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地质学   8篇
  2008年   2篇
  1991年   5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在安大略Atikokan附近的Eye-Dashwa花岗岩深成岩体边缘相的角闪石英二长闪长岩中,ATK-6号钻孔在1090m垂深处见有一个4m宽的断裂带。该断裂带由四个主要的滑动面组成,每个滑动面宽达0.3m,平均产状182°/67°W,之间被网状次生断裂分隔。次生断裂与滑移面之夹角小于25°。该断层呈左行滑移。滑动面由碎裂变形的二长闪长岩构成(石英-角闪石-微斜长石-斜长石±榍石、磷灰石、锆石、钛磁铁矿)并广泛分布有新生矿物组合(赤铁矿-钠长石-绿泥石-绿帘石±葡萄石)。恢复结果表明,新生矿物组合由或至少部分由二长闪长岩的重结晶和各种蚀变生成,电子探针分析发现,围岩中原生浅闪石和奥长石(15—18An)在断裂带中10~12m的范围内逐渐变化,首先变为铁镁质闪石和钠质奥长石(10~13An),进一步变为铁透闪石质闪石或铁透闪石和钠长石(1~5An),最后变为阳起石和钠长石(0~2An)。断层中的绿帘石碎屑和微曲了的阳起石说明在主要构造运动发育前有强烈的蚀变。断裂带内外的绿泥石、绿帘石、葡萄石和微斜长石的成分相对均一。断裂带岩石随后的蚀变作用可以由(1)碎裂作用晚期到后期较长时间的结晶作用和(2)复活或张开的断裂带中低温岩石—水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静态生长的葡萄石、绿泥石和赤铁矿,局部发育的重晶石+天青石、方解石+粘土(高岭石?)+绿泥石,广泛分布的钾长石和轻稀土元素及U的轻微富集,这些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上述作用的存在。断裂作用发育于晚太古代或早元古代的绿片岩相条件下,推测压力2.5~3.5kb,温度325°~100℃。断裂带中岩石相对二长闪长岩具很低的磁化率说明钛磁铁矿的分解,相对较高的伽马值和U的中等集中反映微弱但广泛出现的放射性元素的富集。低电阻率、低流体电阻率和低声速、高自然电位说明断裂相对于围岩是电导性好且是透水的。  相似文献   
2.
根据矿物组合,我们在依苏阿地区鉴别出四种超镁铁质岩石类型:(1)橄榄岩(橄榄石+绿泥石+透闪石±镁铁闪石/直闪石+铬磁铁矿±菱镁矿±白云石±黑云母,或橄榄石+斜方辉石+铝铬尖晶石/含铁铬铁矿+透闪石+绿泥石);(2)绿泥片岩(橄榄石+绿泥石+透闪石+镁铁闪石+铬磁铁矿);(3)滑石-菱镁矿片岩(滑石+菱镁矿±叶蛇纹石+磁铁矿);和(4)蛇纹岩(叶蛇纹石+磁铁矿±滑石±菱镁矿)。不含斜方辉石橄榄岩遍布依苏阿岩带,并记录了变质历史的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高至600℃(伴随高X_(co_2))的进化变质作用,类似于由泥质和含铁建造组合所推断的温度条件;另一个阶段是接近450℃较低X_(co_2)条件下形成的以滑石-菱镁矿片岩或蛇纹岩为代表的退化变质作用。含斜方辉石的橄榄岩仅见于一处,作为铝质“束斑板岩”状角闪岩中的透镜体产出。这些岩石记录了变质历史的三个发展阶段:即早期的超过650℃的进化变质作用阶段,斜方辉石和尖晶石形成于这个阶段;随后是在大约560℃伴随有退化绿泥石生成的变质重新平衡阶段;进一步则是退化成滑石-菱镁矿组合阶段。保存在这些橄榄岩中的最早期(高温)热事件证据在依苏阿其它岩石类型中尚未发现。根据化学成分,我们区分出了三类橄榄岩:(1)岩石组A,其Ni>Cr、Al_2O_3低(3~5wt%)、SiO_2/(FeO+MgO)>0.4,具有LaN/YbN可达5、小的Eu负异常及变化范围为1~20倍球粒陨石的平滑分馏的REE特征;(2)岩石组B,具Ni>Cr、更低的Al_2O_3(1wt%)、SiO_2/(FeO+MgO)<0.4,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富集、小的负Eu异常以及数值变化在1~3倍球粒陨石的折线式REE型式;和(3)岩石组C(原文是G,可能为笔误!)(束斑板岩状基质含斜方辉石的角闪岩类),其Cr>Ni、Al_2O_3含量较高(6~8wt%),具低REE丰度值(0.2~1倍球粒陨石),轻稀土<<重稀土和显著的负Eu异常特征。 B组橄榄岩的REE模式与太古代某些科马提岩的REE相似,而A组橄榄岩的REE模式与已报道的交代地慢超镁铁质结核的REE模式类似。但是,在A和B组样品中,具最高SiO_2/FmO的样品也具有最高的轻REE及Zr、Hf、U、Th等的浓度。橄榄石和富含不相容痕量元素的硅质组分之间的混合作用可以解释这种变化。这些特征似乎与依苏阿岩石的晚期蚀变无关,但可以代表变质前蛇纹石化/碳酸盐化作用期间交代元素的再分配。我们选择的解释是,A组和B组橄榄岩可能来源于具科马提岩性质的富橄榄石火成堆积岩的变质蛇纹岩。C组橄榄岩更多代表变质的橄榄石-斜方辉石-铬尖晶石火成堆积岩,该堆积岩来自与之伴生的“束斑板岩”状角闪岩的原始岩浆。依苏阿地区超镁铁质岩中没有一种能代表未被改造的早太古代地幔岩。对超镁铁质岩的变质历史和成因的这些对比存在一些问题。如果含斜方辉石橄揽岩是继高温事件后侵位于依苏阿地区,或这种高温事件的证据对于依苏阿地区的其它所有岩石类型来说均已消失了,那么还有什么能使那些与岩石学观察相矛盾的事实得以一致起来呢。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发现了那些虽然简单但真实地记录了变质作用初期某些区域性变化的证据。在这两种情况中,我们的研究都为依苏阿地区复杂的多期变质演化提供了附加证据。  相似文献   
3.
