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承德地区滦平—承德和大杖子—新城子晚侏罗世沉积盆地带分别与丰宁—隆化逆冲带和尚义—平泉逆冲带相邻。盆地充填的土城子组在垂向上可划分出三个主要由辫状河冲积平原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组成的盆地相。沉积物岩屑和砾石成分统计表明 ,滦平—承德盆地北缘岩屑岩性相在垂向上表现出三个基底变质岩岩屑向上增多的旋回 ,而滦平—承德盆地南缘及大杖子—新城子盆地则由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岩屑表现出三个向上增多的旋回。盆地沉积学特征表明 ,滦平—承德盆地南北边缘分别受控于尚义—平泉北缘和丰宁—隆化逆冲带 ,而大杖子—新城子盆地受控于尚义—平泉南缘逆冲带。如果承德断层发生了长距离逆冲推覆活动 ,其活动时间绝非土城子组同沉积期和之后 ,应该发生于髫髻山组沉积之后和土城子组沉积之前。盆地中三个岩屑岩性相旋回和盆地相旋回共同地反映了盆缘逆冲带三次抬升剥露过程  相似文献   
2.
燕山地区中生代盆地演化及构造体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燕山地区中生代盆地经历了重要的构造变革, 由前晚三叠世台缘克拉通盆地转变为晚三叠世至晚侏罗世挠曲盆地, 进而再次转变为晚侏罗世晚期至早白垩世裂谷盆地. 晚三叠世和晚侏罗世响应两次板内强变形作用, 分别沿逆冲带边缘沉积了杏石口组和土城子组粗碎屑冲积体系; 早白垩世受转换伸展断层控制, 盆地充填以扇三角洲-湖泊体系为主. 晚三叠世挠曲盆地的沉积碎屑成分反映了源区元古界和太古界地层的剥露过程; 而晚侏罗世挠曲盆地则反映了源区受早期沉积覆盖的火山碎屑岩的剥蚀及其基底岩石的剥露过程. 原型盆地再造结果显示, 早侏罗世至晚侏罗世早期盆地展布具有向近北东东向和近东西向迁移的趋势; 早白垩世盆地呈北北东向横跨于前期盆地之上. 两期盆地分别受控于不同的构造体制.  相似文献   
3.
将栅格地形根据不同的邻域结构形成稀疏栅格网络和稠密栅格网络,分析了稀疏网络中最优路径问题的建模和基于Dijkstra算法的求解方法,以及稠密网络中最优路径问题的建模和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求解方法。比较了这两种方法求解结果的准确性和效率的差异,发现基于稀疏网络的Dijkstra算法更适合于栅格地形的最优路径问题的求解。  相似文献   
4.
燕山地区中生代典型盆地充填序列可以划归为4个阶段, 反映了岩石圈从挠曲(T3)、挠曲并伴随弱的裂陷(J1+2)、构造转换(J3)到裂陷(K)为主的区域构造演化. 除第一阶段外, 其他3个阶段均是以火山岩或火山碎屑岩的发育开始, 以厚层粗碎屑岩或砾岩的产出结束, 反映了盆地构造演化的旋回性, 各阶段盆地应力体制具有较为规律的从张性到压性的变化, 但并非单一的裂陷(谷)旋回机制所能解释. 根据充填序列、古流配置和沉积体系重塑原型盆地, 结果表明在晚侏罗世燕山地区主要盆地走向和控盆构造线方向已发生了从EW向到NE向的明显变化, 但盆地群却呈东西向带状分布特征, 直到早白垩世区域控盆构造线方向才转为NNE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