一种特殊的油气储集体。影响钙华沉积的因素复杂多样,在调研钙华的形成过程及分类的基础上,从气候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水体物理化学条件、生物活动及构造活动五个方面讨论钙华形成的控制因素;并从沉积环境与模式、沉积速率等方面将新疆塔北地区的钙华与国外钙华沉积体进行类比,发现塔北钙华沉积体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表现出良好的季节性分层,五道班地区钙华在沉积时汇入了大量的陆源碎屑,受生物活动影响较大;硫磺沟地区的钙华沉积则是伴随断裂活动所形成热液上涌的产物。通过对比发现,塔北露头缝洞内充填的钙华内部孔隙发达、连通性较好,并有良好的含油显示,故钙华具备一定的储集能力。  相似文献   
5.
以福建省公开版地图数据库快速更新为例,研究公开版地图数据库快速更新的方法。针对数据精度没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数据精度高的特点,通过地图服务反馈、各类影像数据、车载导航数据采集等方法和渠道获取变化信息,建立"动态实时更新"的技术流程,同时通过DATE属性提取增量变化信息实现多级比例尺的联动更新。该方法已应用于福建省公开版地图数据库的快速更新,极大地提高了福建省公开版地图数据的现势性与准确性,应急保障出图能力也大大提升,可为其他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研究区主要取心井目的层段的压汞资料、薄片、扫描电镜、铸体薄片及图象分析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揭示了孤东油田七区西馆上段河流相储层的孔隙结构非均质特征。馆上段储层的孔隙类型以原生孔隙为主,孔隙结构非均质性明显f各沉积微相孔隙结构特征和非均质程度有明显差异;从心滩、边滩、河道充填到河道边缘,其孔喉半径依次变小,孔隙结构变复杂,非均质程度增强。  相似文献   
7.
在岩溶缝洞储层精细描述过程中,利用钻井校正地震的方法恢复岩溶末期的岩溶地貌,发现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区内东西两侧发育由走滑断裂形成的地貌高带(分水岭),其间为一向南开口的喇叭口状洼地,南接岩溶盆地;利用钻井、测井与地震综合解释方法,发现洼地北部较陡(坡度为2.9°左右)、南部较缓(坡度为1.5°),发育由众多支流汇聚的2条岩溶水系,西侧一条在北部以地表河为主,在南部转入地下河,东面一条地表河与地下河交替发育,由3段地表河和2段地下河组成。由于强烈的侵蚀与溶蚀作用,形成了不同规模及充填物的5种地表河,但多数地表河内没有发现河流砂岩充填,只有岩溶湖泥灰岩沉积;而地下河溶洞内充填了大量的砂岩和泥岩,成为重要的油气储层。地表河原本是有砂泥沉积的,当下游发育地下河时,洪水把原有的砂泥岩冲入地下河,形成了溶洞砂泥岩沉积,除少数下游地表河残留砂泥岩外,塔河地区奥陶系岩溶地表河基本不存在砂质储层。   相似文献   
8.
天然裂缝是致密油储层重要的储集空间和主要的渗透通道,影响致密油气成藏、富集规律、单井产能及其开发效果。本文利用野外相似露头、岩心、薄片及成像测井资料,在研究四川盆地中部下侏罗统致密灰岩储层裂缝类型和发育特征的基础上,阐明了其裂缝分布的主控因素与发育规律。四川盆地中部下侏罗统致密灰岩储层普遍发育构造裂缝和成岩裂缝,其中以高角度构造剪切裂缝为主,大部分裂缝为有效裂缝。在同一区域应力场作用下,构造裂缝的分布主要受岩性、层厚及构造的控制。其中灰岩中裂缝最发育,随着泥质含量的增加,泥质灰岩、灰质泥岩和泥岩的裂缝密度依次降低。总体上,随着灰岩层厚的增加,裂缝间距增大,裂缝发育程度降低。大安寨致密灰岩储层可以分为4 种组合模式,不同组合模式的裂缝发育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单层厚度为4~8 m 的介壳灰岩与单层厚度小于5 m 的泥页岩互层是形成裂缝的有利条件。不同构造部位的裂缝分布亦存在差异,其中断裂带附近与背斜轴部和转折端等构造高部位是裂缝发育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