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质学   5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1.
广东莲花山断裂带是广东省内已知的最重要的锡、铜多金属成矿带。其南西段是莲花山国家级锡铜多金属整装勘查区,区内共分布有北山嶂—九龙嶂、棉洋—双华、五指嶂—锅子嶂、梅陇—鲘门—观音山4个动力变质带,动力变质带是本区内重要含矿及控矿构造。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构造专项地质填图的基础上,通过对新发现的具有大型找矿前景的金坑铜锡多金属矿床的解剖,从矿区宏观地质特征、矿床的成矿温度、压力、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年龄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于侏罗纪火山岩;矿床的成矿作用主要与动力变质作用密切相关,为动力变质热液改造矿床;由此推测广泛分布于4个动力变质带中的诸多中、小型锡铜多金属矿床、地表矿化带(点)和化探异常的深部具有重要找矿潜力,具有大型矿床找矿前景。通过对本区的进一步工作,广东莲花山断裂带有望成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锡铜多金属成矿带。  相似文献   
2.
王军  廖明英  卜安  朱沛云 《地质论评》2016,62(S1):51-52
金坑锡铜多金属矿床是粤东锡多金属成矿带近年来新发现的一处中—大型锡铜铅锌银多金属矿床,分为马山、崆角、赤告岭、黄竹嶂4个区段,地层为中上侏罗统热水洞组火山熔岩与火山碎屑岩,地层走向30°~50°,倾向SE,倾角20°~40°。断裂构造为区域断裂派生的次一级断裂,为NE向、NW向和近SN向三组,岩石片理化强烈,层间滑动构造发育,为主要的容矿空间,岩浆岩出露于矿区西北部,为早白垩世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细粒黑云母花岗岩,晚侏罗世花岗闪长斑岩,晚白垩世石英斑岩,闪长岩和辉绿岩。“三位一体”找矿预测地质模型的构建,对该区开展锡铜多金属矿的找矿预测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前河金矿床地处华北地块南缘的熊耳地体南端,是典型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文章在综合前人大量研究成果资料基础上,从成矿物质的源、运、储三个方面分析了矿床形成过程。流体包裹体数据反映该矿床为低盐度中低温热液矿床,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并有大气降水的参与;铅、硫、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反映,成矿物质来源以深部幔源为主;马超营深大断裂及其次级断裂构成该矿床重要的导矿与容矿构造。其成矿模式可表述为中生代华北地块与扬子地块碰撞造山过程中,熊耳地体南侧硅铝层沿马超营断裂A型俯冲至熊耳地体之下,致使熊耳地体下方的温压等物化条件发生改变,从而形成了前河地区的岩浆-流体系统,并在有利的构造部位成矿。  相似文献   
4.
超贫磁铁矿是指磁性铁含量低于现行规范需选磁性矿石一般工业指标要求,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进行开发利用的含铁岩石.本文基于前人研究资料上,并充分结合野外地质测量与地球物理测量工作,基本查明了乌拉特中旗宝格达地区内的地质特征,基本查明了该区磁铁矿化主要受新近系地层与玄武岩等因素控制并为其主要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5.
广东莲花山断裂带西南段分布有棉洋-双华(Ⅰ)、北山嶂-九龙嶂(Ⅱ)、五指嶂-锅子嶂(Ⅲ)、梅陇-鲘门-观音山(Ⅳ)4条韧性剪切带,呈巨型构造透镜体沿北东向展布。已有研究表明韧性剪切带与本区钨、锡、铜多金属成矿作用关系密切,控制着矿床的空间分布,是重要含矿、控矿构造。按照变质程度和矿物组成,区内韧性剪切带由核部至边部可以划分为石英透镜体→石榴子石(堇青石)糜棱岩→糜棱片岩→片岩→原岩等;通过对其中的石榴子石、黑云母等典型矿物进行电子探针分析(EPMA),并利用石榴石-黑云母地质温压计估算了 4条韧性剪切带形成的温压条件,它们分别为484~526℃/4.92~7.72kbar、458~469℃/2.17 ~2.67kbar、536~551 ℃/1.28~1.67kbar、512~516℃/4.38 ~4.87kbar,与区内变质岩野外地质变形、变质特征相吻合,且火山岩为主的地区变质压力明显高于花岗岩为主的地区。研究显示,变质条件对区内变质分带和多金属成矿作用有明显的控制,棉洋-双华和梅陇-鲘门-观音山韧性剪切带的压力条件相对较高,金属成矿以钨、锡多金属成矿为主;而北山嶂-九龙嶂和五指嶂-锅子嶂韧性剪切带的压力相对较低,金属成矿则以铜、铅、锌成矿为主。  相似文献   
6.
基于粤东地区莲花山断裂带内双华–平安–河田–公平一带3791 km2内已完成的1∶50000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成果,通过系统统计研究区内不同地质单元W、Sn、Cu、Pb、Zn、Ag等成矿元素含量、浓集比率(CR)、变化系数(Cv)及成矿指数β(β=Cv+CR),探讨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对找矿勘查的地质意义。研究显示,研究区内主要成矿地质单元是上侏罗统高基坪群火山碎屑岩,根据已有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累计圈定61处化探综合异常,且与已知矿床(点)在空间上吻合。结合成矿元素CR、Cv和β特征,认为本区成矿活动以Sn、Cu、Pb、Zn多金属成矿为主,沉积岩覆盖地区的锡多金属成矿元素含量和CR普遍高于侵入岩出露地区,尤以侏罗纪火山沉积岩的表现最为突出。基于水系沉积物测量异常和已有矿床空间分布特征,在研究区内划分出金坑–十字路、仙水沥–分水凹、塌山–江西坑和银瓶山4个锡多金属找矿远景区,钻探工程揭露在上述4个成矿远景区深部确实存在隐伏矿体。因此,该地区地表水系沉积物测量地球化学异常与深部隐伏锡多金属矿体具有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