马头城铁矿为单一原生磁铁矿,矿区主要为第四纪冲积层所覆盖,本文对马头城铁矿的矿床特征、成因以及控制因素做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Kram.  JD 张洪洲 《世界地质》1991,10(2):229-233
太古代麻粒岩地体中通常主要分布的是紫苏花岗岩—紫苏花岗闪长岩套。这套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类似于太古代克拉通的英云闪长质—奥长花岗质—花岗闪长质片麻岩(TTG)。开放系统的结晶分异模式认为,TTG地壳是由浅部英云闪长质岩浆结晶生成的。按照这个模式,我们认为,上述麻粒岩可能是对流循环的同一岩浆库的底部结晶生成的。随着深度增加流体的溶解度增大,这意味着在厚大对流岩浆库的底部H_2O和CO_2是不饱和的。这样就可以形成紫苏花岗岩组合。深部结晶作用可包括脱挥发份—熔融反应的逆过程,即耗损钾长石、斜方辉石和流体产生黑云母和石英。这种反应在结晶期间减弱了水的活动性,但不减少CO_2的活动性,因此,在逐渐固结过程中出溶的流体多半是富CO_2的。  相似文献   
5.
秦楼铜金矿区位于淮北铁铜金最有利的成矿区三铺岩体北接触带东段,以金、铜矿为主,并含有多种金属元素。本文对秦楼铜金矿的矿床特征、成因以及控制因素做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7.
四川攀西康定群混合杂岩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沿康滇地轴分布的前震旦系变质——混合杂岩为一套深变质的结晶岩石。据对混合岩及其中残留体的岩石化学、岩相学和显微结构的研究,这类混合岩是由区域变质岩原地部分熔融——重结晶方式形成的。各类混合岩及其中残留体在稀土配分型式上比较协调一致。用Shan的平衡部分熔融的方程估算,实际存在的熔体相为11~16%。混合岩成因模式:地壳深处岩石长期处于初熔温压条件下,以部分熔融的流体相为媒介,以重结晶方式转化成混合岩。  相似文献   
8.
Mogk  DW 张洪洲 《世界地质》1991,10(2):207-219
位于蒙大拿州Beartooth山脉北西部的北Snowy地块主要是由七个太古代岩性单元组成:(1)Mouny Cowen眼球状花岗质片麻岩;(2)由大量长英质片麻岩、砂屑片岩、角闪岩和铁建造组成的副片麻岩系;(3)眼球状构造的花岗质凝灰岩;(4)千枚状Dauis Geeek片岩;(5)奥长花岗质片麻岩—角闪石岩杂岩;(6)Pine Greek推覆杂岩,为一具有闪岩核和两翼对称出现大理岩和石英岩的区域等斜构造;(7)上壳混合杂岩,由石英岩—闪岩组合和具有花岗质物质间层贯入上壳岩的非均质片麻岩组成。每个单元有其特征的岩性组合、变质级和构造样式。大多数单元之间的接触部位以糜棱岩(被认为是韧性断层的产物)和变质级的突变为标志。在四个构造作用最强的单元中,这些变化造成变质级的逆向和不连续增加。这些单元现在的轮廓最好解释为,在2.74Ga和2.56Ga前,变质期后,可能沿走向滑移断层和逆冲断层的构造拼合。从更大的范围看,这一地区位于怀俄明州北部两个截然不同地体的边界上(副片麻岩—Mount Cowan接触)。一个为东西的晚太古代侵入地体。另一个是西面的太古代变质上壳岩地体。NSB和Beartooth山脉的其它部分的关系表明,这个边界产生在晚太古代造山运动期间,与现代碰撞环境有许多相似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